中國進入「盛夏模式」…糧食生產敲警鐘

踏入6月,一波波暴雨至大暴雨侵袭中国南方,首个台风也已登陆广东,气象专家说中国正式进入「盛夏模式」。这直接联想到的是高温酷暑、大风大雨,但盛夏中国,还有另一现象叫汛期,中国6月全国「入汛」,今年气象异常,汛情特别紧张。

中国进入「盛夏模式」,今年特点不是酷热陡降,而是反常的「南北倒挂」,那说的是北方地区气温波动,不少地方出现高温天气,尤其是京津冀、山西及黄淮,最高气温多在30℃以上。反而中国南方,持续大范围降雨,气温多维持偏低,特别是湖南、江西、福建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显著偏低,多地最高气温只有20℃出头,十分清凉。

入了盛夏却有气温的「南北倒挂」,对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生活都有影响,这当然需要留意。但更值得留意的,是「盛夏模式」大风大雨中,带来了汛期全面到达。近期伴随着一个接一个地方的「入汛」,即进入汛期,地方政府纷纷紧张起来,大大小小的会议在讲防汛。

最近一个是北京,北京6月1日「入汛」,当局召开防汛发布会,说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突发频发重发的常态。今年汛期北京地区仍需重点关注局地极端强降水、持续高温、雷暴大风、冰雹等高影响天气。每当看到北京进入汛期,显示的就是中国各地进入防汛的实战阶段,中国水利部也宣布,6月1日全国进入汛期。

汛期是跟着天气由南而北的来,「入汛」早的地方是4月,如浙江4月15日宣布「入汛」,但该省水利系统从4月1日起就启动汛期工作机制,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做好水雨情监测分析和预报预警、水工程调度等各项工作,全面进入汛期工作状态,显示今年可能汛情复杂。

中国汛期和地方「入汛」,近年已依法而定。2019年水利部编定《入汛日期确定办法》,明确入汛判别指标主要考虑暴雨、洪水两方面因素,入汛日期采用雨量和水位两个入汛指标确定。每年自3月1日起,当满足连续三日累积雨量50毫米以上雨区的覆盖面积达到15万平方公里,或入汛代表站超过警戒水位,当日可确定为入汛日期。

今年新变,是3月底中国水利部下发《关于明确汛期阶段划分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南方长江、珠江、太湖流域汛期一般为4月至10月。

全国「入汛」,地方紧张,地方防汛抗旱指挥部纷纷制定《2024年防汛抗旱工作要点》。如此紧张,一是今年气候异常,二来汛期对民生和经济影响实在太大。气象专家预测,今年是圣婴现象形成的次年,根据气象规律和历史经验,极端天气可能更明显。

今年主汛期暴雨洪水等极端突发事件趋多、趋广、趋频、趋强。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海河流域、松花江、太湖等都可能发生较大洪水。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可能发生阶段性干旱。

按中国水利部早前召开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准备情况新闻通气会」,提出旱涝并发、涝重于旱八个字。具体是重点防范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洪水;防范两湖水系北部可能发生的较大洪水;因降雨偏多二三成,要防范黄河流域干流可能发生较大洪水。此外,淮河流域、海河流域、松花江、辽河、太湖等都可能有较大洪水。

大洪水来袭可能性大,更值得留意的是,叠加全球气候变暖,中国专家断定发生旱涝并存、旱涝急转的可能性显著增强,这对中国今年的粮食生产,敲响警钟。经济下行,粮食一旦减产,市场冲击会相当大,所以中国水利部提出对策,是要旱涝同防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