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欧洲这么远那么近:乡村各美其美,也向往同一个未来

(原标题:中国与欧洲这么远那么近:乡村各美其美,也向往同一个未来)

10月18日,中欧美丽乡村论坛在浙江德清开幕,来自11个欧洲国家、4个国际组织,以及企业、非政府组织的近200名代表,因共同的关切相聚——乡村。

这是中欧之间首次以美丽乡村为主题举办的国际交流活动,也是很多与会嘉宾第一次实地感受到“千万工程”为浙江乡村带来的变化。“真的很棒,我大概拍了两百多张照片。”在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一位挪威参会嘉宾品尝了桑叶茶,还试着用毛笔写下了自己的中国名字。

中欧之间首次以美丽乡村为主题举办国际交流活动。记者 徐文迪 摄

东衡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矿产大村,2009年底,村里关闭了所有矿山企业、开启环境综合整治攻坚,转型发展成为如今的钢琴书画艺术村,东衡村所在的洛舍镇集聚了100余家钢琴制造及配件企业,产品远销欧洲、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钢琴产业也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

“钢琴小镇很有意思,在芬兰很少有某个产业集中在一个地方发展的模式。”芬兰驻华大使馆农业、食品及兽医事务参赞安婷娜认为,尽管中欧乡村发展阶段、发展模式有所差异,但双方的共同点更多,“芬兰的森林覆盖率非常高,如何保留当地企业、推动乡村实现低碳绿色生产,我们希望推动小规模的森林主们共同践行一些保护自然的标准。”

钢琴是洛舍镇的特色优势产业。记者 祝梅 摄

乡村如何更好实现未来发展,如何应对人口外流、留住更多年轻人,如何发挥乡村地区的优势以应对气候危机、生物多样性危机……多位与会嘉宾都提及了中欧乡村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

“德国多年前就将城乡居民要享受同等质量的生活这一目标写入本国基本法,各级政府会根据农民的需求设计一系列支柱项目。”德国上弗兰肯行政区农村发展办公室主任洛萨尔·温克勒说。

这也与浙江推进“千万工程”的逻辑相通:无论村子怎么变,村民始终是主角。坚持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浙江的城镇化率已从2003年的53%提高到2023年的74.2%,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43缩小到1.86。

温克勒来过中国十几次,曾参观考察很多地方的乡村。“德国比中国更早碰到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也很乐意和中国交流我们的实践,而对德国来说,中国的数字乡村建设非常值得学习借鉴。”他说。

由五四村村民废旧衣物缝制而成的竹笋造型艺术品,旨在呼吁乡村树立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记者 徐文迪 摄

此次考察的莫干山五四村,就通过“德清数字乡村一张图”实现了更智慧的乡村治理,这让比利时驻华使馆农业参赞石安妮印象深刻。“当越来越多人生活工作在城市,乡村如何保持吸引力是很重要的议题。”她说,“浙江的乡村展示了很多维度的数据,这些数据让很多服务可以便利地从线上实现。”

荷兰驻华大使馆农业参赞施米特对德清乡村其乐融融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很有感触。“这里的美好场景,让我想到了荷兰一个旅游业开发十分成熟的美丽小村庄——羊角村,推荐你们去看看。”他说,培育并壮大生态经济,是中荷双方对当下乡村地区健康发展的一个共识。在自然美好的环境中,发展生态旅游,同时生产出健康可靠的农产品,是和美富裕乡村该有的模样。

世界粮食计划署官员莎侬·霍华德参观企业的珍珠博物馆。记者 祝梅 摄

德清淡水珍珠产业发展,也让世界粮食计划署官员莎侬·霍华德竖起大拇指。霍华德已经能熟练地在中国网购精美的珍珠首饰。“在这里,一颗美丽的珍珠竟可以卖出一辆小汽车的价格。”她特别提到,小小珍珠蕴含着巨大富民能量。

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是乡村的又一大生命力。不论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鱼和大米,还是绍兴会稽山的香榧,不同地区的特色农产品组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吸引力,都让霍华德惊艳,“每一个地方传统农产品,都是一扇发展的窗户,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就会为乡村找到独特的发展价值。”她说。

从乡村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索更可持续的未来,本次论坛上,与会嘉宾们共同发布《中欧美丽乡村论坛德清倡议》。“欧洲各国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同样有着丰富案例和宝贵经验,我们愿同欧洲各国一道,构建起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在特色产业发展、农文旅融合、低碳村镇、乡村治理等方面交流互鉴,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奋力绘就诗画江南美丽乡村新图景。”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