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武汉上大学

初秋的武汉,山峦慢慢朗润,色彩渐次明亮。一个百万人数特殊人群的归来,瞬间让这个城市年轻了几岁。

拖行李的声音、出闸机的声音、开怀大笑的声音,青春的分贝一下子高了起来,比起春节还热闹了不少。

干净的双眸,青涩的脸庞,忐忑和希冀相互交织,随处可以见;历经飞机的轰鸣、轮渡的汽笛、高铁的呼啸,汇聚在九省通衢的武汉,融入街头巷尾。

每年,武汉高校要迎来30万新鲜血液。幸运的话,或许可以看到某个大学的校长、院士,跑到火车站出站口,迎接他素未谋面的学生,多数年轻人都会闪现出一脸惊喜。伴随着憧憬,他们心里也许会冒出这样的念头:在这里读书一定有意思!

下车了,各个高校接新生的大巴车在广场已等候多时,志愿者们“虎视眈眈”地寻找着学弟学妹,但仍有“小迷糊”找不到组织,选择自行去学校,而迷路几乎就成了第一门大学必修课。

“这是华科的哪个校门啊?我是不是又走错了?”“藏龙岛校区在哪呀?我的天!”“医学部不在八一路吗?”“余家头?这个校区是武汉理工大学的吗?”……

一个又一个陌生的校区名,能把人绕晕的东南西北门,在新生的口中传出好似暗语,不过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武汉的确是一个“大”学之城。

华中科技大学以7000多亩的校园面积傲视群雄,在如此巨大的校园内生活,出门都得骑自行车或者坐校车,如果想走路转遍整个校园,微信步数排行榜妥妥登上第一。

武汉高校,颜值与实力兼备(摄影:赵广亮)

坐地铁穿过华科要历经5个站点。包括珞雄路站、华中科技大学站、光谷大道站、佳园路站,以及同济医学院附近的青年路站。很可能你在华科附近上2号线,不小心打了个盹,醒来会发现,自己还在华科!

更夸张的是,当你逛出了中心城区,往东去东湖高新区,或者往西去东西湖区,再或者往南去沌口,你能神奇地发现,这些地方都有华科。这时,才惊醒,原来武汉坐落在大学里。

武汉作为一座“大学之城”,还体现在高校数量和学科实力上。普通高校83所,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位列全国第二。

武汉大学,师生同庆建党百年(摄影:张斌)

在全国42所入选世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中,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以其过硬的实力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则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除此之外,在这里你还能学到不少有意思的课程:如武汉商学院的马术专业、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的影视类专业等。在鱼米之乡的江夏,武汉东湖学院、武汉晴川学院、武昌理工学院等高校都有着不俗的实力,在各自的领域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杰出人才。

华中农业大学,欢庆毕业的青春学子(摄影:季飞)

与亮眼的成绩相对应的,是学者们“扫地僧”般的朴素和低调。有在地球空间信息学取得杰出成就的李德仁,也有核聚变与大型脉冲技术领域的开拓者潘垣;有为我国选矿研究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余永富,还有将古生物学与地质学紧密结合的殷鸿福......

大隐隐于市是这些学者给人最真实的印象,而这与武汉这座城市的气质不谋而合,天生的江湖气魄,勾勒出这城市人间烟火的画卷。

开学第一天总是辛苦的,办入学、搬行李。忙了一天,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去哪吃点东西呢?

梅园的小炒、桂园的糕点、湖滨的烧腊——武汉大学里的食堂,大大小小加在一起有二十多个,明天吃什么,成为入睡前的最大难题。等到毕业那一天,即使是最嘴硬的人,想到食堂的饭菜还是会万分不舍。

热闹的食堂时光,难忘的校园回忆 (摄影:王晨曦)

武汉理工大学的升升食堂也毫不逊色,桂林米粉、广东肠粉、张记热干面、土鸡汤饭,不争气的口水顺着嘴角流出来。虽然升升食堂离主教学楼较远,为了这一口难得的美味,多走几步终归是值得的。

“来啦,今天还是老样子吗?”食堂阿姨熟练地将打包好的饭菜递到学生手中。桂香园、博雅园、沁春园,华中师范大学的食堂连名字都充满诗意。黄焖鸡、煲仔饭,烤鸭饭,一整天的好心情都被美食点亮。

一碗家乡菜,治愈多少游子心( 图源:武大官微)

除了食堂菜系外,武汉高校的美食还有很多很多。金秋时节,华中农业大学培育的果子渐渐成熟,莘莘学子总能第一时间尝个鲜。

武汉科技大学则会在每年冬天邀请学生们品尝全鱼宴,葱香鱼糕、滚汤鱼丸,地地道道的湖北菜让一众网友直呼“别人家的大学”。

有些隐秘的美食,只有读书伢才知道。武汉大学学子喜欢穿过珞珈山,步行许久去到东湖村,只为尝一尝那分量十足的铁板烧,以及南方不常见的茴香饺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西苑小吃街同样别具特色,婆婆的藕粉把纸碗装得满满的,红豆和花生碎时不时从一侧掉下来,还有那梅花糕、肉蛋堡,最低的价格给你最简单最幸福的碳水自由。

最地道的武汉美食,不出校门也能品尝到(摄影:潘笑冲)

包罗万象的各色美食,折射出这个城市的包容和多样性。九省通衢的武汉,成为南来北往者的歇脚地,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在这里驻足、生活,也留下了他们的家乡味。

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吃不惯经常是一个大难题,在武汉没有这种困扰,因为总有个角落,熟悉的味道能温暖你的心灵。在武汉,没有异乡人。

别忘了好好看看校园,这里记录了无数人四年的青春模样。

早春时节,武大的樱花、华科的玉兰,一同把游人如织的校园变成粉色,花海与人海相互呼应,吵醒了沉睡许久的春天。

珞珈山的樱花,一年更胜一年(摄影:张斌)

有的高校因为游人众多,成为市民打卡的公园,而有的高校却真的拥有自己的后花园。

湖北大学坐落在沙湖旁,沙湖公园也成了湖大的后花园。夜晚下了自习,沿着小路就能走到沙湖,消食的市民背着手在岸边踱步,一边打趣,一边讲起过去的故事,快活似神仙。

在各色高校美景中,往往还有不少小动物的身影,小狐狸“珞珞”和“珈珈”为珞珈山增添一抹仙气,而南望山时不时窜出的野猪,则成了地大学子难忘的笑谈。

警告,神兽出没!(摄影:Frozen影像)

美景之下,适合脱单。见惯了分分合合的“情人坡”,武汉大学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武汉纺织大学也有,青年男女们在这里第一次体会别样的情感。

青春往往尴尬而又不失美好。晚上9点45分,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的闭馆铃声响起,合上书本,男孩把女孩送到宿舍楼下。分别前,相视无言,考研的日子越来越近,想了好久只挤出一句“加油”。原来“爱在华师”这句话里还有梦想和责任。

东湖的凌波门,见证过武汉读书伢们的青葱岁月(摄影:杜宏华)

武汉的大江大湖,从不缺浪漫故事。东湖、沙湖、南湖、野芷湖......星罗棋布的江城湿地见证了无数“年少时的欢喜”。今年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将在武汉举办,没准到时候,又能增加不少青春打卡地呢。

空调、独卫、四人间甚至双人间,高校为了给学子最舒适的生活体验,可谓煞费苦心。

除了硬件外,窗外的人文风物、山水景致,也是学子们的关注点。而武汉作为山水之城、百湖之市,在这方面从不让人失望。

高校们像事先约定好了一样,在各自的山头“扎营”,有人戏称它们为“占山为王”。如武大的珞珈山、华科的喻家山、地大的南望山、华农的狮子山、华师的桂子山、武理的马房山、中南财大的茶山刘。不同高校学子间的自我介绍,因此演变成了一场“报山头”大赛。

在各个山头上,最古老的宿舍莫过于武大樱园宿舍,又名老斋舍,距今已有92年历史。沿着108层台阶拾级而上,登上樱顶可以俯瞰整个武大校园,忽然之间,好像变成了《觉醒年代》中的青年,多了不少厚重感。

走一走武大的老斋舍,与百年历史撞个满怀(摄影:潘笑冲)

相比于睡在“樱花城堡”的历史长河中,住在华科森林屋中则如同睡在氧吧间。华中科技大学有十万株法桐和香樟树,80多栋1万多间学生宿舍则隐藏在树荫下。炎热夏日躺在床上都能感受到穿越林间的清风。

这种睡眠体验,在武汉面积最大的高校——华中农业大学也毫不逊色。每年3月,桃花、樱花、油菜花相继盛放,住在花田宿舍的学生打开窗户,总能伴着花香,迎来清晨温暖的阳光。

在华中农业大学读书,感受四季斑斓(摄影:谢敏)

在武汉,除了山峦草木,推窗见湖同样习以为常。因为临湖而居,中南民族大学部分宿舍成了“湖景房”,沿湖的宿舍离南湖距离不超过20米,最近的不过5米,是绝对的临湖观景房。

拥有同款湖景房的还有江汉大学。夏日,远处三角湖连天的荷花映入眼帘,蜻蜓、豆娘时不时在窗台逗留,梦中似乎都能嗅到阵阵荷香。

推开窗户,低头或抬眼,全是粼粼的湖光水色,晚风吹过,湖水特有的水腥味吹向床头。“野鸭偶尔做好梦,腾水嘎嘎三两啼”,住在这里,好像最不善言辞的人都会被诗意沁染。

目光被美景美食所吸引,思想的味蕾也早已迫不及待。

在武汉这座城市,一群备受学生热捧的“名嘴”老师,尤为亮眼。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带动课堂,让古朴的校园增添人文底蕴和学术氛围。

“彭晓辉老师的公选课,你抢到没?”“没!听说抢课的人太多,教务系统都要崩了”。

高校名师们的课往往是青年学生的最爱,华中科技大学爆款思政课《深度中国》挤爆课堂,武汉理工大学麻辣教师雷五明掀起抢课大战,而武汉大学喻丰教授的恋爱课《恋爱心理学》更是一座难求。

湖北经济学院图书馆,学生捧书阅读(摄影:杨宏斌)

在大学,受到学生们喜爱和追捧的,除了这些名师,还有一众杰出校友。雷军、陈东升、阎志、黄立、李书福、孟晚舟、董明珠、张小龙、罗振宇、姚欣、汪海兵,他们的名字十分耀眼。

一句“Are you ok”让雷军成为B站鬼畜区的顶流,他还笑称自己的英文水平让武汉大学因此蒙羞。玩笑归玩笑,但小米集团在通信领域的贡献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还有在大健康领域开疆拓土的楚商代表陈东升,面对打压不卑不亢的孟晚舟,都是来自武汉的学长学姐。

车辆川流不息的武汉光谷广场(摄影:高勇)

这些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的人儿,或许也曾在黄鹤楼抒发豪情,在东湖畔久久驻足,四年后,浸润了这座英雄城市的精神气质,也成就了更优秀的自己。

校友们为学校为城市牵线搭桥、招商引资,形成了特有的校友经济现象。近些年,小米、华为、海康威视等一众高新技术企业的区域总部、研发基地落户武汉,也为高校毕业生留汉发展,提供了大展拳脚的广阔天地。

走,去武汉上大学,去那里做新时代的追光者。

视频数据来源:湖北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长江日报、武汉发布

作者 | 杨佳峰 范家曼

编辑 | 吴丽雪

统筹 | 杨 菁

排版 | 静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