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球热,有他们才真正完整

中国网球,又一次实现突破。

2024年巴黎残奥会——中国队的王紫莹和郭珞瑶,成功在轮椅网球女子双打项目中摘铜。

这是中国轮椅网球在残奥会历史上的首枚奖牌。

同时,轮椅网球女子单打项目,中国女单队员也均创下历史最佳成绩。

不仅全员进入八强,王紫莹更是首次闯入四强。

观看轮椅网球比赛,你总能感受到一种关于生命力的汹涌。

它的震撼和魅力,直触人内心最深处。

生命的两次跃动(来源:本站谈心社)

和所有球类一样,网球,是为了每一个球拼尽全力的运动。

但对于轮椅网球运动员来说,“拼尽全力”这四个字,更为不易。

因为一只手要控制轮椅,他们在赛场上只能单手挥拍击球。

相比健全网球运动员,可以依靠下肢和扭动力量来挥拍,轮网运动员只能纯粹依赖一只手的力量。

于是,满手水泡,挑破继续训练,再起满手水泡,再挑破,再继续训练的循环,成为了他们的训练常态。

而这带来的“疼”,也就是残障运动员对轮椅网球的初印象——

“最开始磨泡的时候好疼啊,我不练了。”

但,这只是他们成为轮椅网球运动员的路上,最平平无奇的第一步。

网球本就是体力消耗巨大的运动——高温的天气,漫长的比赛时长,比赛后半程,网球运动员近乎是靠意志力驱动自己。

而轮椅网球对体力的需求,则更加恐怖。

单手挥拍已经足够艰难,但在赛场上,轮网运动员还必须时刻操作轮椅,保持快速移动。

因为用手控制轮椅向后退时速度很慢,为了追上速度高达159km/h的网球,他们必须每分每秒,都要用手不断调整轮椅方向,滚动向前。

或是直行,或是拐弯,或是原地转圈。永远追随球的路径,是轮网第一要义。

可“追”,于他们实在不易。

不同于普通轮椅,竞速轮椅的速度极快,运动员于其上,仿若一个未有安全带守护的赛车手,并且还要进行剧烈运动——

摔倒,也自然成为他们的常态。

轻则,与轮椅一起倾翻;重则,“整个人飞出去,扑在坑里”。

因此,轮网运动员身上经常是青一块紫一块。

但最为危险的,还是意外向后翻倒——这很容易伤到颈椎。

李晓辉说起这种经历,至今依旧后怕:“我速度有点急,拐弯摔倒就直接后脑勺着地,当时就有点意识模糊了。”

而董顺江,更是因为翻倒后撞到颈椎,休息了一个多月才伤愈。

若说伤病于普通运动员是飞灾横祸,那于残障者们,则是雪上加霜。

被关上一道门,便以上帝之窗去奋勇搏击的他们,面临的是对这扇余窗更猛烈的风吹雨打。

而在无休止的伤痛及更大的身体风险之下,这些运动员,其实也不过是最普通的人。

放弃的念头,时常萦绕在他们的脑中:“一受伤就会很痛苦”,“就会怀疑自己,时常怀疑自己”。

伤痛,常常让他们陷入动摇和挣扎。

但最终,他们还是一次又一次地站在了赛场之上,因为他们“又很想很想坚持”。

于是,人人都练就了一套迎接窗外风雨的方法论——

郭珞瑶历练韧性:“允许自己去哭,然后哭完后继续努力。”

纪珍旭寻找支撑:“师哥师姐们的关心,教练如同父母般的督促,都会让我坚持下去。”

王紫莹解构困难:“不用想太多,先去解决眼前这个困难。”

然后他们拥抱风雨,与之同行。

在红土上挥汗如雨,为一个球拼尽全力,在摔倒后爬起,在伤痛中爬起,在残障的身体里爬起。

“奥运会是战胜对手,残奥会是战胜命运。”

与普通网球不同,轮椅网球的比赛规则允许每球两跳。

网球二次落地后,运动员也可以击球。

驾驶轮椅的他们,并不容易抓住首次落地的网球,正如他们在生命的第一次跃动时,错过了命运之球,陷入了身体残缺的至暗。

但在轮椅网球中,他们奋力追赶着生命的第二次跃动,再次握住了命运。

董顺江,中国轮网男子运动员。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中,十六岁的他为救两名同学,永远失去了右腿。

董顺江非常喜欢运动,曾经是校篮球队主力。这次灾难,近乎摧毁了他。

董顺江最初很难面对失去右腿的现实,“不知道人生该怎么继续下去”,甚至非常排斥坐轮椅。

但也正是在轮椅网球中,他重启了自己的人生。

2009年,董顺江成为了轮椅网球队运动员,在训练中,他遇见了很多和自己经历类似的人,甚至——中国女子轮网第一人,女队教练董福利,也是在唐山大地震中失去了右腿。

轮椅网球,曾重新点燃了董福利生命之光。

这一次,身为后辈的董顺江,也握紧球拍,向命运刁钻的发球发起了反击。

右手握紧轮椅手轮,相比曾经的排斥,他后来渐渐享受起了轮椅上的速度:“会想起受伤以前奔跑的感觉”。

董顺江渐渐与自己和解:“这个腿就是我的腿,我接受它,它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进而,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我一定要通过网球,代表国家去参加奥运会,这是我最大的一个梦想。”

董顺江做到了。

同样做到的,还有更年轻的王紫莹——因为车祸,王紫莹从小就带着残疾,“多多少少也会有一点自卑的心理”。

但轮椅网球,让她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发现我还能够做出这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少女时期接触轮椅网球之后,站上残奥领奖台的梦想,就开始在王紫莹的心中生根发芽。

今年巴黎残奥会,她终于梦想成真。

残奥会上为国家而战,而平常的网球比赛上,他们更多的是一份热爱。

朱珍珍,今年35岁,她在初次接触轮网后便深深热爱上这项运动。

数年的时间,她克服了训练伤病、经费、出国比赛语言不通等种种困难,也经历了结婚生育对职业生涯的挑战,至今仍闪耀在奥运赛场之上。

她非常享受比赛,也觉得自己还远没有打够,更从未想过退役——

“哪怕遇到再多的困难,我必须把这个困难越过去。”

如果说运动是生命的韵律,那轮网,便是这些残障运动员最为激昂的第二篇章。

曾因身体障碍而陷入的泥沼,在球的每一个跳动、轮椅的每一次冲刺、拍子的每一下击打间逐渐溶解。

于纪珍旭,轮网是“重绽的笑容”,是“更多的话语”,是“真正的自己”——

“它给我带来的,远比我失去的要多。因为我可以代表自己的国家,去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

于朱珍珍,轮网已然是她的“家人”,甚至是“超越家人,不可割舍”的存在。

这大概便是二次起跳的意义。

它诉说的,是生命永远不该“一锤定音”:Everyone deserves a second chance。

残奥会上不存在真正的失败者,当他们坐着轮椅踏上球场,就已经是胜利。

在突破自我、重新跃动之后,这些运动员的心中,还有另一个美好的愿景。

那就是让所有残障人群,也能在整个社会中重新跃动。

这绝非易事。

囿于心理生理的双重障碍,残障人士重归社会的阻力极大。

因轮网重燃生命期待的董福利再明白不过,比起看不到头的未来期许,残障人士当下最需要的,其实是一个重新连接社会的契机。

因此,10年前董福利发起了“一站一坐”残健融合网球公益活动。

顾名思义,一站一坐,便是由一位轮椅网球运动员同一位健全网球运动员组队,进行双打比赛。

这种配对形式,首先是传达一种两者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董福利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来完成残障人士和健全人的链接。

进而达成残障人士与整个社会的链接——

“通过跟健全人来打网球,让他们真正走入社会,融入社会。更利于轮椅网球作为全民健身的一个推广,也是给更多的残疾人,一个参与的平台,让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来参与社会,感受社会的大爱。”

正是这样美好的理念,也让轮网与中国人保相遇。

多年来,中国人保始终坚守“人民保险,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长期致力于体育强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

也一直关注着中国网球事业,在今年的中国网球公开赛中,身为赞助商的中国人保,为运动员们提供了全方位的专业保险服务,以坚实的后盾姿态,保障选手安全,提升赛事品质。

而今天,这份稳稳的“安全感”,也延续到了轮网上。

在中国人保的大力赞助下,“一站一坐”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轮椅网球的震撼与魅力,正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之中,全面健身的风潮,也开始吹拂到残障人群之间。

公益之力,在参与者间悄然蔓延,一如轮椅网球运动员郭珞瑶所言:

“让更多的残疾的朋友参与到网球这项运动中,给他们带来自信和快乐。其实也就是告诉他们,他们是被社会接纳的。”

天空曾有缺,炼石补足;人间总有残,用爱圆满。

一站一坐之间,爱的阳光洒下,阴影渐渐褪去。

健全者看见了残障人士坚毅的光芒,残障者也感受到了世界温暖的包容。

助力每一个生命的二次起跳,保障每一段二次生命的击发闭环,也正是中国人保的愿景。

中国人保相信,身躯或有缺,心灵不曾残,爱意之下,万物平等。

人民保险,服务人民。

中国人保,希望将公益之力,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带到更广泛的人群之中。

世间大爱,将为每一份生命力兜底。

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中国人保将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