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9章 基层官员

海汉的干部培养体系,可以说是隐藏在国家高速发展大好局面下的一块短板,虽然执委会从穿越之初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将会带来的隐患,并且也为此作出了诸多努力,采用了自行开科取士,任用大明投效官员,各部门都自行开设干部进修班等等措施,但毕竟立足时间太短,合格的干部数量依然远远跟不上海汉国的扩展速度。

也正因为如此,南海一部分殖民地在建立之后的一段时期内都只能由军方管制,而难以组织起持续有效的殖民建设。这种状况迄今也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所以这次南下的干部队伍中,才会出现如韩正山、吕义这样几乎是以临时抱佛脚的形式招入的人员。如果严格按照用人标准来衡量,他们这种新移民根本连任用干部的资格都没有,但如今正是用人之际,虽然他们在个人资历方面有所欠缺,也还是被有关部门破格录用了。

谭举任虽然对这帮手下的能力也心存怀疑,但他当下也没有更换人选的余地,就算能换,换来的其他人也不见得比现有的人选好到哪里去。所以他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提升自己这些手下的实力,让他们在抵达殖民地之后能够更好地贯彻自己的执政意图,做出一点像样的成绩来。

谭举任讲课的内容主要是殖民地的权力架构和部门分工协作机制,这对于刚刚正式踏入官僚体系的干部们来说,其实很难立刻理解中间的门道。倒是韩正山这种曾经在衙门里待了多年的“老公务员”,听了谭举任的讲解之后会有颇多收获。

按照韩正山的理解,海汉对于执政的分工要比大明官府更为细致,考虑得更为周全,而且有现成的模式可用套用,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的责任所在,这种分工合作的方式会比大明官府的运转效率更高。不过韩正山认为这也是与海汉所具备的惊人财力有关,像谭举任将要履任的这个地方,据说人口还不如大明一县之地,而这分管干部就有十几人之多,谭举任可不敢想像一个县衙有这么多管事的人与县太爷分权。

按照大明的官僚体制,知县之下有县丞一人、主簿一人,分掌粮马、巡捕、税征、户籍等事务,典史一人,掌管文书收发,若是无县丞或主簿的小县,其职能则由典史代管。再往下就是三班衙役和民壮,乱七八糟加起来有百十来号人。但海汉的基层官僚编制要大得多,按照谭举任的说法,他们这批接受培训的干部都是基层官员,再往下才是如三班衙役一样的勤杂人员。这当官的都十几个人了,整体的人员编制自然是要比大明的县衙编制多出不少人头。

加之在海汉官府机构里做事的饷钱都不低,维持这么大的机构编制所需投入的资金自然是要远远大过了大明的县衙一级官府,考虑到经费开支,这样的模式在大明显然是行不通的。但人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韩正山这一级的基层官员责权更为明确,而他们的主管领导谭举任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殖民地的规划与实施过程中的指挥工作上,而不是为了处理大大小小的民间事务忙得焦头烂额。

以韩正山的眼光见识,其实也说不出海汉这种用大投入来换高效率的做法,与大明官府相比到底孰优孰劣,但海汉能在来到大明边界的短短数年内立国并向外不断扩张,可见这套运行模式的作用还是相当显著。海汉这套官僚体系能留给外界质疑的问题,无非是国民几乎全是来自以大明为主的他国投效,在海汉的统治下这些国民的忠诚度到底有多高,或许将会是海汉的一个软肋。

当然以韩正山抵达海汉之后的见闻来看,海汉国民对于他们的统治者敬畏感十足,很多人都将“首长”视作天神下凡一般的存在,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贰心。即便是有些人心念故土,但也不会对当下的生活状态有太多的抱怨,毕竟像海汉这样在治下地区几乎没有战乱之虞的环境可不好找了。特别是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大明,除了江浙和福广这沿海地区还算比较太平,内陆和北方都已经陷入到连年战乱当中,海汉这几年移民人口能够飞速增长,一定程度上也是拜大明战乱所赐。

而谭举任在谈及这个方面的时候也毫不避讳地表现出了优越感:“大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地方发生内乱?有人可能会说是天灾,是人祸,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原因是有太多的百姓吃不上饭,而官府又没办法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这种状况在我国就不会出现,我们有远远超过国民生存所需的粮食收成,有强大的武装军队庇护,有你们这样的基层干部支撑着各个部门机构的运转,还有英明的执委会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这个国家乱不了!”

如果没有来过海汉,亲眼见证这里的情况,那么在座这些人大概都不会相信谭举任的这番吹嘘,不过现在听到这些话,包括韩正山在内的所有人却都觉得这是毫不夸张的大实话。海汉国内的富足安定,是他们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状况,也是海汉国民愿意臣服于执委会统治之下的最大原因。

但除开这些鼓舞人心的政治宣传之外,谭举任所讲的专业领域学识就让韩正山听得很是吃力了。这一是因为他出身江浙,对谭举任带着浓重广东腔的海汉官话就不是那么容易听明白,二来谭举任所讲的内容有太多他不理解的用词和概念。谭举任说十句,韩正山大概只能半蒙半猜地听懂六七句。

韩正山转头看看旁边坐着的吕义,见他也是面带迷茫之色,心道吕义是松江府出身,想必状况也跟自己差不多。不过他是当大夫的,除了治病救人之外,只需要去当地带几个学徒出师就算完成任务,对于谭举任所讲授的行政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倒也不用掌握那么透彻。

而一同听课的其他人中,倒是有两三个人一直在拿着笔记录谭举任所说的话。谭举任注意到他们所拿的并非普通的毛笔,而是一种金属笔尖的笔,面前还都摆着一小瓶墨水,写一阵便要用笔蘸墨,用法倒是与毛笔一致。谭举任在派出所的时候也见过黄同阳使用这种笔,据说笔尖是精钢所制,海汉人称之为“钢笔”,写出的字笔画极细,一张纸可以书写的内容也比毛笔要多得多。

能熟练使用这种钢笔进行书写,显然不会是新近才抵达海汉的移民,韩正山不问可知,这几个同僚肯定是在海汉国入籍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韩正山当下便决定等谭举任讲完之后,要去找这几位仁兄套套近乎——不是为了他们使用的书写工具,而是把他们做的笔记借来看看,免得错漏了这讲话中的重要内容。

这批将要随谭举任南下的干部中既有韩正山、吕义这样的新移民,也有几名已经在机关里工作了较长时间的老归化民。虽然无法全部启用有经验的干部,但执委会还是希望能安排出以老带新的阵容,让南下的工作组在当地开始工作后可以快速上手,不至于因为经验欠缺而让所有部门都无法良好运转。至于类似治安官这种相对不那么稳定的职位,有谭举任和当地的武官盯着,倒也不太会出什么大的岔子。

而随后几天的课程,都是由各个部门的“首长”亲自登上讲台授课。这些学员们虽然已经有干部职称,不过在“首长”面前也丝毫不敢表现出松懈怠慢,不管听不听得懂也得打起精神硬撑下来再说。韩正山倒是通过这些课程又加深了对海汉官僚体系和各个部门的了解,每天与吕义等人闲聊的话题,也都是在讨论相关的内容。韩正山自嘲小时候若是有这样的学习劲头,只怕早就考上了功名,如今至少也是个秀才甚至举人了。

当然了,在培训班里所学到的这些东西,跟大明科举要考的经史子集并没有什么联系,而是让这些菜鸟干部们在短时间内尽可能掌握管理民众,维持机构运行的方式方法。这些理论并不高深,他们所欠缺的也就只是实践经验罢了。

从培训第三天开始,所有学员在主官的带领下,到移民营中开始挑选和登记南下的人选。谭举任所分配到的移民配额是八百人,这其中包括了一百七十余名已经确定下来的归化民,剩下的名额就要从移民营地中挑选了。

按照民政部一贯的做法,在几天之前就已经开放了自愿报名,而移民所将得到的好处除了移民补助、土地、房屋等等诸多优厚待遇之外,还有就是被统一缩短到一百天的入籍考察期。只要在抵达当地一百天之内没有犯下明显的过错,那么就可以自动获得海汉国籍并享受国民待遇,这对新移民来说,要比留在本地竞争有限的入籍名额容易多了。

当然了,新移民们并不知道他们将要被分配的具体地方在哪里,否则其中很多人可能会因此而打退堂鼓,毕竟要去到三亚以南几千里的海外,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接受的前景。

韩正山当然已经通过这几天的授课知道了自己将要去往的目的地,但其实知道跟不知道的差别也不是很大,因为他根本就想象不出当地到底会是什么样的环境。但有一件事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被分配的地方再怎么遥远,也同样是海汉治下的国土,所有的规则和社会体系跟三亚并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最重要的是当地驻有海汉军队,倒也不用太担心安全方面的问题。

对海汉了解程度有限的新移民,更关注的是去往当地和留在三亚的待遇差异是否划算。不过即便他们不参与南下移民,最终的分配也不见得能留在三亚,多半还是会派往外地,到时候就未必有主动报名南下这样的优厚待遇了。当新移民们意识到这一点后,报名的人数还是相当多,大大超过了官方最初的期望值。

这样一来,谭举任等人的任务就轻松多了,他们只需要从报名者中挑出合格的人就行了,而不用强行从移民营拉走一帮人,用武力押送他们去南方的殖民地。

韩正山也是挑选移民的面试官之一,但因为移民人数众多,这种面试其实也就只是走个过场,让他们这些新上任的干部熟悉一下工作流程而已,根本就没有挨个进行审查的时间。只要看看四肢健全,没有明显的肢体残疾或是疾病,智力正常能听懂命令,基本上都能合格。不过韩正山还是对其中一部分人留了意,因为到达当地之后,他就得在短期内组建起治安机构,而仅凭他和将要跟着分配过去的七八名菜鸟警察,大概很难有效管理当地的治安状况,所以必须还得要扩大编制才行,而征召对象肯定就在这些新移民当中了。

对移民的登记挑选工作一直持续到培训期结束的时候,接下来的几天时间,各种补给物资便开始逐步在三亚港和胜利港装船,而韩正山等人则要在此期间让即将南下的这批移民了解他们的职权分配,知道自己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该听谁指挥,向谁负责。换言之,就是将他们前几天所接受的培训内容,转换身份然后再对这些新移民进行宣讲。这一方面是加强他们对于自身工作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让这些移民对抵达当地之后的社会分工有所了解,不至于到时候对干部们的指挥有误解或抵触情绪。

三天之后,一切准备就绪,南下移民船队出发在即。

2395.第2395章3263.第3263章3339.第3339章第七百章 联合行动第1191章 真相重要吗第1805章 海军基地第2236章第1188章 知情人第270章 北越军的防御手段3023.第3023章3244.第3244章第九百二十五章 南下婆罗洲2698.第2698章第九百一十章 终结十八芝第2229章第2198章第四百七十三章 港区见闻第1545章 象山盐场第1394章 小小浪花2853.第2853章2545.第2545章第59章 组建公社2851.第2851章2435.第2435章2761.第2761章第五百七十三章 布网3267.第3267章第1507章 梅侍郎的小算盘第319章 教育说明会第1765章 不服不行第1428章 三路齐发第2217章2775.第2775章2953.第2953章第五百八十七章 接管港岛第120章 海外考察(七)第339章 率先动手第九百二十三章 多国部队2456.第2456章第15章 伙食问题第1816章 消化难民第1768章 利益至上第3465章第123章 大本营的准备工作第1700章 流放五千里第四百二十七张 港区设防第1923章第五百零三章 王汤姆的忧虑第五百零八章 高层会谈3250.第3250章3313.第3313章第1149章 互相推诿2509.第2509章3010.第3010章第1891章 贸易港第1496章 共襄盛举2546.第2546章第1872章 定海港见闻2422.第2422章第2043章第3426章3048.第3048章2931.第2931章2519.第2519章3112.第3112章3054.第3054章第1442章 险情第3476章3399.第3399章第七百三十九章 局势未定第46章 达成合作2856.第2856章第1503章 城外江畔第330章 驰援李家庄2926.第2926章第1905章 陆军基地第1498章 难办的差事第七百三十三章 反转的局势第2331章第2123章第五百五十一章 对比落差3175.第3175章3263.第3263章第1519章 利益当先第五百二十一章 统一琼州岛第1445章 全力一击第七百七十七章 优势巨大第2145章2593.第2593章第1477章 定心丸第1415章 战果第八百零四章 围困2445.第2445章第1058章 另辟蹊径第七百六十三章 压力山大2831.第2831章第六百四十八章 岛上夜袭2695.第2695章第1024章 先遣队(五)第1539章 一唱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