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者:林樵松到死才知道,魏若来和他水火不容,另有隐情

《追风者》是由姚晓峰导演, 翁良平编剧,王一博、李沁、王阳、张天阳、高露、王学圻、杨昆、兰西雅等人主演的电视剧。

在剧中,林樵松到死才知道,魏若来和他水火不容,另有隐情。

剧中有三个人物耐人寻味。

论聪明才智,三人各有千秋,都是业界的翘楚人物。康爷不算,这是个十足的小人,虞世清、孔夫人不算,这种人越聪明,越善于巧取豪夺,古话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意思是不除掉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指得就是康、虞、孔这类人。

这三人是谁呢?

第一个是沈图南。沈近真劝沈图南与她一道投奔苏区,沈图南说,“不,我对国民政府仍有信心,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国家会好起来的。”事实是只要裙带关系严重,有法不依,结果便事与愿违。比如虞世清、孔夫人之流无法无天,沈图南有办法吗?没有。

沈图南的说法有点自欺欺人,或者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沈图南是大才。处事公正,为官清廉,人品没得说。

第二个是林樵松。

如果说沈图南是浊世的一股清流,出淤泥而不染,林樵松则是不黑不白,又黑又白。

林樵松不贪财,有抱负,也想通过自身的努力使国家变得更好,自许是个爱国者,可是他委身于康爷,为虎作杖,却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国家好,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那么,为什么说林樵松到死才知道,魏若来和他水火不容,另有隐情呢?

第三个便是魏若来。

三人有一个共同点,都说为国家好,但在本质上有区别。

林樵松的所谓“爱国”,心中没装过老百姓。老百姓过得好,国家必然好。老百姓过得不好,民怨如沸,国家又怎么好得了?

沈图南心中有百姓。但是他是有条件的,当广大老百姓的利益与权贵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沈图南就妥协于后者,置老百姓的利益于不顾。比如在“伪币”、“发国债”这两件事情上,眼见无数百姓因孔夫人暗箱操作而倾家荡产,他选择了沉默,并找人背锅。

魏若来则与两人截然不同。他坚持以老百姓的利益为依归,认定老百姓的利益与国家利益是一致的。如果老百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沈图南也好,林樵松也罢,他们所说的“国家利益”并不是真正的国家利益。

老百姓是国家的主体,绝不是孔夫人虞世清康爷这些达官贵人。

一位历史学者说,“春秋时期,齐桓公欲图霸业,问谋士该怎么做才能实现。管仲说,让齐国的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人尽其才。当别国的百姓都羡慕齐国的百姓,天下人都愿以做齐国人为荣时,霸业可成。”

果不其然,别国的百姓不远千里,拖家带口地迁往齐国,争做齐国人,齐国人才荟萃,上下一心,齐桓公最终成就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魏若来和林樵松水火不容的分歧就在这里,林樵松从来没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眼里,装在心上,他是假爱国,而魏若来是真爱国。

林樵松到死才知道,醒悟吗?

林樵松对魏若来说过这么一席话,“你聪明,有才华,沈图南器重你,你一心一意地跟着沈图南在国府央行工作,事业可期,前途一片大好,你干嘛要做地下党,要投奔苏区。”

于此可见,林樵松的思想认识还是过去的那一套“学而优则仕”、“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等,为老百姓谋幸福的念头都没起过,他怎么可能醒悟呢?

有一句话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沈图南因为走得太远而忘掉了一些初衷,林憔松则从出发起就没想过要为老百姓谋幸福,而魏若来念念不忘的是老百姓,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殚精竭智,不遗余力。

而这便是魏若来与林樵松水火不容的隐情吧?

国民政府最终败亡,林樵松与其同沉没,不正是心中没有老百姓,民心向背的结果吗?

以上是笔者根据剧情的分析。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