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座以“船”为设计理念的大运河博物馆
9月27日,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暂名)项目迎来了突破性进展——二期塔楼主体封顶,建筑正缓缓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接下来,项目将进行幕墙、装饰、景观及泛光照明等专项施工,预计2025年12月整体完工。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暂名)项目封顶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暂名)项目封顶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三个部分,全长32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35座城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见证了华夏文明的繁荣与变迁。
如今,在这条古老水道河畔,来自中国、瑞士、法国的建筑事务所,以“船”为设计理念打造了三座运河博物馆,成为当地现代城市建设的亮点和标志性建筑。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西北侧整体外观 ©李季
左侧为共享大厅,右侧为展陈大楼 ©李季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坐落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西北部,总建筑面积约9.97万平方米,由共享大厅、展陈大楼(主楼)和休闲水街共同组成。
建筑形体生成 ©AREP
高耸的梭形柱体现桅杆意象 ©李季
博物馆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法国AREP设计集团联合设计。方案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以运河为线索,力求营造“运河进大厅,桅杆拉巨蓬,河边小街巷,京味文化兴”的自然与人文辉映的公共文化场所,将历史文化融入建筑之中。
展陈大楼 ©李季
展陈大楼室内 ©李季
共享大厅屋顶造型取自“船”,展陈大楼(主楼)屋顶造型取自“帆”。两座建筑之间的休闲水街,与展陈大楼(主楼)立面的街巷路口、篷架、门楼等元素相结合,形成一处类似于运河驳岸码头的场景。
共享大厅 ©佰墨建筑摄影
空中连廊 ©李季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扬州城南三湾湿地公园以北,西临古运河,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主体由博物馆和大运塔两部分组成。该博物馆整体基调为唐代建筑风格,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领衔设计。
博物馆整体馆型采用了巨型船只造型,同时融入风帆元素,就像运河边一艘即将扬帆起航的巨船。大运塔则以唐塔的风格设计,塔高百米,可通过馆顶建设的长虹卧波式长廊进入高塔。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滨河而建,矩形平面的长边平行于古运河东岸。供游人登高观览三湾胜迹的大运塔设在建筑西侧,高耸于古运河东岸,与上游的文峰塔、下游的天中塔遥相呼应。“三塔映三湾,三桥联馆园”的空间布局形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馆、塔、园、河、桥浑然一体的天然图画。
杭州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暂名)
博物院项目地处杭州大城北核心区,西临大运河,北邻杭钢河。项目总投资近32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7.6万平方米,主要功能包括运河博物馆、多功能会议中心、运河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酒店)等。
博物院由世界级建筑大师赫尔佐格和德默隆设计,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中方设计任务。方案灵感来源于大运河水道,简化地面连接结构将展厅抬高至13米“空中”,打造出一个“悬浮”于运河之上的“船”形博物馆。建筑的玻璃幕墙曲线优美,反映出水波的闪烁效果,使建筑与大运河之间产生了独特的视觉对话。
博物院的屋顶被设计为一个可进入的绿色空间,结合雨水管理系统,增强了项目的可持续性。这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俯瞰大运河和杭州自然风景的机会,还创造了一个融入自然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