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全链条整治,让电动自行车便民又安全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电动自行车既要合法上路,也要安全使用,更要有序退场。只有监管结成一张紧密的安全网,才能在有效节约管理成本的同时,让电动自行车所涉各个环节的监管更有效;也只有不断提升居民的安全意识,形成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才能推动全链条整治行动走深走实。

我国是全球电动自行车生产、消费大国,目前国内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超3.5亿辆。确保电动自行车行驶在安全和规范的轨道上,重要性不言自明。近日,应急管理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坚持疏堵结合,扎实推进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

凡事总有两面。电动自行车在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安全隐患。比如,一些地方的电动自行车存在产品质量不过关、防火安全性能低、违规改装改造、停放充电不规范等问题,特别是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的顽疾仍难以彻底根除。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相比2022年上升17.4%。开展全链条整治行动,无疑势在必行。

从生产环节来看,电池整治是重点。以北京为例,今年5月以来,全市共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49起,其中近九成因电池故障起火。从源头做好风险把控,一方面要完善法律法规。不久前,《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今年11月1日正式实施。“顶层设计”将对电池产品和服务形成规制,压缩商家“动歪脑筋”的空间。另一方面要创新监管方式。比如,从电池出厂开始,就建立动态跟踪系统,并实现终身质保和追责,强化产品安全责任意识,这也会抬高违规改装者的违法成本,使违规行为更容易被发现,等等。

从使用环节来讲,疏堵结合解难题。今年5月23日,全国集中组织开展电动自行车夜查行动,现场劝导搬离违规停放充电的电动自行车29.8万辆,依法对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689家单位、856家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立案处罚。这对问题单位和问题企业形成了有效震慑。当然,不让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还得给它们找好停放的地方。这些年来,各地都在因地制宜进行探索:多建智能充电桩、承诺充电服务费不高于电费、规划集中停放场所……可以说,继续加快推进停放充电设施建设,就是对全链条整治行动的最大支持。

从回收环节来说,体系完善不能少。众所周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今年的一件大事。规模巨大的电动自行车市场,没有理由错过这波利好。当下,一些地方已经行动起来,比如江苏扬州就通过生产企业、经销商、旧电动车电池回收企业分别补贴让利的方式鼓励开展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目前已淘汰更新11万余辆。下一步,我们期待各地在制定强制性报废标准、提升蓄电池检测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多做下功夫,让电动自行车“去旧”更容易、“换新”更有动力。

总之,电动自行车既要合法上路,也要安全使用,更要有序退场。隐患,不应只是被拦在“楼外”,还要被挡在“市场外”。只有监管结成一张紧密的安全网,才能在有效节约管理成本的同时,让电动自行车所涉各个环节的监管更有效;也只有不断提升居民的安全意识,形成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才能推动全链条整治行动走深走实。期待各方共同努力,让电动自行车便民又安全。(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从源头拧紧电单车“安全阀”

全链条做好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