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4章 ,官场改革

龙云推开元首办公室的大门时,吴绍霆正与马寅初在讨论“东亚经济复苏计划”的进展。

尽管整个计划才启动不到二十天的时间,但目前一切都很顺利,从印度、英国和美国出口到日本的工业原材料已经连续上涨了两周。在瑞士设立的海外办事处同样在紧锣密鼓的收购日元,不单单是从官方市面上吞货,连一些地下钱庄、黑市或者私人外汇者手里都不放过。

马寅初告诉吴绍霆只要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不用等到明年年初就会有明显效果。

“志舟,有什么事吗?”吴绍霆看到龙云站在门口的地方等候,于是问道。

“元首,威海卫发来电报,辽海支队在黄海上跟日本第一舰队遭遇,打了一场硬仗。”龙云走上前来说道,同时把刚刚收到的电报文件递到了吴绍霆面前。

吴绍霆没有急着去看,先让马寅初回去继续跟进经济战略计划,等马寅初离开后他才拿起电报来仔细看了一遍。

“长风号货船被击沉,东海号与敌舰同归于尽,东风号重伤行驶至渤海交界处沉没。”他喃喃自语似的念出声来,脸上的神色渐渐沉重起来。

“南京号、长城号都遭到严重损坏,还是让德国远东舰队的扫海舰拖回来的。”龙云叹了一口气说道,这些内容并没有在电报里面注明,而是先前海军代表官告诉他的。

“第一舰队怎么突然出现在黄海?情报部门都是干什么吃的?”吴绍霆只感到心中有一股怒火,但是他也知道这种事不能全部依赖情报部门,于是尽量克制着自己的情绪。

“目前还不清楚第一舰队为什么突然出现,不过中情局已经排除是日本破获辽海支队航向的情报,总得来说这是一场遭遇战。推测可能是第一舰队准备前往旅顺提供海上支援,与辽海支队在海上不期而遇。”龙云说道。

“这次损失实在太严重了。仅仅只撞毁了一艘驱逐舰,击伤了两艘装甲巡洋舰。总结,一定要好好总结,我们在陆战上的优势绝不能丢失在海战上。我中华海军不能永远都抬不起头。”吴绍霆郑重其事的说着,说完重重的把电报文件摔在了桌案上面。

龙云不知道该如何接话,只好默不作声。

“善后工作处理的怎么样?”沉默了一会儿之后,吴绍霆再次开口问道。

“东海号据悉暂无生还人员的报道,东风号在沉没前有六十七人登上救生艇。其他舰艇的阵亡人数三十三人,轻伤重伤者合计有一百二十二人,目前都已经得到妥善安置。”龙云有条不理的回答道。

“这就好,东海号的事情一定要庄重对待,所有遇难军官和士兵全部以最优抚恤,让新闻部做好相关报道,英雄事迹必须记入史册。他们不仅是为中华海军的事业奉献生命,同样更是为了保家卫国而做出如此壮举。若有必要,我会亲自出席东海号的悼念仪式。”吴绍霆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语气颇有沉重。

“元首放心,我一定会亲自安排这件事。”龙云点头应道。

吴绍霆这时想到了“航空战列舰”计划,经过这次黄海遭遇战之后,让他认识到中国海军力量确实太过落后。从中日开战之始,辽海支队和远东舰队每次执行任务时,都采取尽量避免与日舰驳火的方式,越是如此,越是积弱,海军永远不会有出头之日。

就在这时,龙云忽然又开口说道:“元首,关于东风号的事情……”

吴绍霆疑惑的问道:“东海号?还是东风号?”

龙云说道:“是东风号,原本六十七人登上救生艇,但生还者只有六十四人,其中有一名军官和两名士兵因为伤重未能得到及时救治,牺牲在路过的美国商船上。”

吴绍霆没听明白龙云的意思,因为抢救无效而牺牲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一点呢?他严肃的问道:“到底怎么回事?”

龙云说道:“当时东风号沉没的地方是渤海黄海交界的位置,东风号船员在海上漂流了大约一个小时,遇到了从天津出发的美国籍‘贝拉斯星’号邮轮。‘贝拉斯星’号邮轮的船长是聘请的英国籍人士,船长本来是以中英开战为理由不肯接纳这些中国军人,但船上的一些旅客认为这是违反国际海难的公约,强烈要求搭救落海者。”

吴绍霆冷冷的说道:“然后呢?”

龙云说道:“尽管最终‘贝拉斯星’号还是救上了所有士兵,但船长坚持拒绝提供其他的照料,除了供应少量的淡水和食物,医疗救治一律不许。因此致使那三名伤势严重的官兵牺牲。东风号祝舰长说,当时哪怕提供一些止血剂都能挽救三个人性命。”

吴绍霆脸色骤然大变,他豁然站起身来,怒道:“祝洪波是傻子吗?是白痴?当时没有枪吗?哪怕占领这艘商船又如何?”

龙云叹了一口气,说道:“当时的情况我也不清楚,祝舰长可能没有携带武器上船,毕竟只有两艘救生艇,装载六十多人已经很困难了。”

吴绍霆对于这种自以为是的洋人非常反感,如果说因为中英开战而拒绝救助对方国家军人,那在战场上也不必存在俘虏一说了。更何况“贝拉斯星”号是美国商船,英国船长只不过是替美国人打工的而已,中英虽然宣战,但毕竟没有爆发正式的战争,如果英国人真要把事情分的这么清楚的话,那索性就打一场真正的战斗。

“把这件事通知外交部,让外交部追问美国公使馆,同时给香港发一封电报。”

“给香港发的电报……该怎么说?”龙云问道。

“就拿这件事来质问他们是不是要打一仗!”吴绍霆郑重其事的说道。

“我明白了。”龙云肃然的说道。

“另外给我安排,让邓士元来一趟奉天,我有任务要交代。”吴绍霆又说道。

“是。”

邓铿这段时间仍然留在北京处理整风官场的事务,经过这两个月大刀阔斧的整改,整个北京已经焕然一新。官员们根本不再有任何劣迹可言,稍有一些风吹草动那可不是乌纱帽不保的问题,甚至丢掉小命都有可能。

在公开的官方通报上,其实并没有多少被判处死刑的官员,除了个别几个为非作歹、恶贯满盈的人,实在是纸包不住火的情况才会大肆行动,全部从重从严并且昭告天下的处理。当然,在避开检查机关的情况下,军事统计局和政治监察部却还私设了地下审判所,一旦被军事统计局或者政治监察部秘密逮捕的人,从此以后便下落不明。

地下审判所所处理的人物并非是什么贪官污吏,也不是像张汉举那样假公济私的官僚,而是那些对中央政府存在威胁,并且背地里搞小动作的人物。不单单是官僚,包括极端革命分子、知识分子,都会被列入黑名单。

正是这套地下审判系统,弄得北京满城风雨。

不过邓铿并没有为了处理政治犯而丧失理性,所有列入黑名单的人名基本上有理有据,即便存在冤枉好人的情况但也不会过多。因此真正闻风丧胆的都是那些做贼心虚者,大部分老百姓对此事毫不知情,只知道中央政府在打击贪官污吏。

整风运动一直是北京各大报纸这段时间的主要话题,连带的街头巷尾、茶楼酒肆的公共舆论也都在谈论相关的内容。

“照我说,这是大好事,你可不知道,以前咱们那条街的警察署探长,啧啧,那个坏是坏到骨子里的,不仅每个月到处收规费,还调戏良家妇女,简直就是禽兽不如。咱们这些街坊邻里见了他的面,还敢怒不敢言,得跟人家点头哈腰,你们说说,这是什么世道。”

“你说的是那个王扒皮王探长吧?这人连我都听过。这不,半个月前我亲眼看到宪兵带走的,就经过我家门口。带走的时候还批青脸肿的,听说是宪兵在带人之前先关到小黑屋里打了一顿,真解气。”

“是啊是啊,以前那些王爷贝勒们在京城里横行霸道,后来又是当兵的开洋行的胡作非为,前段时间还有什么官家大少、商家大少乱来。呵呵,现在可真好,那些当官的都夹着尾巴做人,可算让咱们小老百姓喘口气了。”

社会舆论在中央政府的监控之下自然是向着良好方向发展,人们津津乐道那些昔日的土霸官爷落马,为这太平盛世感到大快人心。

当然,打压官僚集团、整顿官场风气的直接目的是改善地方政府行政效率,抛开排除政治异己不算,北京还是要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官场秩序。按照吴绍霆的说法,北京是他的行营之地,自然要大有建设做为才是。

因此北京大本营在政治官场的同时,也在探索长久保持廉政的方案。张孝准拟出高薪养廉的思路,决定规范公务员的福利和待遇,为所有公务员提供高质量的保障,并辅之思想教育,以此来避免公务员腐败堕落。

思想教育自然不能是走形式,这种精神主义似的支柱要从基层开始抓起。就是要让所有官员都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自己能吃得饱、穿得暖、住的好,同时还有富余的保证父母妻子儿女的生活,没必要再问额外的用不完的钱来顶风作案。

归根结底,这是需要官员有足够的精神信仰和素质品性。

正好利用这次北京的大清洗,张孝准大胆的启用了一批从高等学校毕业的年轻官员,大部分是来自韶关南洋政经大学,因为这所大学在创立之初就重视思想教育,以清廉、自我升华为主要诉求,所有大学生都保证高声的道德操行。

张孝准还特意与教育部长朱执信、副部长蔡元培进行会谈,希望通过教育部的牵线搭桥,把南洋政经大学的教学特色传递到更多的高等学府,为日后越来越多具备高素质的人才铺设摇篮基础。这一点让朱执信和蔡元培都觉得大有可行,当然前提是必须摒弃政治色彩的熏陶,保证中国教育的人格独立。

北京、天津等地的整风运动正是高潮迭起之时,在南京、广州、武汉三地同样在酝酿着一场风暴。吴绍霆早先给邓铿的指示,就是利用北京事件把官场整顿的势头推向全国,而做为中国目前重要的政治核心城市,南京、广州、武汉三地自然首当其冲。

不过此三地仅仅是在潜移默化的准备着,并没有立刻开始大张旗鼓的掀起风浪。

毕竟真正的动作要配合“猎獾计划”,来掀起由下而上、举国范围的大行动。

到了十一月底,美国公使赖茵施特意为“贝拉斯星”号商船事件前往南京总统府,向中国外交部部长伍廷芳做了正式的道歉,同时告知已经严肃处理“贝拉斯星”号船长违反国际公约的行为,解聘其船长的职位并永远不再录用。

美国人之所以对这件事感到特别重视,自然是为了保证与中国建立的贸易关系。

之前中国为了拉拢美国这个中立大户,不得不说是下了血本,把一些赚钱的贸易全部用来与美国分享。做为商业至上的国家,美国也意识到中国在远东地区担任角色的重要性,自然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证优待。

同样是在这一天,在朝鲜境内作战的中国军队发动了对咸兴的强攻,首次投入列车炮参与作战,不仅如此,在江界的三十三师和三十五师调转方向开始从后方进攻新义州和惠山,导致第七师团和第十七师团遭受严重的损失。

正是鉴于朝鲜战场的局势定型,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更加友善了许多,相反对日本的看法则发生了重大改变。之前因为明治天皇临死时强行修订日美通商协议,导致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突然锐减,这一点至今仍然让许多美国商阀怀恨在心。

正因为如此,这次中国经济战略办公室策划的工业原料价格上涨,美国各大工业商人纷纷响应,尤其是那些把控日本命脉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商,可谓是不遗余力的加大对日本的趁火打劫。日本正处于战争胶着时期,若是得不到进口物资来补充战场消耗,对于日本目前的战争进展来说将会更加困难,最终只能忍受这种莫名其妙似的涨价。

第702章 ,黄兴在望第1033章 ,联合军团第1003章 ,北京大动第966章 ,大战在即第275章 ,陆荣廷的觉悟第1148章 ,暗示革命第635章 ,临时广州第611章 ,首战告捷第564章 ,第一次会议第667章 ,通宵之会第783章 ,一记反击第334章 ,韶关鏖战第789章 ,旅顺司令部第606章 ,重庆成都第858章 ,预示第293章 ,不败为上第1222章 ,尼古拉耶维奇的决心第519章 ,北洋反应第1138章 ,出兵沙俄第1037章 ,战略重心第646章 ,大选之前第223章 ,一隅之见第700章 ,杭州事变第296章 ,落井下石第514章 ,再次先发制人第768章 ,威压之下第381章 ,萧耀南的公开信第26章 ,协助进城第153章 ,盘下码头第945章 ,世界大战的改变第652章 ,鼓动民力第368章 ,袁世凯的怀疑第641章 ,致命捣毁第132章 ,一鸣惊人第881章 ,索要第1209章 ,北洋震动第1212章 ,南京街头第834章 ,吴绍霆的态度第258章 ,变中变第457章 ,德国人的帮忙第856章 ,信与证第1155章 ,大型航空战列舰第1108章 ,弗伦奇军团撤退第686章 ,贵州会谈第1130章 ,改变困局第356章 ,活捉萧耀南第430章 ,陈其美的心态第43章 ,见龙济光第73章 ,一场比试第275章 ,陆荣廷的觉悟第1166章 ,签署和约第693章 ,国防军计划第660章 ,着一手准备第734章 ,案件进展第157章 ,讨要军费第1099章 ,大陆桥第二兵团第855章 ,支走第1137章 ,放弃南亚第650章 ,拉拢川军第546章 ,计划实施第855章 ,支走第501章 ,袁世凯的算计第281章 ,伏击第172章 ,赵声的不满第1108章 ,弗伦奇军团撤退第54章 ,拯救行动第444章 ,推广新武器第199章 ,二十三镇安置事宜第1066章 ,海峡殖民地第549章 ,南方联合第504章 ,吴绍霆会见第837章 ,舆论攻势第517章 ,德国对华政策第1008章 ,西北马家军第714章 ,轴心互制第1001章 ,返回奉天第834章 ,吴绍霆的态度第1070章 ,军团行动第563章 ,晚宴上一幕第713章 ,朝鲜学员第1207章 ,美国刺客第433章 ,广东内部小派系第665章 ,事未息第749章 ,新式装备第136章 ,故布疑阵第904章 ,中国轿车工业第280章 ,策第612章 ,空袭之后第698章 ,杭州轩波第1222章 ,尼古拉耶维奇的决心第742章 ,最后的北洋第314章 ,岑春渲的想法第67章 ,整军训练第933章 ,收复汉口租界第301章 ,小镇鏖战第802章 ,第二师援军第1046章 ,弗伦奇军团第800章 ,新的布防第1061章 ,大势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