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增多預算有利文化扎根?

文化部长李远日前出席「2024全国古迹日」开幕式,他曾说最想做的事是「文化向下扎根」。图/文化部提供

114年度中央政府总预算大幅增长,创下历史新高,文化预算也随之水涨船高,其公务预算编列290.09亿元,成为历年最高,加上前瞻预算,更突破300亿元。

这对文化界而言,自然是好消息。每次只要有人问,政府应该为文化做什么?得到的回答多半是提高文化预算。似乎只要文化预算越高,就表示政府越重视文化。

可是,很少人关心,文化预算该怎么使用才能达成目标?如何不造成资源浪费?预算使用的目标又应该怎么设定?

文化部长李远曾说,最想做的事是「文化向下扎根」。所以,114年文化施政,除了将研议文化币下降至13岁的试办计划之外,还会加强儿少节目产制、儿童戏曲巡演、艺术入校、文化体验及国家语言发展方案相关计划等等,让儿童、青少年在生活中就能轻易地吸收文化养分。

把文化融入生活中,让孩子们从小就在食衣住行各方面,潜移默化,成为文化素养深厚的公民,当然是好事,而且也应该是文化部门的基本职责。但问题是,要让他们学习什么样的文化呢?

回想2022年地方选举,各候选人的文化政策几乎都不约而同提倡美感,可见爱美是人的天性。什么是美?简单地说,就是在感官上让人感到愉悦的事物,所以人人喜欢欣赏好看的景色、好听的音乐。然而,今年文化部在巴黎文化奥运台湾馆,却大肆宣传所谓「庶民文化」,以电子花车当舞台,办桌用的大红塑胶桌椅做观众席,实在很难让人在视觉上产生什么愉悦感,何况如今民间结婚典礼办桌,都懂得把桌椅舖上高雅的布套以示隆重,哪个庶民愿意随便因陋就简?如果今后要让孩子们耳濡目染的,是连庶民都嫌弃的文化,还不如别扎这样的「根」啊!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儿少的国家语言方案。文化部强调,要「鼓励传承国家语言多样性」,可是重点都放在发扬「台语」文化,尤其是要推展台语儿少节目,「从根做起」。姑且不论偏重单一语言,是否有违多元精神,光是看赖政府所提倡的「台湾台语」内容,就够吓人了。

不久前,「教育部台湾台语字典」增加了300个常用字,为了标榜「生活化」,把一些骂人的粗话如「死好」、「老风骚」也列入,甚至增加一堆赌博专用语,如「整筊」(聚众赌博)、「剪筊」与「跋歹筊」(出老千)。把这些用词正式公布为常用字,难道是鼓励孩子们赌博、骂脏话吗?

假如将民众听了都觉得难为情的字词,当作「文化养分」,让儿少「在生活中就能轻易地吸收」,那这种养分的毒性也太强,下一代怎么可能不长歪?

赖清德在就任总统前夕,带外宾去外双溪钓虾场玩,过故宫而不入。钓虾无可厚非,但过故宫而不入,难道是觉得故宫文物没有价值,所以不屑一顾?

一个国家,如果连元首都带头贬低自己珍贵的文化资产,那么文化政策能扎出什么好根,颇令人怀疑。去中国化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为了刻意与对岸文化区隔,专找一些不入流的元素拿来发扬光大,把整个文化品质不断地往下拉,教坏囝仔大小,那国家的前景就很值得忧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