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建筑、台东女中携手创作 巨型装置艺术东海岸亮相
中原建筑与台东女中的作品「消逝的船与地景」,吊装至台东海滨公园,成为常设公共艺术。(中原大学提供/蔡明亘桃园传真)
「消逝的船与地景」作品设置于台东海滨公园,编织的皮层色彩发想来自天空与海洋,与大自然融合。(中原大学提供/蔡明亘桃园传真)
学生将编织的铝片固定在船身骨架上,要将水平编织固定在弧形的船身上,别具挑战。(中原大学提供/蔡明亘桃园传真)
中原大学建筑系、台东女中美术班及全国高中美术班共约200人合作,历时7个月创作「消逝的船与地景」装置艺术,创作过程结合教育、文化与历史,高中与大学端资源共享,为跨学习阶段的学生共创艺术,正式于台东海滨公园邻海边界展出,为东海岸再添美丽景致。
中原建筑系学生带领高中生透过船体模型的制作,认识船体骨架结构的力学与型态关系。(中原大学提供/蔡明亘桃园传真)
中原建筑副教授陈宣诚与学生一起将全台美术班种子学生的个人创作,固定于船体上,成为共创线条。(中原大学提供/蔡明亘桃园传真)
中原大学表示,此计划结合教育部国教署与台东县政府资源,台东女中美术科召集人康毓庭担任统筹,邀中原大学建筑系副教授陈宣诚担纲总讲师及结构设计,并由中原建筑「艺术与文化的社会性参与」课程30位学生,共同参与图面绘制、模型制作及金属加工制作。
中原建筑副教授陈宣诚说明船体结构的施工透视图,让同学理解结构配置与力学分布。(中原大学提供/蔡明亘桃园传真)
由中原学生担任队辅,带领台东女中美术班、关山工商、台东高中、香山高中、大甲高中等校高中生学习与创作。自今年4月底迄今,以实地营队共同创作与线上工作坊方式,终于完成作品「消逝的船与地景」。
陈宣诚表示,从概念发想、模型发展、工作坊、图面绘制、加工制作,前后长达7个月,非常不容易,作品以金属搭配木头搭造船身,皮层透过铝片上色编织,编织的皮层色彩来自天空与海洋,让船的最终形态在地景中因为时间、气候与观看距离而改变,有时展现自身姿态,有时消逝于地景中,因此取名为消逝的船与地景。
中原建筑系学生康玮庭分享,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焊接等各种金属的施工,也体会到各个领域合作的有趣,打开创作的全新视野。整趟旅程给他的收获,都是坐在教室里听课不能比的,实际体验、面对问题、处理问题、学到东西,是难得的体验。
学生周祐祺也说,印象深刻的是船的制作,行前觉得自己大二也做过真实比例的作品,好像什么都做得出来,但听着老师讲解施工过程,还有看到施工图,才突然发觉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光施工前的放样与布置施工场地就很多步骤,到后面建构骨架时更多细节,他和伙伴经过反复验算好几次、确认计算无误才敢进入下一个步骤,深怕做白工浪费材料,真的是很特别又丰富的学习经验。
陈宣诚说,当学生们走出教室,他们会发现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并非易事,这种体验对他们的专业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课程不仅是一个学习过程,更是一次探索未知、认识自己和社会的旅程。希望透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认识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挑战,并学会如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不同专业者协作,实际碰触真实的材料和技术,打开新视野。
中原大学提到,艺术共创作品「消逝的船与地景」长12公尺、宽3.5公尺,由扁铁、镀锌铔管、铝片编织等材料组织而成。在台东县政府文化处南岛文化意象艺术设置计划支持下,已吊装至台东海滨公园设置,成为常设公共艺术作品。长期耕耘地方田野调查与跨领域创作的陈宣诚表示,今年度的计划告一段落,明年预计结合更多学生,做更大的共创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