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再见,老米

第265章 再见,老米

阿瑟·米勒听到林为民的话摇摇头,“我恐怕没那么多的精力!”

林为民这才想起来,老头儿也是马上快七十岁的人了。

他心中有些许遗憾,道:“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建议你选择《触不可及》。”

迎着阿瑟·米勒的目光,他接着说道:“这部话剧如果想要搬到米国本土,需要做的改编很小,也可以当做是一次试水。”

阿瑟·米勒点头道:“你说的对!”

两部作品他都已经看过,无论是哪部都非常出色,割舍下来他都有些不舍。

但现实就是,他如果要把林为民的作品带到米国去,就必然要亲力亲为,两部太多了。

不如就像林为民说的,先试个水。

阿瑟·米勒同意了林为民的意见,带走《触不可及》。

与此同时,人艺排练场的后台,大家正在七嘴八舌的讨论着。

有曾受邀参加过这项写作计划的作家在多年后回忆时,这样表述这段经历:

距离阿瑟·米勒离开中国的时间没剩下几天,万先生特意抽出时间来请他吃了顿饭,林为民也被拉来了陪客。

“想什么呢?去米国演出也跟我们没关系,人家总不可能拉着我们去米国,肯定在米国再排一版。”

不言而喻。

所以,哪怕是阿瑟·米勒这个知名的剧作家邀请,林为民也毫不动摇的直接拒绝。

韩壮壮挠挠头,“我这都是听我老舅说的。”

林为民笑道:“我以为您不会问呢!”

“为什么?”再次被拒绝,阿瑟·米勒更加不解。

“那您总不能让我给人家打白工吧?我可是跟着老米头这个国际友人共担风险啊!”

“一言为定!”

“您这就冤枉我了。我把《触不可及》的剧本交给米勒先生可是一分钱没要啊!”林为民叫道。

阿瑟·米勒不懂中文,英若诚在他执导中文版的《推销员之死》的过程中给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因此阿瑟·米勒非常信任英若诚。

到纽约百老汇去看看,满大街籍籍无名的音乐剧、话剧演员,真正能够出头的演员少之又少,有些人连房租都交不起。

“到后来,我才慢慢了解清楚这个活动的性质,是聂华苓和保罗·安格尔他们夫妇两个人创办的。

他们搞到一些钱,每年一次,主要面对发展中国家,所以到那里的都是来自所谓“问题国家”,我们去的这一届是“问题”最多的一届。”

因为精通英文,又熟悉舞台语言,这次人艺引进《推销员之死》便是由英若诚主导翻译的。

“林,跟我去米国吧!”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自己去米国,是不可能受到阿瑟·米勒在中国的这种待遇的,何必去自讨苦吃呢。

于是之赞同的点了点头。

阿瑟·米勒受邀来到中国的使命也算是彻底完成。

排练场观众席,林为民还在和阿瑟·米勒聊着。

他的脸上带着几分欣慰。

大部分在米国搞话剧的人,活的都没那么潇洒。

国内这个时候好歹是计划经济,贫富差距也非常小,搞话剧算是文艺工作者,幸福指数很高。

本土人都这德行,更何况林为民一个外来户。

大家拍手叫道:“对对对,文化输出,壮壮这个词说的好。”

“米勒先生真要把林老师的作品带到米国去啊?”

林为民握住了阿瑟·米勒的手,“老朋友!这次没有去米国不代表我以后都不会去,说不定过两年我还要到你们米国去办签售会呢!”

韩壮壮想起以前听林为民说过的一个词,“这叫文化输出!”

“百分百的!要不然没事能让我们突然演这两出戏吗?”

用中国话来解释,这就叫桶站。

“诶,壮壮,林老师没跟你说吗?”

英若诚满脸笑容,“林老师你的作品能够走出国门,是我们所有人的骄傲,我肯定全力以赴。”

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把《推销员之死》翻译成汉语的译者——英若诚。

阿瑟·米勒的诚意很大,但林为民还是摇了摇头。

众人神色各异。

但他同时也很清楚,自己去了米国也不会比那些作家好到哪里去。

反倒是跳出这个行业,比如转行到电影、电视行业,几乎都变得有钱了。

“一言为定!”

翌日,《推销员之死》正式公演。

比如著名的米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就曾邀请多位中国著名作家到米国去交流访问,这项写作交流计划自81年开始,直到两千年以后还在继续。

欣慰的是自己的学生不是那么浅薄的人,没有被眼前的小利迷失了双眼。

于是之看着林为民和阿瑟·米勒挥洒自如的交流,如同老朋友一般,眼神中充满了羡慕。

“林老师真是有大家风范啊!”一旁燕京市的同志突然感叹了一句。

等从燕京饭店出来之后,万先生问道:“我听说米勒先生邀请了你去米国,怎么没答应呢?”

原因很简单,没名气。

“你啊你啊,真不像个文人!什么时候都不吃亏!”

当然了,阿瑟·米勒对林为民的这种邀请更多的是公务性质的,肯定没有那些邀请的情况那么夸张。

万先生哼哼两声,忍不住笑了起来。

八十年代受非官方邀请出访的作家所经历的99%都是这种遭遇,有些人甘之如饴,有些人后知后觉。

万先生哑然失笑。

但要让他现在去米国?

没兴趣!

他又不是那帮受了各种舆论宣传洗脑的小年轻,什么米国就是自由国度,米国的空气都是香甜的……

对于林为民毫不犹豫的拒绝,阿瑟·米勒深感遗憾,一个劲儿的说“林,你真应该去百老汇的”。

“这两部话剧要是去米国演出,那我们可牛逼大发了!”有人憧憬道。

别以为在米国搞话剧就很高贵,很多时候米国那帮搞话剧的境况,甚至还赶不上国内。

八十年代,中国作家走出去的现象有不少,很多人都是受邀出国访问,其中由官方邀请出国的极少,基本是以非正式的私人机构邀请为主。

林为民连忙摆手,“可不敢胡说。您可是我的亲老师,跟老米头能一样吗?”

“林,真遗憾你没有答应我的请求!”临别前,阿瑟·米勒再次说道。

有人问韩壮壮,他摇摇头,“我最近一直在剧组拍戏,都没跟我老舅见过面。”

这不是你是中国人还是米国人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名气的问题。

确定了要把《触不可及》带到米国的百老汇,阿瑟·米勒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寻找一个靠谱的翻译,将话剧剧本翻译成英文。

决定了带哪部话剧回米国,阿瑟·米勒的难题解决了,他又问回了最开始的那个问题。

既然有“有问题”的国家,自然就有“没有问题”的国家,这个国家是谁呢?

接着,他坦然道:“几方面的考虑吧。话剧方面,我去了实际上能做的事很少。老米搞话剧也蛮清贫的,估计也赚不着什么钱,话剧公演了也不一定出名。您说,我去了干嘛?”

万先生道:“演出分成你没要?”

“你可要记着你说的话!”林为民笑道。

没名没钱,你到哪都是个屁!

“英老师,那就麻烦您了!”林为民客气的对英若诚说道。

众人不禁感叹:“林老师果然是大文人啊!”

作为米国话剧界最具影响力的话剧之一,《推销员之死》的公演迅速引发燕京话剧界、话剧爱好者以及媒体们的关注,首都剧场再次热闹了起来。

英若诚在人艺的绰号叫“英大学问”,毕业于水木大学外语系,是人艺出了名的才子。在水木读书时他便是学校话剧社的风云人物。

“伱看你这想法,庸俗!谁说要跟着去米国了?我说的是到时候我们这出戏就出名了,这怎么着也算是为国争光了。”

阿瑟·米勒哈哈大笑,“我期待着那一天,到时候我一定去给你捧场!”

万先生见他又开始没大没小,忍不住骂道:“你小子背后是不是也管我叫老万头?”

翻译找完了,接下来的时间就是等待。

又过了几日,林为民陪同万先生到机场为他送行,跟来时的规格差不多,除了人艺的同志们,同来的还有几位文化部、燕京市的同志。

林为民愿意让阿瑟·米勒把他的作品带到米国去,反正就是去试试水,失败了也没什么损失。

林为民理解他对自己的欣赏,但这种欣赏又不能当饭吃。

大家都参与了接待工作,跟林老师对待阿瑟·米勒的轻松和亲近的态度相比,大家在接待阿瑟·米勒时,总是恭敬、拘谨的,有时甚至是带着几分小心翼翼。

要知道对方在米国的戏剧界,可是万先生那般地位的人啊!

目送着阿瑟·米勒走进登机口,送别任务到此结束。

林为民调侃道:“米勒同志这回也不算白来,给中国送来了《推销员之死》,带走了《触不可及》,礼尚往来!”

周围几人哈哈笑了起来。

(本章完)

第833章 东海文学巨奖第809章 凯子拿头赢啊?第27章 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第840章 位子不一样了第704章 建社四十年未有之盛世第692章 开幕式上最靓的崽第375章 电话刺客第316章 直木奖第489章 软饭硬吃第259章 要不,我给你起一个?第78章 帮林老师败个家第327章 我是石铁生第637章 不靠谱的意大利佬第140章 你这效率不行啊第749章 过分了啊,林老师!第198章 大洋对岸传来的好消息第690章 《许三观卖血记》第514章 社会主义优越性第445章 败家子儿第429章 有点冤第443章 以诚相待,以心交心第570章 领导对我的误会太深了第375章 电话刺客第381章 电影界的祸害第612章 你什么级别?第21章 上《当代》还是《钟山》第123章 上架感言+加更规则+推书(18日零点第507章 形象工程第849章 我啥时候也能得个奖啊第881章 进击的沪美厂第475章 刺激刺激他!第528章 朴实无华的爱好第33章 全班参与第210章 春晚顾问第691章 干掉人民社第769章 数星星第632章 广撒网,多敛鱼第300章 这条路,不好走啊第704章 建社四十年未有之盛世第361章 你比他长的帅第759章 新《画王》第70章 人艺第389章 剧院,下一部第273章 谢飞第643章 不得诺奖,是奖项的损失第245章 咋没看明白呢?第843章 狂妄的撒盐第578章 脸都不要了第494章 为难的老覃第680章 经验主义害死人啊第183章 风气第104章 怪你过分优秀第928章 诺贝尔文学奖第609章 仁义无双林老师第558章 《王二风流史》第147章 辣嘴摧花第34章 我的朋友石铁生第847章 比于华还恶劣第550章 带头大哥第554章 都是为了生活第610章 你不发财谁发财?第872章 小心思第898章 拆到自己家了第84章 小说演播第751章 年度收视冠军第137章 海燕呐第303章 全心全意为作家服务第38章 读者来信第522章 推荐到香江去第352章 《芙蓉镇》座谈会第930章 致信不断第537章 炙手可热的“年货”第157章 要不还是别写了第611章 总编真能干第795章 比肩乔治奥威尔第601章 《一个都不能少》节选第933章 文学的圣火(二合一大章)第577章 只此一篇,立成丰碑第578章 脸都不要了第919章 行业盛事第889章 远景目标第99章 咸鸭蛋第521章 归国前的忙碌第509章 他乡故知第784章 当了领导,可不好摸鱼啊第65章 既要又要陈小二第906章 文化人夸人不能俗气第444章 为民有心了第463章 餐厅里的颁奖第699章 太抢镜了第768章 买就完了第350章 自己做下的孽第769章 数星星第248章 吉祥物第871章 死者为大第323章 历史题材的改革文学第11章 大怨种第226章 只有我受伤第863章 勉为其难帮你看看第583章 《升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