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夫妻相處之道:假裝單身 可以減少婚姻裡90%的煩惱
示意图/ingimage
成年人很多时候会靠做梦来弥补生活的苍白。我也会经常畅想一下未来,我比较侧重做最坏的打算,时不时描绘一下可能会出现的凄凉晚景或蓬勃的夕阳红,谁知道呢?但十三姊夫聊到未来的养老时总感觉一定会很蓬勃,因为基本上,等这批「七十后、八十后」实现财富自由的时候,都该养老了,而普遍只生了一个小孩的我们,未来养老的大趋势就是去养老院。
我们不是怕给孩子增加负担,是嫌孩子太给我们增加负担。
搞不好还要给孙子孙女辅导功课和接送补习班。有那工夫,我宁愿我们以后被孩子送进老年大学,而且是带宿舍、含吃住,最好还带医护的那种。我每天晚上做自己的朗诵作业和钢琴练习,周末还去老年班和曲艺书法课,和一群从一线退居二线的有文化有情怀的中产老头儿交朋友,多带劲啊。至于孩子他爹嘛,报个套餐,跟老哥们一块打太极、下象棋、钓鱼,还能坐绿皮火车去川藏线玩玩。
养老院单人房是一种刚需。
根据广大中年妇女的民意,未来养老院里的「夫妻双人房」这种配置是个鸡肋。要么是单人房,夫妻俩一人一间,最好还隔一两个楼层。距离产生美,否则天天擡头不见低头见,出门进门眼里都是他,还花那么多钱住养老院干么,住这儿不就图换个眼不见心不烦嘛。
而对未来的养老院营销方来说,真正赚钱的项目应该是推出市场需求度更高、受欢迎程度更大、更容易吸引顾客的套餐,比如「闺密/兄弟楼层买一送一」、「姊妹淘/兄弟连套房优惠抢订」……毕竟奋斗了一生,努力了大半辈子,老了该有条实现「短暂自由」的路。但是吧,还不能离得太远,有些事还是只有夫妻间可以互相扶持,比如我生病了你给我端茶倒水,你生病了我给你捏肩捶背。
结婚多年后,大多数女人对「单身」和「自由」的强烈追求往往是很抓马的,她们哪怕进了养老院,也是「宁和闺密一张床,不跟老公一间房」;但你要是真叫她们离婚,让她们真的恢复单身,她们又不离,嫌麻烦。这也许可以称为「庞克式婚内单身」:一边保持婚姻,一边不是单身胜似单身。
近几年,「单身」成了一个热门的讨论话题。我看到一则报导,说中国一共有过三次单身潮,现在正在面临第四次。
第一次是第一部《婚姻法》颁行,给法规否定了封建主义婚姻制度,一大批封建残余婚姻得到了解除,好多人恢复了单身。
第二次是二十世纪七○年代,知青返城掀起离婚潮,造成了不少人回归单身。
第三次是二十世纪九○年代后期,在改革开放自由思想影响下,传统家庭观念发生变化,离婚率剧增,导致很多人成了单身。
前三次都是因为离婚太多导致单身潮出现,现在这第四次就不一样了,是因为太多人压根就不结婚,一直单着。
现在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单身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或热门形态,人们对婚姻的观念已经逐渐改变。以前看到三十岁以上的人未婚,朋友们都很着急地问:「还不结婚啊?」
现在,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里,看到低于三十岁的人结婚了,朋友们都很着急地问:「这么早结婚啊?」
我看过一份结婚率统计报告,结婚率最低的五个省市分别是:上海0.45%,浙江0.61%,天津0.61%,江西0.62%,山东0.63%。
看看,上海的结婚率才0.45%,这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哦,也可能是上海人最怕穷吧,因为我还看过另一个小调查──「你觉得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想结婚了?」在「没钱」和「宁缺毋滥」两个选项里,前者投票数高达五万八千票,后者只有三千多票。
虽然「恐婚」以及「没有对的人结婚」占据了大多数单身人士的单身理由,然而,「没钱」还是成了「不想结婚」的主要原因……
除了主观不想结婚,客观阻碍结婚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了,为降低结婚率做贡献的人和事真的不少,比如离婚冷静期。
若离婚不自由,则结婚无意义。
所以「主动单身」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城市的女孩们觉得自己以一顶百、独立自由,又能赚钱又会享受,为何要结婚让另一个人来分享自己的财富、瓜分自己的快乐、共担彼此的痛苦呢……
但大家没注意到,其实第五次单身潮早就在如火如荼地上演着,那就是「婚内单身」大潮。
别忘了,还有一种单身叫「丧偶」:有的人有配偶,但是她已经单身了。
有次看到网上的一篇贴文:「我问妈妈不结婚可以吗?妈妈说,如果外面烟花四起,街坊邻居饭味溢出,大街上一家人手牵手出行,你能忍住不哭就可以。」大家看完一定觉得生活的烟火气还是要在家庭的氛围中才能得以延展吧,没有结婚,孤身一人,还是凄凄切切、冷冷清清,好悲凉的感觉啊。
但话锋一转,网友的回复亮了:「街坊邻居饭味溢出,谁做饭?谁洗碗?谁收拾屋子?谁带孩子?大街上一家四口出行,学区房买了吗?两个孩子功课谁教?孩子听话吗?我在外面逛街吃饭,拎着刚买的蛋糕和奶茶准备回家打游戏、看小说,迎头撞上蓬头垢面、一脸疲惫、拎着孩子的小夫妻,很难忍住不笑出声……」
这就说明,未婚单身一族有很多人已经看到了「婚内单身」的情形时有发生。
在一些婚姻里,确实会出现很多孤独的人,一个人做饭、一个人洗碗、一个人收拾屋子、一个人带孩子、一个人教功课、一个人带着小孩到处上补习班……和未婚单身人士相比,婚内单身的人可能只是多了一个孩子和一堆负担而已。
单身的形式几乎都在,单身的快感却不怎么有。
所以好多人不明白,结婚到底是为了什么?以后的人类,可能越来越趋向於单身式生活了,无论是真单身,还是伪单身。而众多单身形式中最高境界应该就是「婚内单身」。
那是只有「单」却没有自由的单身,是只有「单」却不能推卸责任的单身,是只有「单」却羁绊更多的单身,这是一种更伟大、更博爱、更充满人道主义光辉的单身,同时还为结婚率、生育率、二胎率做着或大或小的数据贡献。
比起未婚单身和离婚单身,婚内单身可谓是更充分体现了一个人的包容性、精神耐磨性、情绪稳定性。正因如此,婚内单身才看起来那么高级。
但大多数人的「庞克式婚姻」是有期限的。
据说,在每年大学新生报到后,会出现一波离婚潮。那些「婚内单身」了多年却又不离的「庞克夫妻」,终于潇洒地迈出了那一步。
定力更好的「庞克夫妻」们,还能再继续上演若干年和谐婚姻,哪怕在退休、养老开始后都依然持续着婚姻状态,但可以把「单身」的形式多元化、丰富化,比如给自己再买一套房自己住……
有人透过结婚来实现重组,有人透过离婚来降低风险,但还有一些更厉害的人,表面按兵不动,实际上已经在内心深处过上了另一种想要的生活,实现了灵魂的大和谐。
人这一生在伴侣关系这件事上有很多选择,但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活得舒坦,所以单身也不一定就是最优解。见招拆招,一个人才能真的活好。归根到底,无论婚内婚外,自己有经济实力,才能活得更好。
以前大家都说:夫妻间最长情的告白就是「去养老院我还愿意和你一个房间」,以后更深情的告白应该是「我会努力赚钱,以后赞助养老院盖两幢楼,你一幢,我一幢」。
图为《老公这种生物,身体或灵魂总有一个在马桶上》书封,宝瓶文化提供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吃饭,有一位是二宝妈妈,她也不知受了什么刺激,来了就问我:「你知道什么是十级孤独吗?」
这我可太知道了,十级孤独不是一个人住院吗?
我想到了我三年前的那次住院手术,医师语重心长地跟我老公说:「我们准备把你太太的手术放在明天。」
我老公顿时一愣,缓了缓,问医师:「明天几点?」
医师说:「早上八点,第一台。」
我老公听完,长舒一口气,拍着大腿说:「那太好了,我明天晚上才出差,早上手术没问题,我还能给我老婆签字。」
说完,我们俩来了个默契对望,同时爆发出了杠铃般的笑声……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病房里的一堆医师和护理师应该是在想:「这两个人肯定是有点什么病吧。」
(本文出自《老公这种生物,身体或灵魂总有一个在马桶上》,宝瓶文化出版,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