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MIT新生数据公布,MIT亚裔新生接近50%
看点最近,MIT新生数据公布,MIT亚裔新生接近50%。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凸显了在美国读高中的亚裔学生的升学优势。这是否意味着家长们已然找到了让孩子上美国名校的好途径?读美高就能成为美本本土申请人吗?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Finding School拓校(ID:findingschool)
文丨Finding School 编丨袁梓曦
近日,麻省理工学院(MIT)公布了24fall的新生数据,在上一申请季中,MIT共收到28,232份申请,最终录取了1,284名学生,录取率仅为4.55%。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MIT的学生族裔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引发了海内外家长的关注。
图源:NBC NEW
据最新统计,亚裔学生在新生中占据了近50%的比例,而非裔以及拉丁裔等学生的入学比例明显下降!
这一现象让人们不禁思考:亚裔学生的春天真的到来了吗?
录取比例接近50%
亚裔学生的春天到了?
作为全球顶尖的科技学府,麻省理工学院一向以其多元化和包容性著称。
2028届是最高法院在去年取缔高校招生平权行动后的第一个招收的新生年级。
图源:MIT Admissions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最新发布的2028届新生班级数据:
黑人学生比例仅为5%,远低于近年来13%的平均水平;
拉丁裔学生比例则从15%降至11%;
白人学生比例保持稳定,为37%,仅较去年的38%略有下降。
亚裔学生比例飙升至47%,较去年的40%显著上升,几乎占据了整个年级的半壁江山。
图源:网络
这一系列数据,无疑在教育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麻省理工学院招生主任斯图·施米尔(Stu Schmill)表示,这一变化与2023年最高法院裁定的平权行动违宪直接相关。引用:tjp.kiessling.cn引用:nfr.xingbaofeng68.com引用:m.taozhou.com.cn引用:wwp.kopin.com.cn引用:wwp.welovejacky.cn引用:rjn.bswyxx.cn引用:kvb.imifi.net.cn引用:wwp.chiyoo.com.cn引用:wwi.xingxingluodi2.com引用:dgf.pdaphone.cn引用:wwz.kopin.com.cn引用:hcx.ywdulai.net.cn引用:knm.xilike.com.cn引用:wwp.k3vin.cn引用:rnx.tscypower.cn引用:wta.bswyxx.cn引用:wwp.queren.com.cn
此前,平权行动政策在高校招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种族身份在录取决策中曾被视为一种多元化的重要指标。
图源: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由于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裁决,MIT预计非裔入学人数将减少,而亚裔入学人数将增加。
麻省理工学院校长Sally Kornbluth在谈到有关2028届新生录取时表示,历史上代表性不足的族裔录取率下降,并不意味着学校之前录取了不符合标准的学生。
麻省理工学院亚裔学生比例的上升,让亚裔群体感到无比兴奋和欣慰。
然而,这一胜利的背后,是亚裔为争取平等权益而持续近十年的不懈斗争。
高分的亚裔学生
曾在录取鄙视链底端
在过去,亚裔学生在美国高校的录取过程中一直处于不利的境地。
《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引用了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所著的《No Longer Separate, Not Yet Equal》一书中的调查数据,揭示了美国大学在录取过程中对不同族裔学生的不同待遇。
图源:网络
根据这本书的数据显示,美国大学在录取西班牙裔和非裔学生时,分别为他们的SAT成绩增加约130分和310分,以帮助他们达到录取分数线。
而亚裔学生则需要减去140分,才能确保种族多样性。
图源:therabbithole
这意味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美国大学认为一名SAT成绩为1100分的黑人申请者,与一名1550分的亚裔或1410分的白人,拥有“平等”的录取机会。
SFFA,全称为“大学生公平录取”(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是一个非营利组织。该组织由保守派社会活动家爱德华·布鲁姆发起并领导,致力于推动亚裔学生在申请美国名校时获得更加公平的机会。
哈佛大学的录取数据进一步揭示了这一现象。
数据显示,从1995年到2013年的18年间,被哈佛录取的亚裔学生的SAT分数远远高于其他种族的同龄人。
图源:Harvard Crimson
我们可以看到,红色折线代表亚裔学生的成绩,与黑人学生相比,高出了整整110分!
不仅在标化分数上存在差异,在个人评价方面亚裔学生也受到不公对待。
公平录取学生组织(SFFA)曾控诉哈佛大学在“个人评分体系”中给亚裔学生打低分。
在哈佛的早申过程中,学校会对学生的正直、助人精神、勇气、善良等优良特质进行打分。
然而,哈佛公布的数据却显示,亚裔学生的“个人评价”总是垫底,而非裔学生在这方面的评分却总是领先。
令人疑惑的是,难道所有非裔学生都拥有如此卓越的特质,而亚裔学生却没有吗?这种现象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哈佛招生过程中对亚裔的不友好态度。
图源:New York Post
2018年,SFFA在报告中指出,一名亚裔学生的录取机会为25%。
但若他是白人,机会将上升至35%;
若是西班牙裔,则会跃升至75%;
而若他是非裔,概率将高达95%。
毫无疑问,在这种基于种族的招生政策下,无数优秀的亚裔学生被名校拒之门外。
更讽刺的是,亚裔作为原本应受到平权法案保护的群体,反而成了这一法案下被歧视的对象。
平权法案背后的博弈
美国大学的招生调整
提到平权法案,大家都不陌生。
该法案由肯尼迪总统在上世纪60年代签署,旨在保护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通过提供优惠政策来消除歧视,实现社会公平。
图源:CNN
尽管该法案的实施对美国社会公平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影响深远。然而,它也是美国最具争议的法案之一。
几十年来,美国大学选择性地将“平权法案”应用于大学招生,并将其美化为促进种族多样化和校园多元化的手段。
2014年SSFA对哈佛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提出诉讼,认为两所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基于种族问题歧视符合入学条件的亚裔学生。
图源:SFFA官网
在将近十年的平权斗争中,终于在2023年,最高法院以6-3和6-2的投票结果分别推翻了北卡罗来纳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平权行动计划。
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指出,将种族纳入大学考量“缺乏足够明确和可衡量的目标,来证明使用种族是必要的,不可避免地以负面方式使用种族,涉及种族刻板印象。”
他认为,“对待学生必须根据他或她作为个体的经历,而不是种族。”
图源:NBC NEWS
平权法案的推翻意味着大学仍然可以在个别情况下考虑对种族的讨论,但必须将重点放在个人经历上,而非种族本身。
这一决定不仅对哈佛和北卡罗来纳大学产生了影响,还在全美范围内引发了连锁反应,麻省理工学院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但这并不意味着亚裔录取将会一帆风顺。
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西北大学、斯坦福大学、达特茅斯学院等都表示,未来仍将致力于建立多元化校园,并可能调整招生政策以满足这一需求。
图源:NBC NEWS
学生仍然可以通过申请材料表达其个人背景,包括种族和族裔历史,展示独特的经历和视角。
据报道,麻省理工学院已调整招生策略。
施米尔指出,学校现更关注学生的学术兴趣、研究方向、课外活动,以及经济、地理和教育背景等因素,以寻求多样性。
与此同时,麻省理工学院还加强了对低收入学生的招生和经济援助计划,试图在新的政策下保持学生群体的多样性。
美高可能会成为
海外亚裔学生升学跳板
虽然麻省理工学院暂时没有公布国际生的族裔分布情况。
但可以预见,美国大学可能会通过其他策略来调控国际生的族裔比例,以维持校园群体的多元化。
为此,美国可能会减少对中国大陆高中生的录取,转而更加关注来自其他族裔背景的国际学生,以达到平衡。
图源:NBC NEWS
这一趋势可能会使中国大陆的高中生在未来申请美国顶尖大学时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凸显了在美国读高中的亚裔学生的升学优势。
很多家长可能会问,读美高就能成为美本本土申请人吗?
一般情况下,美国大学的政策主要可以分为三种:不区分、按国籍区分和按高中所在地区分。
如果是按高中所在地进行区分的学校,即使没有美籍或绿卡,但在美国读高中的学生通常会被视为国内申请者,并与本土学生竞争。
康奈尔大学依据学生当前就读的学校来判断申请材料的性质,而不是基于公民身份。
图源:康奈尔大学官网
因此,持有美籍或绿卡但不在美国本土读书的学生在申请中并没有优势,反而是在美国高中就读的大陆学生更具优势。
芝加哥大学也表示,如果学生在美国以外的学校就读,将被视为国际学生,学校会按其就读的高中来审核申请,而不考虑国籍。
图源:芝加哥大学官网
根据高中所在地区进行分类的还有哥伦比亚大学和波莫纳学院。
哥伦比亚大学官网提到,如果美国公民在国外就读高中,他们仍然会被视为国际学生。
图源:哥伦比亚大学官网
波莫纳学院对于从美高毕业的国际学生会被看做美国本土学生。
图源:波莫纳学院
不过在经济援助方面,这些非美籍或绿卡学生依旧可能被视为国际生,需遵循Need-Aware政策,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录取几率。
但是波莫纳学院是例外,对于从美高毕业的国际学生同样采取Need-Blind政策,申请经济援助不影响录取结果。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在美国高中就读的亚裔学生,不仅享有与美国本土学生相同的教育资源和背景,还能够更好地融入美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这种背景使他们在申请美国大学时,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示个人经历和多元文化视角,而不仅仅依赖学术成绩。
在当前的录取环境中,这种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由此可见,美高作为亚裔国际学生进入美国名校的跳板这一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和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