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啸虎周鸿祎向通用大模型密集“开火” 机会或许在行业大模型

就在行业人士几乎都认为Sora的横空出世会迅速引爆国内新一轮AI军备竞赛时,大模型市场派代表人物朱啸虎、周鸿祎接连向技术派“开火”,直言不看好通用大模型在国内的前景,而“大模型+”模式更符合当下国内市场的核心需求。由此看来,蚂蚁集团、中关村科金、恒生电子等先期入局者将跃升为行业大模型的主导玩家。

大模型派系之争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肖尤丹认为,对于竹间智能等偏向NLP(自然语言处理)方向的AI公司而言,ChatGPT等大型语言模型的迅速崛起,可能对其在技术路线和PMF(Product & Market Fit 产品市场契合点)上,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随着AI大模型的进一步落地,国内科技界针对大模型的态度可谓泾渭分明。一边是以“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为代表的技术信仰派,他们大多技术出身,认为应该像OpenAI一样信仰AGI(人工通用智能)、信仰scaling law(规模定律),随着模型能力跃升、模型成本降低,会解锁丰富的应用。

另一边则是以周鸿祎、朱啸虎为代表的市场信仰派,他们更加本土化,信奉尖端的科技必须经过开源、共创才能实现最大化的边际效益,认为需将充足的AI能力投入可以快速变现的商业场景中进化,同时用国内市场特有的海量数据和应用场景构筑壁垒。

裹挟在这两股洪流中的是200多家AI大模型技术企业,以及他们背后的投资机构——基本都有着迫切的商业化诉求,坊间传出了“百模大战”的说法。

行业大模型2024年将迎来市场爆发

“砸钱做AIGC(AI生成内容,大模型核心技术),不可能的!”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指出,目前投资人对于大模型行业的态度更加审慎,但不变的还是新技术如何落地,如何尽快实现商业化变现,契合PMF。

朱啸虎公开对国内通用大模型公司的商业模式持疑问态度,他认为许多公司缺乏清晰的商业化路径和数据支持,特别是在投资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资本泡沫破裂后,投资者更加谨慎,不再愿意为没有明确商业模式的AI创业公司提供支持。

在朱啸虎率先“开火”后,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也迅速加入战队。他认为,目前通用大模型的国内应用主要围绕写作、作图等浅层阶段;深入场景、靠用户驱动的行业大模型会在2024年迎来爆发式增长。“通用大模型如同一台很牛的发动机,但用户需求不只是发动机,而是适配了底盘、座椅等全套构件的一台整车。”他这样解释了通用大模型与行业大模型之间的需求差异。

周鸿祎期待尽快让普通人也能享受到大模型的技术红利——尽管在2C市场中难度较大,但同时也是更加深度融合、场景化的行业大模型发展优势所在。“希望大模型两条战线,不要对立,让不同规模的企业自主选择。”他建议说,初创团队可以优先考虑研发行业大模型,更符合垂直领域Know-how的专业需求;把研发通用大模型的任务交给百川智能、月之暗面等资本、技术综合实力更强的团队。

“人工智能+”赋能金融科技行业降本增效

肖尤丹进一步认为,一方面,要正视与世界顶尖人工智能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差距,尤其是在“大而全”的通用大模型的关键技术人才和多元资金投入等方面,目前国内企业仍然存在短板;另一方面,不论何种类型或者何种技术路线的大模型,其发展都离不开产业和社会需求驱动,只有赋能千行百业,人工智能技术才能发挥出颠覆性、引领性最大效应。中国在制造业、金融服务业、健康教育等领域拥有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加之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为我国人工智能企业选择“小而美”的行业大模型路径和商业模式,提供了更多可能。

从金融服务业来看,2023年以来,大模型成为了金融科技领域创新的重要方向。

腾讯云瞄准金融安全领域,推出了金融风控大模型,锚定机构交易、信贷、营销等场景的风控需求;星环科技推出面向金融量化领域的生成式大语言模型,支持股票、债券、基金等市场及政策研报;中关村科金发布了首款企业知识大模型,以及“超级员工”系列AIGC应用,已应用在银行、证券、财富管理等多个行业,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人工智能+’,必将进一步加快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步伐,我国大数据和应用场景优势也必将更加凸显,经历了大浪淘沙、生存下来的AI大模型企业,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机遇。”肖尤丹说,行业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赋能技术的典型代表,不但能有效推动制造业、金融、零售等传统行业数智化升级,还可能催生新产业、新赛道。

本文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