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祠英魂 豈容扭曲
适逢九三军人节,但驻扎台东的国军弟兄,没有时间庆祝,第一时间完成预置兵力,并协助村民撤离及防灾任务。记者尤聪光/摄影
昨天九月三日是军人节,许多人或许不记得这个节日,更别说知道与二战日本投降有关。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盟军与日军代表在美军密苏里号战舰上正式签署降书,次日国民政府在重庆盛大庆祝八年抗战胜利,翌年并订九月三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民国四十四年改为「军人节」。故此,军人节不止是军人专属的节日,也是纪念七十年多前因保家卫国而牺牲的三百万名烈士。
九月三日也是中枢秋祭之日,依照惯例,中华民国总统与五院院长等中央要员都要亲临忠烈祠,向先烈及对国有功者致最高的敬意,过去六十余年皆奉之不渝。现今执政党虽行礼如仪,却刻意扭曲台湾人民的历史观、切断与大陆的文化脐带,忽略军人节与忠烈祠等意涵。七十多年前日本无条件投降并归还殖民地台湾、澎湖,还有朝鲜,都是国际上不争的史实,何以岛内有人认为还是「日本国」,是怎样的误导造成如此严重的错乱?
忠烈祠与军人是分不开的,一旦国家有难,「战争」与「牺牲」有如军人的关键词。没有人希望战争,今日的承平安定,无不是踩着先烈鲜血走过来的。若无黄花岗烈士们前仆后继的牺牲,怎有中华民国的建立?若不是三百万战士为国捐躯,中华民国如何在烽火八年中仍屹立御敌?当歌舞升平、逛百货吃大餐时,可曾想到那些为国牺牲的战士,也曾是有活力有理想的年轻人?又可曾感受顿失亲人而暗夜哭泣、孤苦无依的遗族?
曾在忠烈祠服务的王惠民处长,基于对烈士的尊崇,凭着爱心与毅力,十余年来找到不少无名或遗失的烈士而将之入祀,也为不少遗族(包括留在大陆的)找到失联亲人或丈夫的牌位,可歌可泣的故事在现实中不断发生。他常说:「把烈士找回来,遗族找回来,历史找回来」,句句敲打人心。
近日看到杨布新导演应国防部之邀拍摄的九三军人节形象影片,仅四分多钟却十分用心,主述者王惠民以低沉而坚毅的声音诠释,其中精辟而肺腑之语如:「当烈士不能再言的时候,是要由你我用行动来代言」、「望前有无畏、英烈、忠贞之国魂,盼今有敦品、励学、强身之勇士」,最末一段是「让烈士得安息、遗族得安慰、国家得安全、社会得安康、人心家庭得安定」。曾有一面之缘的王惠民处长已于去年退伍,十余年来敬业忠心,守护的不止是忠烈祠里四十万英灵,乃是中华民国苦难的历史,影片最末段也道出爱好和平之人的心声。
忠烈祠纪念烈士的舍生、褒扬忠义的精神,是最具政治符码的场所,凡为国家尽忠之烈士得以入祀,反之不与,古今中外皆无例外。
多年前我曾应内政部之邀参与忠烈祠改革的座谈会,我做足功课,或多少发挥一点作用,忠烈祠至今未被去化、弱化,在军人节前后格外有感。若去化忠烈祠,就是阉割自己的过去,对入祀的英灵不敬,即是践踏曾走过的历史。盼执政掌权者勿短视近利,青史不会尽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