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 罗军:永远走在创新之路上
原标题: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 罗军:永远走在创新之路上
新华网北京10月2日电(记者 吴咏玲)“我们需要观察刀具磨削的角度和范围,通过调整机床托板将刀具磨出我们需要的形状。”锉、削、磨、抛,不到5分钟,一片磨损废旧的刀头就被改制成了可二次利用的新刀头,而变废为宝的正是眼前这位有着34年工龄的中国兵器首席技师罗军。
罗军是中国兵器江麓机电集团有限公司的员工,因为平时“爱捣鼓”一些发明创造成了厂里的名人,每当遇到技术难题时,同事们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他。罗军的身上集合着许多标签“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集团公司关键技能带头人”“兵器大工匠”……而这一众荣誉的背后是34年如一日的勤奋钻研和务实创新。
执着专注 干一行精一行
1990年,罗军从江麓技校毕业后,进入江麓集团从事一线车工工作。在大多数人眼里,整日与数控机床打交道的一线工作是单调乏味的。但在罗军看来,胸有丘壑天地宽,人生何处不青山,干工作就是要“做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早年间,江麓集团率先引进了省内首台最为先进的数控机床。然而,由于该机床的操作系统手册采用英文编写,众人一时之间无从下手。面对这一前所未有、充满挑战的新技术,罗军却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夜以继日地投入到对机床的研究中,对照着字典,一字一句地翻译着操作手册,最终成功掌握了机床的操作技能,成为了这台先进数控机床的首位操作者。凭着这股韧劲,在日复一日的工作锤炼中,罗军迅速成长为厂内既懂技术又通理论的复合型技术能手。
追求创新 于细微处探真知
在多年的工作中,罗军一直坚持着做笔记的习惯。每当在工作中闪现出一些奇思妙想,或是听到独特的观点与见解时,罗军都会及时记下来,常看常新,他给这本笔记取名为《忽然之间》,正是这些平日里不起眼的瞬间构成了他创造发明的灵感源泉。
作为工业机床的“牙齿”,刀具是关键耗材。罗军注意到,集团每年在刀具上的使用成本高达几千万元,刀具损耗的开销相当可观。“一把刀具的出厂价格在几百到上万元不等,一旦有磨损缺口就不能用了,我当时就想为什么不能自己磨来使用呢?”说干就干,几经实践后,罗军工作室的团队成功发明了一种多功能磨刀装置,可对废旧刀具进行二次改制延长刀具使用寿命。
“以前手动磨这样一个刀具可能需要一到两个小时,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而且不一定能达到现在的精度。有了这个机器,我现在磨一把刀只要五分钟,而且精度能控制在0.01毫米以内。”据罗军介绍,该项装置从上手到熟练操作,只需要一周的培训时间,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为集团节约了至少20%的刀具成本。
在罗军的身上,像这样的创新实例还有很多,以其名字命名的创新型工艺“罗军大螺距螺纹反向车削法”,解决了军品项目特种螺纹切削加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自主研制的“关于普通类数控机床自动拉料工艺技术”将繁琐的大批量工件多次人工手动换料转化为设备自动定位更换,生产效率提高8倍以上……凭着对“小改造”、“小发明”的爱好,罗军把工作“创新”当成了永恒的事业追求,并乐此不疲。
言传身教 展现大国工匠担当
2014年,江麓集团成立了以罗军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作为关键技术带头人,罗军言传身教,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培养了一批在省市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数控技能人才。“目前我们的创新团队有12人,分别来自技术、数控加工、维修等不同岗位。部分成员获得了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杰出工匠等荣誉。”
罗军的贡献不仅限于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他还被多所技术院校聘为客座教授、首席专家,以及技能培训领域的“双师型”指导导师,他将多年来工作中实施成功的项目汇聚成册,在技能讲座中普及推广,也将创新创造的种子播撒在了职工和学生当中。
“这个多功能磨刀装置的设计图纸我已经在业内公开了,大家可以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根据自己的需求加以改进,这对于刀具的二次刃磨将产生非常积极的效果。”罗军淡然一笑,展现了大国工匠的风范与胸襟,不去计较个人得失,而是着眼于行业的未来与发展,将自己的潜心研究无偿公布,为的就是有人能站在他的肩膀上发现更美的风景,探寻到更多的真理。
对于未来,罗军深知任重道远,他说:“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是我最大的责任。希望国家能够出台更多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我们的团队,一起为实现强国梦而不断贡献力量。”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