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教處理情緒 防校園暴力

学者指出当前教育缺乏教导孩子处理情绪,且大众要求犯错者付出代价若过于严苛,恐适得其反,并无法解决情绪管理问题。 示意图/ingimage

新北市发生校园学生冲突遭割颈,北大犯罪研究所副教授林育圣说,当前教育缺乏教导孩子处理情绪,大众要求犯错者付出代价若过于严苛,恐适得其反;台师大师资培育中心教授高松景建议,学校应加强教导孩子面对冲突、沟通能力。

卫福部嘉南疗养院成瘾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说,对当事同学而言,后续冲击会很大,要特别关注心理状态;现场目睹的学生,也可能产生强烈心理冲击,会不会衍生为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须检视学生「有无敏感因子」,及「是否出现身心压力症状或急性压力症候群症状」等指标。

敏感因子是指,过去有心理创伤经验或本来就有忧虑或焦虑病史。这类孩子对事件更敏感,如果和当事人又是好朋友,可能会出现替代性创伤,出现做恶梦、心情低落,需至医疗院所治疗。

林育圣说,这个世代鼓励孩子表达情绪,却没有教如何处理情绪、正确表达;这几年校园霸凌热议,大众若执意要对方付出代价,甚至大于对方可承受范围,将适得其反。

林育圣说,今年七月韩国发生老师大规模游行抗议,起因就是为吓阻校园霸凌、让霸凌者付出代价,规定加害者行为需被记录在册影响升学,听起来不错,但霸凌件数却没有减少,家长反而花更多资源找律师司法攻防,拖延霸凌被认定时程。

林说,台湾社会对未成年采较多包容,未来校园暴力防治若走向严刑峻法,非解决之道。加害人如何道歉很重要,除须诚心诚意外,也要为弥补伤害订定明确计划。

高松景说,学校应教孩子面对冲突、察觉冲突,要有同理心,可借由分组讨论,促进孩子沟通与交流;老师若遇到学生冲突,要保持冷静,安抚并给予学生认同、承诺帮助,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学习冷静,后续再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