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久久为功,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核心观点:新中国成立75年来,亿万人民为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家园而不懈努力,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重塑。实践深刻表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4亿多人民是绿色发展的受益者,更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新征程上,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我们必将绘就新的绿色画卷,书写出新的绿色奇迹。

金秋时节,天高云淡,清风送爽。这个国庆假期,有人行进在名山大川,用心领略着壮丽的自然奇观;有人骑行在城市绿道,大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有人徜徉在口袋公园,慢慢感受着家门口的“微幸福”……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天的中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我们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从积极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到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新中国成立75年来,亿万人民为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家园而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起步于一穷二白,我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高度浓缩的现代化创造了奇迹,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持续探索和创新实践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从下大气力治理水环境污染,到多措并举推动农村环境整治;从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到蓝天白云成为常态;从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科学开展,到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持续增长的污染治理投资无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9014亿元,与2001年相比增长6.7倍,年均增长10.2%。

法律制度同样是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力量。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无论是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还是提出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都共同汇聚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实践深刻表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才能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14亿多人民是绿色发展的受益者,更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新征程上,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我们必将绘就新的绿色画卷,书写出新的绿色奇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建设“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