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连假来基隆「潮艺术」 赏10件跨国艺术创作

▲本次基隆「潮艺术」作品共10件,日夜感受不同。图为成若涵创作作品《界》,在承载着过往与现在、海底与岸上、人与生态的旧渔会大楼墙面上,刻画对于界面的想像。(基隆市文化局提供/徐佑升基隆传真)

▲本次基隆「潮艺术」作品共10件,日夜感受不同。图为王振玮的《微光漂浮》,是演化中的生物,透过作品表达生物体在自身与外在环境的多元碰触中持续地演进。(基隆市文化局提供/徐佑升基隆传真)

▲本次基隆「潮艺术」作品共10件,日夜感受不同。图为宫城有加的《海龟休息中》,因为海洋环境遭受破坏,海龟栖地也受到威胁,象征提供海龟一个舒缓的休息空间。(基隆市文化局提供/徐佑升基隆传真)

▲本次基隆「潮艺术」作品共10件,日夜感受不同。图为LUA RIVERA《强大的水母》展示了水母的魔幻神秘与强大生命力。(基隆市文化局提供/徐佑升基隆传真)

▲本次基隆「潮艺术」作品共10件,日夜感受不同。图为大岩奥斯卡《现代海洋野生生物》以幽默的手法,创作出罐头鱼、吸管鱼等角色,警示垃圾演化成为渔获的未来预测。(基隆市文化局提供/徐佑升基隆传真)

▲本次基隆「潮艺术」作品共10件,日夜感受不同。图为曾煜譡《深海对话》以深海潜水伕头盔提供观众进入深海之中,并结合AR互动,观看海洋生态系统的危机状态。(基隆市文化局提供/徐佑升基隆传真)

▲本次基隆「潮艺术」作品共10件,日夜感受不同。禹禹艺术团队在阿根纳造船厂的作品《介隙之光》,讲述从水的缝隙中,光的能量引领着生命的方向,展期每晚的声光展演将带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飨宴。(基隆市文化局提供/徐佑升基隆传真)

基隆「潮艺术」活动自2015年举办,至今将迈入第8年,以地景装置丰富了海岸线,让作品在海天相遇,透过艺术重新唤起在地认同。

今年基隆潮艺术,以「海光介面」为主题,由国立清华大学科技艺术研究所专任教授曾钰涓老师,与亚东科大讲师蔡致伟老师共同策展,讲述貌似平静无波、波光粼粼的海平面,在这介面之上和之下却是完全不同的生活系统。而在人类开始试图对海面之下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后,会在这片奇幻、美丽又未知的海洋里找寻到什么,又会有什么想法呢?

基隆市长谢国梁表示,基隆依海而立,有非常壮丽的海洋景观与地理条件,希望能打造一个适合孩子或是其他市民、观光客可以停留、游玩、欣赏的海岸景点为目标, 并且导入消费模式,让每个来到基隆的游客能够在基隆停留、消费,进而提升基隆整体的观光收益。

今年的潮艺术已于9月28日开幕,并邀请来自台湾、日本、墨西哥、巴西等国家知名艺术家设置10件装置艺术作品,从3种不同视角诠释基隆与海洋的关联。同时,在国庆假期期间,将在正滨渔港举办一场以海洋文创与海味美食为主题的「海光市集」。

本次作品各有特色,而且透过灯光装置搭配,全都能在夜晚观赏。其中成若涵创作作品《界》,在承载着过往与现在、海底与岸上、人与生态的旧渔会大楼墙面上,刻画对于界面的想像;渔港旁草地上的《微光漂浮》,是演化中的生物,透过作品,王振玮想表达生物体在自身与外在环境的多元碰触中持续地演进。

而艺术家宫城有加与LUA RIVERA则提醒人们,海洋生物在渐被破坏的海洋生态中,正在努力挣扎求生中,因此宫城有加《海龟休息中》提供海龟,一个舒缓的休息空间,LUA RIVERA《强大的水母》展示了水母的魔幻神秘与强大生命力。

大岩奥斯卡《现代海洋野生生物》以幽默的手法,创作出罐头鱼、吸管鱼等角色,警示垃圾演化成为渔获的未来预测;曾煜譡《深海对话》以深海潜水伕头盔提供观众进入深海之中,并结合AR互动,观看海洋生态系统的危机状态;而禹禹艺术团队在阿根纳造船厂的作品《介隙之光》,讲述从水的缝隙中,光的能量引领着生命的方向,展期每晚的声光展演将带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飨宴。

文化局表示,今年的潮艺术另有水上导览、集章送潮艺术限量纪念品等活动,邀请观众来到基隆,在壮阔海洋景观与丰富海洋资源的环境氛围中,感受艺术家的呼吁:保护海洋,共守基隆的未来。在俯瞰注视海洋的粼粼波光时,以善与真,以爱与诚,穿越介面,关怀感知介面下的世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