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起重机成“间谍武器”?美又打“国家安全牌”

在美方不断泛化国家安全概念的背景下,美国官员草木皆兵,盯上了中国制造的起重机,美媒也不断炒作起重机带来的所谓“国家安全威胁”。美国的“小院高墙”已经逐渐演变为“大院高墙”。

近日,中国起重机在美国被炒作成所谓“间谍武器”。彭博社电视台援引美国洛杉矶港执行董事的话说,中国制造的起重机对国家安全构成潜在风险,但由于很少有国家能制造这种巨型集装箱搬运机器,这一问题很难解决。

美媒:白宫计划5年投200亿美元替换中国造起重机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总统拜登21日签署行政令,提出在未来5年内投资200多亿美元用于港口安全建设,其中包括在美国国内生产新的港口起重机,以更换全美各地港口的中国产起重机,消除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所谓“潜在威胁”。同时,美国海岸警卫队还发布安全指令,要求目前部署在美国战略海港的外国产起重机必须满足某些数字安全要求。

事实上,美国政客对中国起重机的关注,已经持续快一年了。早在2023年3月初,《华尔街日报》就报道称,五角大楼认为,在美国港口使用中国制造的巨型起重机是一个潜在的“特洛伊木马”,中国可以利用它来收集有关进出美国的物资情报。

日企美国子公司将生产起重机进行替代

据白宫消息,日本三井E&S的美国子公司 将生产起重机进行替代,这将是美国30年来首次在国内生产起重机。拜登政府希望通过投资来实现港口起重机制造业的本土化。

替换中国制造起重机的决定也让美国一些港口的从业人员感到惊讶。当地时间24日,弗吉尼亚港发言人发表声明说,他们并不清楚更换起重机的详情,而且不久前刚订购了8台中国振华重工的起重机,其中4台将于2024年年末交付,另4台将于2025年8月交付。弗吉尼亚港认为中国制造的起重机是安全可靠的,并在使用起重机前进行了网络安全检查。港口表示,目前与联邦官员的讨论尚未结束,并未收到任何关于间谍活动的报告,也没有任何可能影响弗吉尼亚港运作的网络安全漏洞。

美国港务局协会:没有发生任何起重机导致的安全漏洞

美国港务局协会也表示,“尽管有危言耸听的媒体报道,但美国港口没有发生任何起重机导致的已知安全漏洞。此外,现代起重机非常快速和复杂,但它们也无法跟踪货物的原产地、目的地或性质。”

中方:坚决反对美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 无理打压中国产品和企业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23日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所谓“中国远程控制港口起重机收集数据”完全是无稽之谈。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 毛宁

中方坚决反对美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国家力量,无理打压中国的产品和企业。将经贸问题工具化、武器化,只会加剧全球产供链的安全风险,最终损人害己。

振华重工:在美业务占比不到10% 初步判断影响有限

对于美方的做法,振华重工董秘办回应称,公司正在密切关注此事,还在了解情况是否属实,后续如果有进展会及时发布公告,振华重工在美业务占比不到10%,初步判断该事项对公司影响较为有限。

中国制造的起重机占美国港口起重机总量近80%

港口是美国贸易的主要出入口,就业岗位达3100万个,每年为美国经济创造超过5.4万亿美元收益。而中国制造的岸边起重机占有全球最大市场份额,目前有超过200台中国产起重机在全美各地港口与受监管设施内使用,占美国港口起重机使用总量的近80%。

早在1994年,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港就曾向振华重工一次性采购4台巴拿马型岸桥,这在当时的中国制造业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

2013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迈阿密港口发表演说,鼓励美国更广泛地使用“美国制造”。由于码头的起重机是中国振华重工集团制造,为了避免尴尬,白宫工作人员用一大幅美国国旗盖住“振华”和ZPMC的中英文商标。然而演讲过程中,一阵大风刮来吹开美国国旗,露出了振华重工的商标,引发全场哗然。

2021年11月,美国总统拜登前往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港,谈论当前美国的通胀问题和基建计划。发表讲话的背景是西格特海运码头,停有振华重工制造的“新巴拿马式”起重机。

这4台中国制造的“新巴拿马式”起重机在拜登演讲前两个月,才运抵巴尔的摩港,引发当地民众围观。“新巴拿马式”起重机每台的高度约为137米,重约1740吨,能吊起约85吨的集装箱,大约相当于50辆汽车的重量。

美媒:中国起重机助力 巴尔的摩港吞吐量将翻倍

《巴尔的摩太阳报》介绍,“新巴拿马式”起重机采用全电动设计,不耗费柴油,能让码头工人的装卸工作更有效率,被认为是巴尔的摩港吞吐量翻倍计划的“大杀器”,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分析:美对华“脱钩”范围从高科技产品向基础设施类产品扩展

分析人士认为,继强推在美国国内拆除华为电信设备后,拜登政府又把目标转向中国产起重机,港口起重机虽不属于高科技设施,但在美方看来属于战略设施,不能存在任何“风险”。现在看来,将对华“脱钩”范围从高科技产品 向基础设施类产品扩展 正在成为美国政府的既定方针,今后还可能扩展到电网、交通、能源等其他关键基础设施领域。

来源 CCTV4

编辑 曾佳佳

流程编辑 严圣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