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杨林:如画溪山格里家
编者按 | 蓝鹰书院总编辑陈放:杨林先生以细腻笔触带我们走进霭里,这个从烟墩镇小格里蜕变而来的迷人村落。二十余载时光流转,霭里从原始野性渐成热门旅游地,它的自然风光、人文底蕴与乡村新貌跃然纸上。先生因往昔情谊与山水之爱,终在金风送爽时赴约写生,其作品融入对生活的感悟与艺术思考,展现了霭里的宁静祥和与秋意韵致,更让我们看到写生对画家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霭里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独特魅力与无限潜力。为杨林先生此行赋词一首:
水调歌头・秋意入江南
秋意入江南,霭里韵无边。忆昔初遇格里,林密水潺潺。几处幽蹊荒径,数缕炊烟轻绕,岁月自闲闲。昔日画情在,今又梦魂牵。
景依旧,村已变,路新连。彩线分道,花草盈目韵千般。欲绘山川锦绣,更慕田园诗酒,笔落意难全。且待清风起,携兴醉流年。
图文\杨林
霭里,是南陵烟墩镇的一个小山村,一个藏在岁月深处,却又在时光流转中愈发迷人的村落。 烟墩于我而言,宛如一位久违的老友,往昔的回忆如丝缕般缠绕心头。
许多年前,因当地几位挚友的缘故,我时常涉足这片土地,每逢年节,还会兴致盎然地前来选购土特产。那时,烟墩最令我倾心的去处便是小格里,或许是被它那充满诗意的名字所牵引,又或许是身为画者对原始自然景致本能的眷恋,小格里的自然风光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二十余年前的小格里,相较今日,更多了几分未经雕琢的原始野性之美,那是一种能让画者心潮澎湃、可升华至艺术境界的纯粹之美,故而我对这片原生态次生林情有独钟。
后来,朋友们外出务工,大家又都被工作与生活的琐事羁绊,渐渐断了联系,我也因此多年未曾再访小格里,但它却如同一颗深藏在记忆长河中的明珠,始终散发着璀璨光芒。
至于何时小格里更名为霭里,记忆已有些模糊。不过,由于烟墩和小格里坐落于前往九华山与黄山的交通要道之上,我常有机会途经此地,放慢车速,眺望两旁的风景,寻觅朋友家那熟悉的房屋轮廓,每一次的回望,都会在心底泛起丝丝缕缕的回忆与淡淡的忧思。
若有友人同行,我定会兴致勃勃地向他们讲述往昔在此地的点点滴滴,手指着那老屋,娓娓道来曾经的故事。
随着信息时代的蓬勃发展,我对这里的关注也日益增多。此地原名格里,后与格外村合并为霭里。“霭里”之名诞生于 2007 年,蕴含着云中山雾缭绕的空灵意境,同时被赋予了“爱你的地方”这般浪漫而深情的寓意。近年来,因我持续投身于“太平山水新诗画”的写生与创作,对芜湖周边的山水景致格外留意。
尽管心中早有来霭里写生的计划,奈何想要描绘的地方众多,一直未能成行。而霭里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在 2020 年荣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称号。这里的山明水秀不仅为地名增添了无尽的浪漫色彩,每年举办的全国性农民丰收节等活动,更是让它声名远扬,这一切都激发了我前来探寻、写生创作的强烈渴望。
机缘巧合之下,一位朋友不久前调至烟墩镇工作,知晓我对写生作画的热爱,便早早致电相邀,称霭里是个绝佳的写生之处。我当即欣然应允,可随后不是酷热难耐,便是忙于奔赴全国各地写生,待抽出空来,已然是金风送爽的秋日。
朋友告知小格里的秋天美不胜收,极适合写生创作,我深以为然。在四季更迭之中,山村的秋天宛如一幅色彩斑斓、层次分明的画卷,恰似大自然特意为画家们准备的调色盘,那浓郁而丰富的色彩,最是入画。
踏入作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霭里村口,一种别样的情愫油然而生。道路虽不宽阔,却平整洁净,红黄蓝相间的彩色分道线,宛如灵动的音符跳跃其上,瞬间让人明了这是一条通往诗意和远方的乡村旅游之路。
道路两旁,花草树木修剪得整整齐齐,全然不见二十多年前的荒芜与杂乱。加之道路的重新规划布局,往昔的记忆仿佛被时光的洪流冲淡,我努力在脑海中搜寻曾经的印象,自信对地理方位有着精准的记忆,然而眼前的一切却让我有些恍惚,难以相信这里就是曾经的小格里。
据民国《南陵县志》卷五“舆地志”记载:“格里山,县南七十里,两山夹行,延十五里不断,如画格然。从两小径入,分大格口、小格口,中有腴田、深涧,人烟相接。”由此可见,古人早已洞察小格里如画般的神韵,两山对峙,绵延十五里仿若天然画格,其间田园肥沃、山涧幽深,炊烟袅袅,鸡犬相闻,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画卷,如今秋色笼罩下的格里山,更似仙境落人间。
车行其间,耳畔是溪流的潺潺欢歌,似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四周群山环抱,山峦之中,房舍错落有致,宛如繁星点点洒落人间;纤陌纵横山路蜿蜒曲折,却又井然有序,在秋光的映照下,恰似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一幅宁静祥和、充满诗意的画里人家。
如今的霭里,已然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除了闻名遐迩的小格里森林公园,还有状元村、鹊桥、江南第一灶、母子井以及李白走过的桥等诸多景点,每一处都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厚重底蕴。而对于我这样的画者而言,更钟情于那些散落在乡村田野间的自然与生活场景,它们犹如一颗颗未经雕琢的璞玉,散发着鲜活的生活气息,在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邂逅这样的美好。
霭里有着典型的江南山水风貌,山水相依,田园错落。在此写生,仿佛置身于一幅江南山乡的诗意画卷之中,充满了无尽的诗情画意。故而我的写生创作,力求透过对这山乡景物的细腻描绘,传递出一种宁静祥和、岁月静好的氛围。
无论是画面中的小桥流水,那潺潺的流水似在弹奏着轻柔的乐章;还是粉墙黛瓦,在秋阳的映照下散发着温婉的光泽;亦或是枯枝老树,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都尽可能地展现出山乡的柔美与温婉,以及这个时节所独有的绵绵秋意和鲜活自然气息。
写生,是一场对客观事物不断深入认识、细致观察、反复揣摩、深刻理解的心灵之旅,是画家基础训练的核心环节,更是风格塑造与技法锤炼的重要手段。此次我在霭里的写生作品,虽保留着写生的质朴与真实,却也融入了我个人的艺术思考与审美情趣。通过对景物的精心取舍、构图的巧妙安排以及笔墨的灵动运用,我努力让写生作品上升至艺术创作的高度。
回到霭里写生,恰逢江南秋天色彩最为绚烂的时节,亦是我今年写生之旅的收官之地。秋风瑟瑟,已隐隐透着寒冬的凛冽气息,然而大自然却在这秋末之际,倾尽所有,绽放出最后的华彩。
这便是自然生活,它是创作的源泉,若没有这源泉的滋养,灵感的火花便难以迸发。对于画家而言,深入生活、积累直接经验、丰富内心感受、汲取创作养分,是走向艺术巅峰的必经之路。
写生,亦是熟悉描写对象的关键所在。对景写生时,并非局限于当下眼前的实景,还涵盖了过往类似情景的深刻感悟。就如写生《李白走过的桥》这幅作品,首要面临的便是角度与位置的抉择。
现场仅存一座老桥基,若选择不当,便难以与周边环境氛围相得益彰,无法契合画面的意境。桥下的山涧虽在此时已干涸无水,但春夏时节定是溪水潺潺流淌。于是我选取从山脚下沿着溪边眺望的视角,如此一来,老桥边的古树与远处的秋林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极具氛围感的画面。山涧中的农家枯藤架,更为这幅画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中国画写生,不仅仅是描绘所见,更要表达所知、所想。故而这幅写生作品仿佛被岁月的余晖所笼罩,透着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在这幅作品中,画面的取舍以及笔墨的枯湿浓淡变化,皆为呈现出这般场景而精心构思,作品虽未尽意,却也让我收获颇丰。
《李白走过的桥山涧一角》亦是在相同理念下创作而成。现场场景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极具入画之美,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取舍,如何运用笔墨精准表达。
画面右侧大面积的杂树丛,需以整体而富有变化的笔墨加以表现,方能避免单调与平板,此时笔墨基本功的掌控力显得尤为重要。场景后方的房屋略显杂乱,若全部绘入画面,定会显得拥堵不堪,于是我大胆地进行挪移与取舍, 最终完成的作品颇具意趣。
在大自然中反复进行这样的写生练习,方能逐步迈向对景创作的新高度,更为全面而深刻地领悟生活是中国画创作的源头活水,彰显写生与创作相互交融的独特之美,使画面更具艺术感染力。 而霭里的秋天之美,恰似一场盛大的演出,为我今年的写生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而难忘的句号。
今日的霭里之美,不仅在于四季更迭中的如画景致,更在于那隐藏于乡间小路、田野农舍间的脉脉温情,以及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清代嘉庆年间南陵诗人刘开兆在《格里归途望池州诸山》诗中写道:“乱峰矗矗势嶙峋,夕照催归马上人。不必更临秋浦地,果然山逼画屏新。”诗人将格里山比作崭新的画屏,今日看来,这比喻更是那般贴切恰当。他的《消夏杂诗》中“如画溪山格里家”,正是今日霭里的生动写照。相信霭里(爱你)这片充满魅力与爱的地方,明日定会如璀璨星辰,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闪耀夺目。
2024年秋于鸠兹 杨林
杨 林,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黄岳画院院长、徽州碑林艺术馆馆长,零界点: 朱零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 曾获全国首届扬州八怪杯书画大奖赛一等奖,尚意2017全国美展最高奖(中国美协)、入选2017泾上丹青全国美展(中国美协),2017年安徽省美术大赛最高奖,2018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画展最高奖(中国美协)。
入选2018山水砚都多彩肇庆全国美展(中国美协)、2019年弄潮杯全国中国画大赛优秀奖(西冷印社主办)、2019首届吴昌硕国际艺术大奖赛二等奖(西冷印社主办)、建国70周年安徽省美术大赛优秀奖(安徽省美协主办)、2020"中国美术世界行"成果汇报展最高奖(中国美协)、第四届"弄潮杯"钱塘江金石竹木拓片展二等奖(西冷印社)等。
感谢阅读
蓝鹰书画公众号,每一幅作品都是时光的凝眸。快来关注,让心灵在艺术中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