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王志珍登台演讲,自以为出“洋相”,被撒贝宁机智化解
真正能担当得起中国名片、国家形象、民族脊梁的人,从来都不是文体明星,而是顶尖科研学者,两院院士。他们为国家乃至世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现实生活中他们却仍旧不图名利,过着质朴而简单的生活。
很多人都说,在清华北大、中科院这样的地方,不要小看任何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说不定就是学生课本上的里程碑式人物。他们才是这个时代,最值得学生们学习的人。
中科院院士王志珍登台演讲,自以为出“洋相”,被撒贝宁机智化解
《开讲了》节目请到了中科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没想到王老师刚刚走上舞台,就发生了戏剧化的一幕,让主持经验丰富的撒贝宁都为之一振,险些因为情绪失控而耽误节目录制。
王老师被请上舞台后,撒贝宁发现原本干净的舞台上出现了一些黑色物体,还有一些零散的碎渣。仔细看便知是王老师的鞋跟,因年久老化而掉渣。当时撒贝宁的脸色很难看,紧紧咬住自己的嘴唇控制情绪。王老师便不好意思开始自嘲,自己又出“洋相”了。
撒贝宁连忙安慰王老师这不是出洋相,以前只是听说有科学家为了不在选衣服上浪费时间,买了很多套一样的衣服,乍一听觉得很夸张,现在才知道绝非空穴来风。王老师谦虚的表示,自己经常出这样的洋相,穿上衣服就出门,到了实验室才发现两只袜子不一样。
普通人能上央视的舞台,一定会精心打扮,选择自己最好的衣服、鞋袜。王老师穿着大方得体,鞋子虽然穿了很多年却被擦得锃亮,足以说明她对节目组的敬重,但是又没有在打扮方面花费太多精力。这一定是她平时舍不得穿的鞋,只有出席重大场合才会穿上。
堂堂中科院院士,顶级生物学家却数十年如一日的穿一双材质已经老化的旧皮鞋。王志珍老师尚未开口讲课,光是实际行动就让撒贝宁感动得破防。主持人的临场反应很机智,凸显了王院士的科研精神,让“笑话”变成“佳话”。
老一辈科研人的质朴,才是青年学生最该学习的品质
王志珍院士5岁上学堂,17岁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学习,毕业后留在中科院工作,她是我国最早一批被公派出国的访问学者。当时的大学生想要出国留学,远不像现在这么容易,能拿得起学费就能走出国门。
那时只有最顶尖水平的学生,才有公派出国的机会。这些访问学者代表的是国家形象,国家为每人都准备了一件呢子大衣、两套西装。他们用自己的实力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实力。
王院士展示了她读书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初期的系主任名单,堪称学术界的神仙阵容。每天都能听到钱学森、华罗庚、赵九章、郭永怀等顶尖科学家讲课,面对面聆听他们的教诲,完成他们布置的作业,在他们的指导下修改论文,这是何等的荣幸。
他们这一批科研人见识了我们国家从0到1的突破,自然也就更珍惜当下的科研环境和幸福生活。年轻一辈学生在吐槽国内的科研环境时,老一辈人却还在辛勤耕耘,对于他们来说,在实验室里才能觉得踏实、快乐幸福。
王志珍院士在科研领域发现了很多前人未见的风景,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她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中科院院长特别奖、中科院院长优秀奖、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王院士两次获得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如今81岁的王院士,仍旧坚守在实验室里,为基础研究的突破创新而奋斗,这才是中青年学者最应该学习的榜样。
每当有学生想要学习生化环材这类学科时,张雪峰都会提醒他们,要做好吃苦的准备。这些天坑专业并不是没有发展前景,只是相对来说想要在行业内站稳脚跟难度很大,若不是坚定选择科研路线的学生,慎重报考。
只有热爱科研,不为名利,甘于寂寞,只是单纯享受从科研里获取成就感,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学生,才适合走科研这条路。韦东奕之所以值得尊敬,科研成果只是其一,更多的是他的身上才是科研人真正该有的气质。而不是打着科研旗号,从中牟利的人。
科研人才值得保护和尊敬,既要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他们的成就,又不能让舆论过度影响他们的科研环境。既要让他们衣食无忧,又不能让名利腐蚀他们的科研情怀。这样才能鼓励更多有识之士,投身科研事业,让青少年学生明白什么才叫民族脊梁。
今日话题:看到王志珍院士的鞋有何感想?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