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等五部门印发意见,将推动巨灾保险发展
新京报讯(记者王景曦)近日,中国气象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气象协同联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推动巨灾保险发展,研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影响,拓展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保险业务上的防灾减灾服务。
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重发,加剧了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中国气象局提出与金融部门加强协同联动,这是基于怎样的考量?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亚伟介绍,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重发,导致经济实体风险敞口不断增大,影响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和市场稳定。最新研究显示,预计极端天气会在未来26年内使全球收入减少大约19%,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经济损失或将达38万亿美元。
《意见》指出,要深化保险业气象服务。加强气象保险产品创新,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气象相关巨灾保险产品,推动巨灾保险发展,加强巨灾保险的气象灾害风险技术研究和模型研发,提升再保险市场的风险分散能力。强化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监测预估水平,完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推动天气指数保险在淡水养殖、海洋牧场等领域的应用,发挥气象在大宗粮棉油作物保险产品开发中的作用,为保险定价及农险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要发展银行业气象服务。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探索开展气候风险评估,提升投融资服务支撑水平;积极开发气候友好型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产品,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推进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研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影响;研发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模型与算法,推动典型区域针对气象高敏感行业领域率先开展压力测试。
此外,要推进气象相关金融工具体系建设与应用。针对农业、能源、交通等气象高敏感行业趋利避害的需求,构建表征经济实体风险敞口的温度、降水、风等中国金融气象系列指数,服务实体经济风险管理。建立天气衍生品金融工具体系,稳步探索天气衍生品金融工具,提高企业天气风险管理能力。培育天气衍生品应用市场,支持经营主体有效识别和管理天气变化引发的风险。
强化重点领域金融气象协同联动。建立气象灾害“灾前预警+灾中应对+灾后重建”全链条风险减量气象服务协作体系,强化基于保险标的物、信贷抵押物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和风险转移协同机制,拓展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保险业务上的防灾减灾服务。
开展上市企业可持续发展气候评估服务,研究制定企业气候风险评估技术框架和评估工具,健全可持续信息披露制度。发展绿色转型气象服务,鼓励将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纳入能源企业风险评估体系。强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健全气候资源评价体系,引导更多资金支持研究和推动气候相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今年9月,中国气象局发布了中国金融气象指数与服务平台,作为客观“标尺”衡量农业、能源、交通等经济实体面临的气象风险,对证券期货、投融资、保险等金融领域运行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和预警作用,受到业界普遍认可和欢迎。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