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建”作为基建霸主,为何市值如此低?
我国有八大建筑央企,分别是“中国建筑、中国中冶、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电建、中国交建、中国能建、中国化学”。
我关注前面四个比较多,而且前三个都详细分析过,今天讲讲中国铁建。
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应该是广为人知的两大央企,因为两家公司的众多子公司,是唯二连续编号排这么长的。
一个是中冶,从中冶一局排到中冶二十三局,不过有点乱,属于中国中冶的只有10家,其余的13家被地方国资或者其他央企瓜分了,所以一般叫“中国X冶”,而不是叫“中冶X局”。
另一个就是中铁,从中铁一局到中铁二十五局,二十五家子公司都是连号。
这个很简单,中铁一局到中铁十局是中国中铁的,中铁十一局到中铁二十五局是中国铁建的。
下面就详细讲讲中国铁建。
一、公司
“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都是起源于铁路,名字里面都有一个“铁”字嘛!
以前我们有一支铁军,叫“铁道兵”,非常重要,是打通兵力投送和后勤补给的先锋。
自古以来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基础建设,交通网几乎已经很完善了,但是在此之前,运输是非常困难的大问题。
所以专门成立这么一支大军,当然最开始也不叫铁道兵,而是叫“工兵”,或者叫工程兵。
到正式成立铁道兵,已经是1948年的事情,因为那个时候已经准备开始要修铁路了。
我们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就是“成渝铁路”,早在清朝的时候就想建,不过一直到1950年都没建成。
所以1950年6月,这条铁路终于再次开工,为了这条铁路特意成立“西南铁路工程局”,也就是后来的中铁二局。
这家公司很厉害,后来的中铁五局也是从二局分出来的,而且是我们铁路系统下面第一家独立上市企业,2001年就在上交所上市,比母公司中国中铁上市还早了6年。
铁道兵后来划分到铁道部下面,1984年变成了铁道部工程指挥部。
一直到2000年,又脱离铁道部,直接交给国资委,因为这个时期正在大规模地进行“政企”分离。
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国资委,国资委是2003年3月成立的,在此之前只有中央企业工委管理。
经过几年的梳理,这些资产差不多都归纳得差不多了,所以又进一步成立综合性公司,把相匹配的资产打包进公司里面。
“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就都是2007年成立的,双方瓜分了中铁二十五个局。
中国中铁在当年的年底就在上海和香港上市,中国铁建随后跟上,2008年也在上海和香港上市,果然是一脉相承。
除了二十五个工程局,还有六大设计院,也是这两家平分。
中铁一院、中铁四院和中铁五院是中国铁建的,中铁二院和中铁六院是中国中铁的。
还有一个中铁三院比较特殊,被称为“皇家设计院”,直接隶属铁路集团。
不过中国铁路持股70%,还有30%股权也是中国中铁的,确实很公平。
这六个设计院都是从铁道部出来的,除此之外,地方上也有各自的设计院。
比如中铁上海院,1953年就成立了,后来又陆续并入南昌设计院、杭州设计院、蚌埠设计院、南京设计所、徐州设计所,最后就有了现在的中铁上海设计院。
还有一家子公司不得不提一下,那就是“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前身是铁道部援外办公室。
一看名字就知道是为了支援国外成立的,是我们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四家外经公司之一,现在主要业务依然也还是在海外。
要知道公司成立之前,就修建了鼎鼎有名的“坦赞铁路”,一条贯通东非和中南非的交通大干线,全长1860.5公里,这可是我们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
当然这是由多个工程局,总共投入5万名铁路建设者,历时6年才建成的。
另外还有一个中铁十三局有点不一样,现在已经不叫十三局,而是叫“中国铁建大桥局”。
2014年改名的时候,我还惊讶了一下,好好的连号子公司,怎么就中断了,一直以为后面又会改回来,不过到今天都还没有。
还有其他众多优秀子公司就不一一说明了,从半年报公布的子公司业绩来看,净利润过十亿的子公司,抛开采购和项目投资这类子公司,只有中铁四院这一家子公司。
建筑施工类子公司里面,净利润过5亿的有七家,领先的是电气化局赚了9.2亿,然后十一局紧随其后,十二局和十八局也都赚了7个亿以上,十四局以6.5亿的成绩排第五。
看到这个盈利数据,就知道工程企业赚钱有多辛苦,三季报八千亿的营收,只有区区277亿的净利润。
不过几大建筑央企都差不多,典型的“高资产,高营收,高存货,高负债,高现金,低利润”,啥都高,就是利润低。
二、业务
“中国铁建”和“中国中铁”的业务完全重合,反正都是综合性建筑央企,基本上所有常规建设他们都能做。
按照项目类型来分,主要业务来源于工程承包,然后房地产这两年增长还不错,其他的工业制造和勘探设计占比都很低。
1、工程承包
这个词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我们有很多房地产公司,也有很多公共事业公司,但是真正具有施工实力的,其实并不多。
很多房子虽然挂着的是某房地产公司的品牌,其实都是别的施工单位建的。
中国铁建的工程承包业务主要就来源于基建和房屋建设。
在公司发布的经营数据公告里面,没有说明各业务的具体情况,所以我们采用上图这个三季报数据。
基建就是我们很熟悉的三大块,铁路、公路和市政去年前三季度分别新签合同金额1398亿、2383亿和1899亿,三块业务新签合同总共约5680亿。
中国中铁的主营业务也是这几块,不过两者的侧重点不太一样。
去年前三季度中国中铁的铁路、公路和市政去年前三季度分别新签合同金额1789亿、1399亿和1522亿.
对比就会发现,中国铁建的铁路业务要少一点,公路业务却多了近1000亿。
①、公路
我们修路已经修了几十年,现在依然继续。
现在每年投入公路建设的资金,已经高达2.5万亿左右,虽然这两年的增速下降了,但是绝对量依然还是很高的。
根据十四五规划,2025年公路通车里程要达到550万公里。
到去年的年底,公路里程是535.5万公里,这个数据要说明一下,我之前分析中国中铁的时候,说截止到2022年年底,我们公路通车里程535万公里,这个有误差。
因为根据2023年12月21日,交通运输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会场上副部长李扬亲口回答,现在我们的公路通车里程是535.5万公里,新建包括改扩建高速公路超过7000公里,也就是我之前统计的数据多算了2000公里,这里做一个修正。
现在我们的高速公路建成里程17.7万公里,这可是世界第一。
但是即便是第一也依然还不够,因为我们地广人多,交通网的密度比其他国家都要大,
所以在十四五规划期内,我们还有14.5万公里的公路要修。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差不多每年都修7000公里左右。
很显然中国铁建未来两年的公路业务都有了保障。
②、铁路
现在我们的铁路营业里程达到了15.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4.2万公里,这也是世界第一。
同样是根据十四五规划,铁路营运里程要达到16.5万公里,高速铁路要达到5万公里。
其中“八纵八横”的高铁网要加快建设,未来时速25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网,对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要达到95%以上。
这个完成难度要大很多,意味着不到两年的时间,还要修建1万公里的铁路,其中高速铁路达到8000公里。
千万不要觉得这个里程数相比公路来说,好像也不是很多,铁路要比公路投入大多了,而且也要慢很多。
要知道2023年总共才修建了1700公里的高速铁路,我都有点怀疑这两年的任务能不能完成。
不过除了十四五规划,还有另外两个文件,一个是2021年2月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这个文件的核心是建设我们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
主骨架由6条主轴、7条走廊、8条通道组成,所以简称“6轴7廊8通道”。
这21条交通网总里程29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5.6万公里、普速铁路7.1万公里;高速公路6.1万公里、普通国道7.2万公里;高等级航道2.5万公里。
不过这个计划的期限是2021年到2035年,还比较远。
所以为了完成这个规划,就有了另一个短期计划,那就是去年印发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
这个计划就是分解那个骨架远景规划,现在综合立体交通网建成率约为79%、主骨架线路建成率约87%,进度还是很快的。
我仔细阅读了这三份文件,对里面规划的数据做了对比,如果真的按照最近的计划来执行,这套立体交通网会大大提前完成。
不管怎么样,这对于中国铁建来说,都是未来业绩的来源。
毕竟去年1~11月份,我们的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就高达3.6万亿,主要承建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企业,就那么几家,完全足够铁建和中铁这两大巨头瓜分的。
可能会有人问,我们有必要修这么多铁路和公路吗?
不是有必要,而是非常有必要,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想要富,先修路”可以解释的。
我们作为工业大国,未来全球市场必然都是我们倾销的目的地,等军舰开到别人家门口了,谁都没法拒收。
而且我们也是公平做生意,无非就是我们竞争力强一点,因为性价比更高。
那为什么我们的成本在全球都有竞争力?
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个是产能足够大,边际成本足够低,第二个是产业链足够完善,配套成本足够低。
这是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法复制的,人口有我们多的,没我们这么强大的基因和文化,而人口如果太少了,又支撑不起前期的产能大规模发展。
完善的产业链是我们高层智慧的体现,至于配套成本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能源,另一个就是交通运输。
比如光伏工厂为什么扎堆在云南、四川和西北?因为那边的能源便宜。
再比如海螺水泥为什么要把很多工厂设在长江沿岸?因为水泥这东西太重,水运成本更低。
你看企业都会自己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场所,那么对于国家来说,那就是尽量把所有基础配套设施都做得足够好,让所有企业都有更多的选择。
反正不管企业怎么选择,在基础配套设施上面,就算因为不得已的原因,让某一方面没能成为最优选,但即便是这样,也要让我们的非最优选,相比其他国家的最优选,不落下风。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整个工业,在全球始终保持竞争力。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我们作为基建狂魔,建了这么多年,改建的都差不多建完了。
还早着呢,中国铁建这样的执行单位,未来几年这块业务都很充足。
③、市政工程
基本上所有基建企业都有这个业务,中国铁建三季报新签合同金额1899亿,主要包括地方城市里面的基础设施,比如交通、水利、环卫等等。
不过在中国铁建的明细表里面,除了市政工程业务外,他同时也写了水利等业务。
这里不要误解,水利也分很多种,不仅仅是城市里面的水利工程,还有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水利工程。
其实对于市政工程,最近几年都很鸡肋,确实有很多大工程,但是除了几个发达城市之外,绝大部分其他城市都没钱。
所以这块业务肯定是贡献“应收款”的主力军之一。
④、房建
这里的房建只是承包施工,帮别的房地产公司建房子,不包括自己的房地产业务。
2023年三季报中国铁建房建工程新签合同6549亿,占比超过整个工程承包业务的54%,非常庞大。
也就是建房子远比修路要多得多,不但如此,房建业务还同比大增7.84%。
要知道去年铁路工程同比下降21.11%,公路工程同比下降0.61%,市政工程同比下降28.65%。
意味着主要营收来源项目里面,只有房建业务是增长的。
有朋友或许会奇怪,这几年房地产不是很低迷吗?不是大量房地产公司都不拿地也不建房子了吗?怎么铁建这块业务还会增长这么多?
逻辑也很简单,其实房地产行业本次最受伤的是施工行业和材料行业,要知道除了那几大建筑央企,全国各地还有无数中小型建筑企业。
而每家房地产公司都必然拖欠了大量工程款和材料款,当房企出问题之前,必然是早就资金链紧张,自然不可能给供应商结款。
所以不管是还在煎熬的房企,还是已经躺平的房企,背后都连累大量施工企业和材料企业倾家荡产。
但是每年依然还是要建那么多房子,还剩下来的施工企业,就被动提高了市场份额。
那些建筑央企当然不会倒,所以业务不降反增。
未来房子的基本需求依然很大,只是不会再出现以前那种泡沫行情,行业重新洗牌后,中国铁建这样的施工巨头,未来业务依然会有保障。
2、房地产开发
以前房地产市场很火热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民企在台上载歌载舞,央企寥寥无几。
现在完全反过来了,在各种榜单排名靠前的房企里面,纯正的房地产民企,只剩龙湖集团这一根独苗,绿城中国也很优秀,不过也有国资背景。
像中国铁建这类央企,这几年逆势而上,不知不觉就进入了TOP10。
上图是中国铁建2023年三季报业务新签合同过百亿的7个板块,千万不要觉得其中房地产开发新签合同才757亿,好像占比不高。
那就大错特错了,只能说他的基建业务太过庞大,实际上2023年中国铁建的房产销售金额也是过千亿的。
上图是公司公布的去年主要经营数据,签约销售合同近1214亿。
这种过千亿的销售,已经算是房地产企业巨头了。
即便是按照操盘金额来算,2023年中国铁建也是1070亿,排名第15。
很巧的是操盘面积660.6万平方米,同样也是排名第15。
不过2024年1~2月有所下降,操盘金额47亿,排名第22,操盘面积41.5万平方米,排名第19。
当然短期内的操盘规模,并不能体现综合实力,房企的未来主要还是取决于“拿地”规模上,因为至少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现在这种情况还能大手笔拿地的,那是真有实力。
第二个是现在还在拿地的,未来才有房子买,才能持续经营,否则会退场。
上图是2023年的新增土地排行榜,不得不再次感叹,房地产的未来是属于央企的。
这份榜单虽然排到了100名,但是拿地过千亿的只有三家,过500亿的也只有9家,就算是过百亿的也只有29家。
从2022年的腰斩过后,一直到现在,房企拿地的总量都还在持续下降。
比如整个TOP100的榜单里面,2023年新增货值31515亿,同比下降10%,新增价值15485亿,同比下降6%,新增建面1335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
一方面是整体依然低迷,另一方面是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排名前十的企业里面,新增货值占了总量的59%。
而且央企虽然数量少,但是充当了拿地主力军,百强榜单里面,40%拿地金额都是央企贡献的,如果再加上国企,占比高达66%。
中国铁建其实没有拖后腿,2023年的拿地金额同比增长37%,在拿地金额过百亿的企业里面,增速仅次于中海的46%。
当然没有算金地集团的,这家公司的债务还是个问题。
再来看今年这两个月的表现。
上图是2024年1~2月的新增土地排行榜,不得不提一下,土地价值榜里面,保利居然不见了......
不仅是保利不见了,万科也不见了,连中海都不见了。
是不是觉得新上来的几家都很眼生?
眼生就对了,首先这十家都是央国企,比如排名第二的中建壹品,就是中国建筑旗下的。
这个意思太明确不过了,大伙轮流上的节奏啊!
扛不住的就先下去回回血,反正央国企多,换一批再顶上。
这就是我们现在房地产行业的现状,只能靠央国企撑着,一直撑到行业慢慢恢复正常。
中国铁建今年新增土地价值43.3亿,跟去年一样,还是排第9位,不过似乎拿地位置不是特别核心,因为新增土地面积104.9万平方米,居然排进了前三。
我觉得大概率是任务分配,比如某某地区说:“铁建兄弟,咱这里有块地,有点偏僻没人要,就给你了。”
除了中国铁建之外,新增土地面积排名前五的都是城投公司,想都不用想,肯定是分指标的。
不过拿地虽然换了一批新血液,销售依然还是去年那一批主力军,因为手里那么多地总得要建房子卖出去才行。
中国铁建今年的销售金额全口径53.4亿,排名第21,权益金额39.5亿,排名第20,上面的截图我只截到了前十名,等下太长了。
这份销量数据确实有点惨,比如2月份,前面100家公司加起来,总销售操盘金额也才1859亿,环比下降20.9%,同比下降60%,又创新低。
看样子今年这两个月,房子依然不好卖,两个月时间销售权益金额过百亿的,只有7家。
中国铁建是国资委明确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16家中央企业之一,非常巧合,公司正好也在全国房企里面排名第16位。
根据目前的行业现状,未来在保障房和回购房开发建设这两块应该会有比较好的增长。
不讲房地产了,中国铁建还有几块业务也留着以后讲,等下太长了,再简单讲讲公司的业绩。
三、业绩
中国铁建的业绩就一个字:“稳”。
这种稳与其他民企还不一样,他们是分指标的稳。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类公司是怎么拿业务的,毕竟每年上万亿的营收,是非常庞大的业务数字。
可能也有很多人不知道中国铁建和中国中铁等其他建筑公司,是如何竞争的,毕竟他们的业务是有很多交叉的。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玩”,比如铁建和中铁的老总坐一起吃饭,两人商量这个项目谁来做,商量的结果很可能就是看谁先喝趴下。
对于客户来说,不管谁做,都一样,对于各自的股东来说,不管谁做,也还是都一样。
其实我们都应该感谢这类央企,是真正地让利于民。
他们要赚钱其实很简单,很多公用事业公司,本质上都是高额投资和超慢回报,在最后的终端随随便便多赚老百姓一点钱,整个产业都会秒变富翁。
比如中国铁建这类公司,如此高的营收,一个百分点的利润空间都是一大笔钱。
这些年铁建的营收增长还是挺漂亮的,整整齐齐地爬梯子。
不过9%的毛利率和2.9%的净利率,赚钱是真辛苦。
重点是我们作为基建狂魔,很多领先全球的基建技术,都是这些工程公司参与研发出来的。
比如各种基建设备,我没有讲中国铁建的工业制造业务,其实他的技术是很强的。
毕竟每年的研发投入并不低,净利润才三百多亿,研发费用就有两百多亿。
所以这类企业已经形成很微妙的平衡,既能保持一点利润,又不会赚很多,让所有人都享受免费或者廉价的公共服务。
至于利润是怎么来的,其实没那么重要,不要去较那个真,没意义。
还有分红,公司的分红不低于可分配利润的15%,不要觉得高,也不要觉得低。
觉得高的原因是认为这么高的负债,还分红干嘛?
中国铁建的负债确实高,一不小心可能就会看成是营收
2023年三季报公司总负债12712亿,越来越高,即便减去1816亿的合同负债,也还超过万亿。
其中短期借款1138亿,长期借款1620亿,这是要付利息的。
还有6319亿的应付款,这都是欠了供应商的,地位太强势了。
既然欠了这么多钱,还分什么红?不还债吗?
债当然是要还的,但是几十个亿的分红,还真不影响还债。
另外可能有人不理解中国铁建的存货为什么也会这么高?
去年三季度已经创历史新高,存货达到3384亿。
这里面有一部分是房子和地皮,还有一部分原材料、设备之类,但是还有一部分很重要,那就是变相垫款。
有些招标方可能因为缺资金,或者暂时周转困难,反正都是一家人,那就先建呗,理论上只要公司愿意,在交付之前,都可以人为认定成存货。
比如要建某个工程,主要成本就是人工和钢筋水泥等原材料,由于客户没钱,所以先把原材料买回来,钱先欠着供应商的,然后正常建造,建好之后,理论上存货里面的东西就会变成应收款,等着客户付钱。
但是也可以先不做交付处理,先放一段时间放在存货里也是可以的。
另外我们看这类央企的时候,不要只注重当前绝对值,还要对比相对值。
比如中国铁建的应付款,看起来金额很大,但是2022年就已经高达6157亿,也就是2023年其实也就增加了162亿。
然后我们看应收款,2022年是2158亿,2023年三季报是2456亿,也就是增加了298亿。
在对比应收款和应付款就知道,差额是136亿,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中国铁建的利润里面,至少有136亿是没收回来的。
这个金额相对那么大规模的业务量,其实也不算多。
四、总结
我们的很多央企,其实最重要的任务,本来就不是赚多少钱,当然也不能亏钱。
所以这类企业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计划企业”,也就是很多东西都是计划好了的,企业的自主空间并不大。
这样一来的必然结果就是稳定,我相信中国铁建的那二十多万股东,很多都是奔着这一点来的。
但是同时也就没有了弹性,没有炒作空间,所以肯定很多人也不会喜欢,让公司的市值八年多以来,一直都在现在这个价位小范围上下波动。
其实两种想法都没问题,尤其是现在中国铁建的股息已经达到3.62%,至少比国债收益率要高不少。
我也不认为铁建有多大风险,无非就是一个应收款能不能收回来的问题。
这个问题也没那么严重,房地产的应收款确实会有问题,公司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计提,其他工程本质上都是左手倒右手。
所以不要期待中国铁建会一下子赚很多钱,也不用担心会一下子亏多少钱。
我做了下面这张《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表,里面精选了上百家优质公司,并附数万字的分析方法。
所有分析过的公司都会在上面这个表里更新数据。
一起探索企业基本面的研究,收获必然巨大。
小拇指,发财手点个赞......
#财经##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