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善后

一旁的张一鏖也想开口说话,但最终只是叹了一口气。泡-(

袁世凯打量了幕僚们的表情,最后却向张一鏖问了道:“仲仁啊,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张一鏖有点不好意思,不置可否的说道:“大总统,如今广东提出的条件,比起咱们北洋要求的条件,简直是九牛之一毛的事情。这吴绍霆推举了两个镇守使,一个警备司令,一个大将军,细细数来确实数量不少,可这四个人在南方都是成不了气候的小势力,手中拥兵最多的不过是刘震寰和刘谷香二人,合计也才三、四千人罢了。”

段祺瑞打断了张一鏖的话,他只当张一鏖是一个文职秘书,对军国大事根本不懂皮毛,于是冷笑着道:“仲仁兄,军事可不仅仅是看谁手里的兵多这么简单。陆荣廷兵那么多,不还是一败涂地、割地议和吗?吴绍霆摆明是向拉拢这些细碎的人物牵制驻粤北洋军,日后羽翼复原,指不准还会利用他们来夺回粤北呢。”

张一鏖没有气馁,他接着说道:“正如段总长所说,吴绍霆摆明了只是想牵制咱们,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吴绍霆对驻粤北洋大军是心存畏惧的,韶关成为了直辖市,南粤腹地门户大开,广州防无可防,换做是谁都坐不踏实。吴绍霆这么做,仅仅是自保罢了。”

段祺瑞怔了怔,没想到自己的话反倒让一个文职秘书跟借用过去,心中很是不愉快。

不过不等段祺瑞再次开口辩解,袁世凯已经缓缓点了点头说道:“仲仁的话不无道理。不过我甚是不明白,仲仁你究竟是不是在为吴绍霆说好话呢?”

张一鏖神色一动,大总统竟然怀疑自己?他语重心长的说道:“大总统,粤北战事业已逾半年之久,劳民伤财、民不安生。从开战以来,我北洋军一直是进攻一方,损失必然要远远超过粤军,要不是大总统以举国之力维持战局,这一仗实在是不好说的。如今既然吴绍霆愿意接受停战的条件,何不趁此机会一展大总统大度之风采,告诉天下大总统不是一个霸道好战之人,同样是有怀柔之面,岂不更好?”

段祺瑞心中冷笑道:这姓张的竟然敢直戳大总统的痛处,不想活了吧这是!

在场的人谁都知道大总统最忌讳的就是拿粤军比较北洋军,张一鏖竟然公开说出“要不是大总统以举国之力维持战局”,这摆明就是在说北洋军比不过粤军,甚至还暗示讽刺大总统举国之力还只能打一个平手!这种敏感的话,摆明是不给台阶下楼。

正当一旁众人等着看张一鏖出丑时,没想到袁世凯忽然大笑了起来:“仲仁,你还真是心系天下的人呀!很好,很好。你说的很对,借此机会一展我北洋政府的胸怀,要战能战,要和能和,这才是霸王之道。吴绍霆既然这么喜欢名头,索性就多给他几个名头好了。”

段祺瑞有些傻眼,连忙道:“大总统,这……”

袁世凯伸出手止住了段祺瑞的话,继续说道:“广东之变应是吴绍霆蒙受叛党蛊惑,念在其迷途知返,并心系国家主权大义,中央政府记广州首义之丰功伟绩,特许授予吴绍霆勋一位,一等文虎勋章,领陆军中将军衔,置荣武将军之名。”

段祺瑞等人惊讶不已,北洋军才刚刚与广东大战一番,纵然是停战议和,大总统也不至于奖励敌人勋章荣誉,这要是传出去岂不是让人贻笑?

徐树铮沉不住,急忙问道:“大总统,这合适吗?哪里有给敌人授予战功的?这不是鼓励宵小之徒反抗我中央政府之雄威吗?”

段祺瑞同样也想说两句,不过他的反应比徐树铮快多了,脑海中灵光一闪,立刻知道大总统这一举动的目的。在大总统的这番话当中,后面一系列的勋章、军衔、荣誉都是虚话,真正的关键是在于第一句话上。也就是说,大总统是希望通过对吴绍霆加官进爵,一边加以笼络和安抚,另外一边正是将吴绍霆从革命阵营中区隔出来,彻底弱化吴绍霆在南方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他暗暗叹道,大总统的心计果然非同小可。

“大总统,”他赶紧说道,“依我看,这授勋仪式应该由大总统亲自主持,让吴绍霆北上到北京接受勋章才是。”

徐树铮怔了怔,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

袁世凯哈哈大笑了起来,伸手指了指段祺瑞,说道:“芝泉,看来你总算是想通了。”

徐树铮还是纳闷,他试问:“可是,这究竟是何打算……”

段祺瑞打断了徐树铮的话,对他说道:“大总统又不是授予作战功勋,只是记挂吴绍霆广州首义的大功,以及心怀维护国家主权的大义。这本来是去年的事了,可惜去年没办成,反倒办出了一场战事。”

徐树铮脸色尴尬了起来,他叹了一口气,不再多说什么。

袁世凯看向一旁的张一鏖,对这个秘书总长问道:“仲仁,都记下来了吗?”

张一鏖点了点头,手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多了一个记事本,正快速的撰记着,他说道:“大总统,都记下了。这些事是在协议议定之后公布吗?”

袁世凯想了想,说道:“就在下个月月初正式公布,不过这几天先把消息放出去,我倒要看看吴绍霆和孙文是什么反应。”

张一鏖只是机械的记录着,没有再多说什么话。

南方连续的春雨阴郁已经过去了,春风拂过,万物复苏,暖春的阳光终于铺洒在广东的大地上。连续大半年的战争,对广东上下来说已经造成了不可言喻的灾难。唯一值得庆幸的事老百姓多多少少还能有一口饭吃,就算是因为战火而流离失所的人们,同样可以在粤军后勤运输队找一份差事,混几个馒头不在话下。民智初开的平头百姓不懂军国大事,只要不挨饿不受冻,那就是一辈子的希望所在,他们不知道吴都督到底为什么要打仗,但人云亦云都说吴都督好,也只好亦步亦趋的跟着说好。

现在战事眼见就要结束了,对广东各方各阶层来说都是好事。在这个时候又有人说是吴都督体惜民情,又心怀国家大义,所以才愿意委屈议和。于是民间又跟风似的赞美吴都督仁慈大义。当然,他们更期望是吴都督能在战后颁布一些更惠民的安抚善后政策,给人民带来正经的安居乐业。

从三月十五日开始,韶关北面的北洋军接到命令,开始陆续打包行礼,并优先转移重武器,准备从各个阵地后撤。当然,后撤的正式命令还要等到北京协约议和正式签署之后才会下达,不过现在对北洋军士兵们来说,已经可以彻底放松下来了。

韶关城内城外的粤军阵地也在开始整理军务,不过各级军官只接到两个正式命令,其一是将各个地雷区的地雷全部拆除,其二则是尽快将伤员转送到后方。

和平到来之前,第一师和第三师师部同样忙个不停,应付各部请示的电报,协调各个作战单位清点战损和收拾军用物资,几乎不比打一场大阵仗差。

这一日下午,吴绍霆在第一师师部召开了一次指挥系统的全体会议,第一师和第三师师部级以上军官都到场参加。在会议上,他强调正式协约签署之后的几项撤军事宜,任命韦汝聰为韶关善后总司令,妥善处理各路部队撤退后的防区安置工作;成立韶关民生善后安抚委员会,由陈光壁出任委员长,拟定韶关战后重建计划和百姓安抚安置工作,一应费用直接向中央政府索要。

第356章 ,碰巧第205章 ,新技术诞生第967章 ,师部行动第430章 ,陈其美的心态第481章 ,飞机计划第682章 ,火海!火海!第1147章 ,社会革命党来访第949章 ,东三省体制第1095章 ,突袭吉林省第1163章 ,软硬兼施第331章 ,张小雅的想法第718章 ,两头局势第1201章 ,拜年第1174章 ,中华革命党的态度第497章 ,履带装甲车第976章 ,总攻第480章 ,旧事重提第1221章 ,彼此心理第126章 ,全身而退第9章 ,留下印象第1174章 ,中华革命党的态度第600章 ,最弱而最强第505章 ,在柳州第506章 ,柳州沦陷第318章 ,狙击战初露锋芒第514章 ,再次先发制人第665章 ,威压第131章 ,北洋之邀第964章 ,怒火攻心第984章 ,可大可小的争执第1008章 ,西北马家军第972章 ,经济战略第667章 ,通宵之会第808章 ,第二阶段作战第929章 ,第一阶段制裁行动第373章 ,外国势力的野心第329章 ,岑春渲的能力第631章 ,合江开战第64章 ,昔日恩师第640章 ,闪击第1177章 ,中华革命党和德国第1115章 ,新的议和第711章 ,共谋第806章 ,彼此的计较第1063章 ,高空轰炸第1205章 ,中俄谈判第1121章 ,亚洲国际银行第328章 ,王士珍的焦虑第375章 ,泄露第361章 ,进步党的出现第818章 ,日本海军的荣誉第280章 ,策第914章 ,变第45章 ,施恩人心第173章 ,拔除眼中钉第976章 ,总攻第971章 ,另一种战场第199章 ,二十三镇安置事宜第1051章 ,龙戟级战列舰第39章 ,突然交火第339章 ,秘密会议第1053章 ,预兆第759章 ,七个集团军第437章 ,越南生意拓展第952章 ,态势第848章 ,局势迫切第425章 ,返回广州第858章 ,预示第380章 ,袁世凯的决定第444章 ,推广新武器第438章 ,一段时间的发展第232章 ,暴风雨第78章 ,拜访恩师第854章 ,四天的布置第1010章 ,段祺瑞之见第535章 ,粤军与闽军第1076章 ,紧急行动第154章 ,袁树勋督第1059章 ,反殖民狂潮第469章 ,血洗结束第75章 ,以德服人第803章 ,大夜袭第716章 ,杭州会战第462章 ,口供第298章 ,粤北开战第253章 ,战贺州第978章 ,协约国决议第871章 ,五天时间第499章 ,酝酿而爆发第875章 ,关键会议第514章 ,再次先发制人第612章 ,空袭之后第594章 ,段祺瑞之见第900章 ,长乐海防线第349章 ,次日的早晨第825章 ,空袭旅顺第1041章 ,激战惠山第60章 ,装模作样第630章 ,局势之急第37章 ,追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