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南匈奴之辩

春寒料峭,北京,武英殿,一场激烈的辩论正在上演。

“朵颜三十六部原本就是大明的藩属,长期居于边墙附近,实乃遮护京畿一带的第一道屏障……”

这是工部尚书刘遵宪在陈词。

“荒谬!”

督察院右佥都御史郑二阳毫不犹豫打断了他。

“可恨这朵颜三十六部,先皇时还许以厚利,除了边关互市,每年还有十几万两白银,可自从辽东事起,这苏布地可曾有一次主动出兵协助大明官军作战?”

“非但如此,还不时破关墙而入,四处抄掠不止,陛下,上一次建奴入寇,其中便有苏布地的人马!”

刘遵宪怒道:“你的意思是置之不理?”

郑二阳没有理会他,而是向皇帝施了一礼,“陛下,微臣的意思不止如此”

“卿且讲来”

“是,陛下。昔匈奴猖獗于北境,危害两汉长达几百年,汉宣帝仍接纳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于边境”

“至光武中兴,南匈奴迁至河套一带”

“曹魏时,武帝分匈奴为五部,迁至并州,此后,至晋朝八王之乱后国力衰微,匈奴渠酋刘渊起事,由此事起,中原一带动乱几百年,遍地腥膻,山河动摇,实乃华夏不堪回首一段往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喀喇沁虽不如南匈奴远矣,但依旧有近两万帐,陛下,这几年京畿附近灾害频仍,边墙内外都不能幸免,按照那陈启新的说法,关外诸部也是大受损害”

“饶是如此,喀喇沁诸部依旧有六七万人,可出动精骑上万”

“上万的精骑,陛下,微臣恳求千万要三思啊,如今我大明九边,精锐骑兵加起来也就是这个数,还多在山海关,一旦进入关内,何以制之?”

“如今陕西三边的精锐兵力都在西安以南、潼关、虎牢一线,山海关一线又要抵御建奴,北境几乎空虚,若不是如今占据河套一带的是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北境一带危矣”

“不然!”

只见兵部尚书陈新甲站了出来,他向皇帝深施一礼。

“陛下,以微臣愚见,此事需要深思熟虑,千万莫要操切了”

“微臣不妨推演一下,若是按照刘部堂之意,接纳苏布地两万帐,大明仿效汉朝、曹魏,设置护匈奴中郎将,何人可以担此重任?若是苏布地狼子野心,见我边地颓废,起了异心又何以制之?”

“若是接纳彼等于宣大一带,还要一支兵马在侧时时警惕,以大明如今的形势还不如不接纳,何也?非不为,实不能也”

“不过”

刘遵宪正要反驳,一听到他这个“不过”顿时又止住了。

“陛下,此一节微臣说过了,尚有一节。”

“若是不接纳彼等,便须思量几个后果”

“其一,彼等与大明彻底决裂,原本就若即若离,但毕竟有‘朵颜三卫都指挥使’羁縻之,多少能联络一二,彻底决裂之后彼等能去何处?’

“无非是瀚……,咳咳,尼堪,或者贼酋皇太极,无论去向那一处都不是大明所想要的,去了尼堪处,其焰更炙!”

“若是继续做他的建奴王爷,平白增添贼酋实力!”

高坐在龙椅上的朱由检,今年还比尼堪小一岁,一张愁苦、惨淡的憔悴面孔依旧,听了陈新甲的话不由得大怒。

“好你个陈新甲,说了等于没说!”

陈新甲涨红了脸,原本想忍着,最终还是弓着腰继续说道:“陛下,非微臣偷奸耍滑,确实是因为兹事体大,非一言而决,须得细细商议”

“陛下”

出列的是礼部左侍郎蒋德璟。

“刚才陈部堂所言,微臣也颇为赞同”

说着也不管皇帝抓着龙椅扶手的双手青筋直冒的模样,低着头继续说道:“这朵颜三十六部,大明若是不接纳,必定投入另外两家,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按照陈部堂的思路,容臣继续向下推演”

“其若是继续留在建奴处,必定会受到尼堪的攻击,说起来此事大为蹊跷,此时并非秋高马肥之时,那尼堪为何在此时出兵大打出手?何况,辽河上游乃建奴的屏障,一旦失去,沈阳一带一日三惊都是有的”

“建奴肯定不会坐视此事发生的,因此,辽河中上游必定兵祸连接,当然了,这是远景,建奴新败,需要重新蓄积力量”

“眼下可以确定的是,苏布地必然不敌尼堪,以彼等首鼠两端之性,兵败投降是大有可能的”

“如此一来,辽河上游之地便尽在尼堪彀中!”

“若是我等不接纳,其多半直接向尼堪投降,故此,无论何种情形,其都会投向尼堪”

“陛下!”

蒋德璟罕见地向皇帝跪下了,连皇帝也异常诧异。

“如今大河以北之地由于蝗灾、旱灾、兵匪连接,已经是赤地千里、民不聊生了,靠近边境之地的百姓,不是逃亡南边,便是偷越关墙投奔尼堪”

“宣大一带,除了些许兵丁、军户,已经……已经没有农户了,既然如此,还不如划出一块地方接纳这三十六部!”

“不可!”

陈二阳大哭着也跪下了,“陛下,诸胡乱华殷鉴不远,千万要三思!”

“陛下!”,蒋德璟也哭道:“呼韩邪、醢落尸逐鞮、呼厨泉也是南迁,为何不反?实乃汉宣、光武、魏武都是一代雄主,彼等不敢不服也,陛下英明神武,苏布地与这三人相比,无论丁口、战力,相差远矣”

“大同附近,原本就是连绵的草场,不如将彼等迁往,有大同总兵压制,料想彼等翻不起大的波澜”

“何况”

他说到这里时,皇帝面上竟然有了些潮红,兴许是刚才蒋德璟将他比作汉宣帝、光武帝、魏武帝让他有些激动,也许是对他接下来的陈词感兴趣,身子禁不住向前倾了少许。

一旁的司礼监大太监,提督九门、锦衣卫、东厂的王德化赶紧扶住了他,被他一把甩开了。

“等苏布地进入大同后,朝廷可效仿魏武,任其贵酋为官,拘其子弟于京师,或入翰林院,或入大汉将军,收其精壮,编入宣大骑兵,由一精明强悍之人统领南下平叛,将虎大威、黄得功之一换回,其南下之后粮草、薪饷受制于我,必不能反,何况南方之地彼等不熟悉,就算要反亦不可得……”

“不可!”

郑二阳大哭道:“陛下,三思啊,就算侍郎之言略有可取之处,君不见侯景之乱呼?”

这时陈新甲出列了,他倒是没有跪下,双手抱着笏板深施一礼。

“陛下,微臣赞同蒋侍郎之言,不过这接纳之地尚要仔细思量……”

“不,微臣坚持大同”

蒋德璟继续说道:“大同之西,越过一条大河便是原来的靼奴鄂尔多斯部落,如今属于……咳咳,尼堪麾下,前不久瓦剌兴兵来袭,与尼堪大战一场,败退之时裹挟了大量的鄂尔多斯牧民西去”

“因此那里虽然地域广阔,却是人丁稀少”

“一到冬季,苏布地见到那里的情形,岂有不觊觎的,如此就会与鄂尔多斯部落起冲突,无论哪一方占优对大明都有好处,若是鄂尔多斯部落占优,苏布地势必更加依赖大明”

“若是苏布地占优,多半会将牧民迁往那处,陛下,按照陈启新的说法,鄂尔多斯一带,尼堪根本没有细细打理,尚属于他的羁縻地,此时,由于苏布地的精壮尚在大明军中,其家眷多半不会随其迁走”

“如此一来”,只见皇帝兴奋地站了起来,“喀喇沁便一分为二,留在大同境内的牧户便成了大明之牧户,唯有尽心效忠大明一途!”

他在高台上走了起来,半晌才转过来,看了一下尚未发言,正准备“总结”发言的薛国观以及今年的殿试状元,跃跃欲试的翰林院编修魏藻德,将心中的话暂时忍下了。

“薛部堂,你的意见呢?”

薛国观看了一下周围,当他的目光偶然扫到皇帝身边的大太监王德化时赶紧避开了,前不久双方因为一场辩论可是结下了不小的梁子,而此时“阉竖”又与陈新甲交好。

而陈新甲刚才虽然同意蒋德璟的建议,不过却有将接纳苏布地的地方改往他处的意思。

“陛下,状元郎初列朝堂,肯定有惊人高论,还是让他先说吧”

魏藻德心里暗骂,他可是初登大雅之堂,以翰林院编修之微末身份能获准登堂议事,无疑有皇帝提携的意思,可他确实没有想好如何应答。

不过既然首辅大人点到了,自己也不能示弱,虽然他今年已经三十六岁,早已不是“初生牛犊”了,但“状元”身份带来的光环以及众人期盼的“方刚的血气”还是不能丢掉了。

“陛下,学生以为,自古以来汉胡不两立,胡人狼子野心,势弱时便摇尾乞怜,势大时又暴起伤人,学生还是同意郑总宪的看法,胡人,引进来容易,进来后驱之不易啊”

“好了”,皇帝听了挥挥手让他退下了,原本还以为他有什么高见,没想到还是陈词滥调。

等魏藻德涨红着脸退下了,薛国观振振衣袖走到了最前面。

“陛下,诸位大臣所言皆有道理,以微臣来看,蒋侍郎所言更是言之凿凿”

他是首辅,更兼着礼部、户部两部尚书,蒋德璟是他的下属,虽然平时也不大对付,不过此时为了对付已经与执掌锦衣卫、东厂的王德化关系密切的陈新甲,怎么也要站到蒋德璟这一边。

“蒋侍郎之前与学生有过沟通,学生深以为言”

其实蒋德璟虽然出自礼部,不过一向却与薛国观意见相左,什么“之前沟通”更是没有的事,跪在地上的蒋德璟听了不由眉头一皱,不过如今堂堂首辅大人同意他的建议,也是一大助力。

“陛下,确实如此”

蒋德璟有些言不由衷,不过为了将自己的全盘筹划付诸实施,他也不得不违心地说道。

……

几日后,由于王德化的告密,薛国观下台了,周延儒上台了,蒋德璟也升任吏部尚书。

跑回来汇报的陈启新一开始被关入大狱,很快又被放了出来,被安排到京营副将周遇吉那里去做监军,而周遇吉,被认为是目前唯一可能压制三十六部的大将,也是将来担任“胡骑”指挥使的不二人选。

薛国观下台,不过是崇祯年间走马灯般官员更换的一个小插曲罢了,但由于对朵颜三十六家的接纳,不啻于在已经沉寂于许久的京畿投下了一块大石,一时间,督察院、各级官员纷纷上书,有同意的,有极力反对的,反正是闹得不可开交。

与历史上不同,陈新甲与满清秘密“议和”的事虽然被揭发了,不过由于瀚海国这个新崛起的势力在,加上接纳苏布地的事,这事竟悄悄揭过了,陈新甲并没有被皇帝以“里通外国”的名义处死,依旧待在他兵部尚书的位子上。

但无论如何,朵颜三十六家的内迁,已经将历史搅得大乱。

第十九章 飞龙在天(上)第十九章 孤星传之四:博格拉汗第五十四章 少年天皇之九:决定日本国运的大战(3)第一章 边荒传说(上)第十八章 阿巴坎(五)阿钦定计第三十章 少年天皇之二:四岛省(上)第三十一章 少年行(六)麦维明第八十二章 巴巴里之五:摩洛哥(4)第二十八章 加勒比之二:移民的历程(3)新时代来临③第五十四章 收官(4):东京城郊第五十一章 北京,北京(5)卡塔丽娜的新生活(上)第三十五章 永远不要将你的背部留给敌人第二十九章 秋高马肥(上)第八十四章 世纪谋划之八:最终幻想(4)阿布凯,天赐之岛(下)第十六章 阿茹娜日记之二:我很难过第二十八章 两京皇宫(下)第十一章 风云激荡,从甘肃开始(四)声东击西与孤军深入(上)第二章 加勒比之一:牙买加争夺战(1)金银岛②第十六章 金自点的“野望”第十三章 美洲公司之六:蛇河畔,棕熊、大蛇、灰狼第四章 总攻前夕(三)正宗唐风第六十一章 俄勒冈大草原(中)肯纳维克第十四章 死亡之神第十二章 加勒比之一:牙买加争夺战(2)波谲云诡⑥第五十三章 尾声(下)第二十九章 暴风骤雨之一:土地啊土地(7)第六章 西行漫记(五)哲别后裔第二十章 孙秀宁在旅途之五:尼布楚运河第十五章 伊拉克利翁第三十二章 喀啦契丹(三)转机第七十五章 巴巴里之四:阿尔及尔宝藏(9)第十四章 平安道都元帅第十四章 一路向东(4)再打一拳第五十三章 少年天皇之九:决定日本国运的大战(2)第八十一章 落基山(3) 新嵊州第十五章 克孜勒苏(上)第五十章 蒸汽航线(2)新北海道(上)第十四章 高贵自由的哥萨克,请用农民来换第一章 边荒传说Ⅱ之一:“龙虎风云”第十二章 克孜勒(二)雷霆之怒第七十三章 犹他总督辖区第四十七章 北京,北京(4)诏对(上)第三十五章 代号“加里波利”之四:黑海,漆黑如墨第六十四章 明斯克大公国(6)第二十四章 烟波浩渺两茫茫第二十一章 飞龙在天(下)第四十四章 半岛之殇(5)刻赤攻城战(上)第三十一章 风雨欲来(二)金陵春梦(下)第六十一章 风光旧曾谙(2)暗黑者与奋发者(中)第二章 荒传说Ⅱ之二:灰衣少年第五十四章 齐鲁风云之五:最后一战(4)第五十九章 川藏风云(5)安曲之战(下)第六章 畅想九原郡第四十就章 少年天皇之八:凛凛冬日(5)刃之舞(上)第九章 柳川静云第二十一章 木.野狐.禅之一:序幕(中)第五十二章 蒸汽航线(4)新北海道(下)第二十三章 东方欲晓(上)第九十章 世纪谋划之八:最终幻想(10)纳塔尔②第二十八章 两京皇宫(下)第六十章 巴巴里之二:大夏欧洲舰队第五十八章 半岛之殇(9)尾声(下)第五十八章 收官(8):尾声(上)第三十九章 中东欧纪行之六:华沙的奏鸣(1)前奏第五十一章 蒸汽航线(3)新北海道(中)第三十四章 木.野狐.禅之十二:火中取栗(1)第五章 上师东行漫记(上)第五章 秋之行(5)风浪起(下)第四十一章 玄武青龙决之四:女真化的蒙古部落第三章 西伯利亚的临潢府之三:摩尔多瓦公主第四十九章 皮萨切克之六:德克萨斯小分队(1)莫比尔人第七十一章 一路向东(1)第四十六章 勒拿河(六)雅库茨克之战(下)第四十五章 山海关之十一:新一片石之战(6)第二十一章 湖西县,现场办案第七十三章 巴巴里之四:阿尔及尔宝藏(7)第六章 西伯利亚的临潢府之六:米阿斯与萨日德格第七十一章 巫毒VS博格达第七十九章 落基山(1)库斯基亚城第六十四章 世纪谋划之一:腾笼换鸟第六十一章 明斯克大公国(3)第二十二章 乌尔赫特第四十章 江淮风云(九)第三十七章 木.野狐.禅之十五:火中取栗(4)第十一章 霜狼骑兵(7)第三十六章 木.野狐.禅之十四:火中取栗(3)第五十三章 蒸汽航线(5)将岸第八章 旅顺口残唱之四:大海战!第八十章 落基山(2)地狱之门第四十八章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第八章 北纬42度(二)北冥之鲲第二十八章 孤星传之六:怛逻斯之战(6)第十二章 大夏监国(8)叶尼塞第八章 三雄会第十八章 魅夜(下)第二十四章 日落紫禁城之一:暗黑者(下)第四十二章 皮萨切克之五:两支小分队(3)意外第二十章 天下大乱(下)江南乱第四十一章 皮萨切克之五:两支小分队(2)琳琅第二十九章 暴风骤雨之一:土地啊土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