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智能机电伺服系统研发设计,「航星传动」累计融资已超亿元 | 早期项目

作者 | 林晴晴

编辑 | 袁斯来

36氪获悉,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HH-100商用无人运输机在陕西成功完成了首次飞行试验,标志着这型飞机正式转入科研试飞阶段。其中,该无人机机电作动系统由硬科技企业「航星传动」配套研制,并成功应用于本次商用无人运输机飞行试验。

「航星传动」2021年成立于北京,是一家具备“航空、航天、航海”伺服系统研发、设计、批量生产、试验及售后等“全流程、体系化”配套及服务的民营供应商,是专注于军用、民用伺服系统(智能机电作动系统、高性能电动舵机系统)的研发、设计及批量生产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海陆空天”各领域武器装备舵机系统的产品及服务,已建立了完备的航空、航天产品研制体系,并具备伺服系统研制及批产的质量控制能力。

去年,「航星传动」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成立至今累计融资已逾亿元。该轮融资由中信建投资本领投,丝路金桥、国仪资本跟投。

伺服系统是工业自动化控制设备主要的动力来源之一,主要由伺服控制驱动器、伺服电机、传动部件、反馈元件(高性能传感器)四部分组成。伺服含义为“跟随”,指按照指令信号做出位置、速度或转矩的跟随控制。

通过对控制指令的响应和控制参数的设置,伺服系统可通过多维度闭环方式实现精确、快速、稳定的位置控制、速度控制和转矩控制,也可通过自适应智能控制算法来满足不同被控对象的需求。因此,伺服系统目前广泛地应用于对定位精度、运行速度、产品可靠性、工作寿命和响应带宽要求较高的高端智能自动化控制领域。

其中,机电伺服机构由于使用维护性好、产品配套简单、效费比高等优点,特别适合于大、中、小功率级别(50KW以下)的实战化武器装备、各类火箭弹和无人机系统等。

智能装备市场的巨大市场空间牵引着伺服系统(舵机系统)的需求释放,比如:商业火箭、无人机、水下潜航器等场景累计市场规模达数百亿,未来市场空间巨大。具体来看,据国联证券预测,到2026年军品伺服系统现存市场规模将超过200亿元;随着低空经济时代的到来,多电无人机和eVTOL等应用场景带来的全电化舵机系统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100亿元,而商业航天赛道虽火热,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伺服现存市场规模约为5亿元,预测到2030年,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伺服产品市场规模将超出50亿元。此外,据有关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水下潜航器产业有望增长至91.20亿美元。

2019年,第一枚民营商业火箭成功发射,「航星传动」CEO岳振波看到了商业航天的发展机会,他决定带领团队切入商业火箭伺服系统研发领域。

当前,「航星传动」核心产品主要为“中小功率电动舵机系统“和”中大功率机电伺服系统“两大类,二者功率范围覆盖了20W到50kW,可满足“商业航天、商业航空、商业航海”和特种装备行业领域的不同功率级别的“定制化、专用化、规模化”应用需求。

此外,「航星传动」还将航天伺服系统的生产能力释放出来,开发伺服相关衍生产品,如伺服电机、一体化关节、谐波减速器、地面模拟负载台、专用测试设备等,以满足不同总体单位的实际需求。

「航星传动」实质运营三年多以来,已与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航空工业、中船集团等多家军工集团达成合作,目前已进入多个型号。岳振波表示,“此次HH-100商用无人运输机采用的航空双余度舵机系统技术由「航星传动」自主研发,实现了100%全国产化、低成本。团队未来将继续助力实现我国关键核心设备自主可控,为商业航天、航空、航海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团队方面,「航星传动」团队核心人员均来自航天系统、航空系统等,团队成员均完整经历过国防装备机电伺服系统的全流程研制,平均从业时间超过14年,型号预研、研制及批产经验丰富。

未来,岳振波认为,“我们即将迎来全电化的时代,伺服系统将来会往‘带宽更高、速度更快、效率更优、体积更小、重量更轻、负载力更强’的方向发展,且会往‘小型化、智能化’方向升级。商业航空、航天、航海领域增量市场也很大,存在很大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我们也将持续致力于以‘先进伺服技术’推进‘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的发展,迎接太空经济、低空经济时代的到来。”

当前,「航星传动」正计划开展A轮融资,本轮投资将主要用于产品批量生产能力建设、业务拓展、人才团队持续提升、航空无人机领域舵机系统的研制及配套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