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編、右編不一樣?2個碗看汙染 稻香給答案

杨芳宜让学生分别以稻草和回收塑胶袋编织成可让人坐进去的大碗。她说,坐进这两个大碗,会让人思考我们跟环境的关系。记者钟圣雄/摄影

二○一七年以来,「废青不废」陆续与关注海洋生态的黑潮基金会合作,呼吁人们重视海洋塑胶废弃物问题,也获邀参加二○一九年亚太社企高峰会,借由开办塑胶编织工作坊方式,让民众从做中学,理解循环经济议题。今年三月起,废青不废再与关渡自然公园、关渡国中合作,与年轻学子共同探讨水资源与粮食污染议题。

几名关渡国中学生放弃午休,在闲置的礼堂中找了一席空地,认真地编起手中的塑胶绳与稻梗。男孩们多半安静而生疏地盯着手中的塑胶绳,一板一眼地慢慢穿绳引线;女孩们则边聊八卦边把玩手上的半成品。他们都是这次废青不废与关渡自然公园合作「生生行动」的成员。问他们喜不喜欢编织,无一迟疑给了肯定答案。

「生生行动」为关渡自然公园在二○一八年发起的计划,目的是带领民众认识淡水河与关渡湿地。今年该计划除带领学生到湿地捡垃圾,还特地在公园内辟了一块地让学生种稻,以务农方式认识自然环境。杨芳宜所带领的「交换碗」则是生生行动的子项目,分别让学生收集「塑胶垃圾」和「稻梗」作材料,并教导他们将两种素材分别编织成两个大碗,过程中就能感受自然与人造垃圾的冲突。

杨芳宜说,她长期编塑胶袋,过程会将手弄得很脏,感受很不愉快,后来有次她编稻草,发现过程可以闻到稻香,身心愉快,于是想到让学生体验垃圾与稻草的编织感受。等两个大碗都编好后,稻草碗上会摆上学生们在湿地收集来的垃圾;相反地,垃圾碗上,则会摆上学生亲种的稻米。杨芳宜解释,稻草碗装垃圾,象征自然受到污染,而塑胶碗装食物,则隐含食品污染议题。

「念书时最讨厌老师一直讲,我们硬去吸收。这次让大家实际去捡垃圾,他们编(垃圾)的过程久了手会脏,自然碗却编久有香气出来,感受就不一样。借由这过程,让他们成为可以表达意见的创作者。」杨芳宜说:「这过程也很长期,就像我们做永续推广一样。」

目前该编织行动还在持续中,关渡自然公园则预定在十一月初发表学生种稻、编织的混合作品,有兴趣的民众可前往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