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第三周,林为民正在办公室审稿,办公室的门砰的一声被人推开,把他吓了一跳。
转头望去,便看到于华站在门口,满脸雀跃,激动的喊道:“林老师,我来……!”
他的话没有说完,他才发现原来办公室里是两个人。
覃朝阳和林为民好笑的看着于华,林为民说道:“来就来了,那么激动干什么?”
“嘿嘿!”于华收敛了表情和动作走进办公室。
林为民问道:“怎么样?在文学院那边待的适应吗?”
一听他说起这个话题,于华道:“适应,太适应了。每天都是名师讲课,活动也丰富,真想一直在这里学下去。”
国立文学院85年的短期进修班是3月1号开学,于华解释道:“本来早就应该来编辑部走一趟的,可我来的晚,学习和活动也比较多……”
“没事,现在来不也一样吗?”
林为民沉默着没有回答他,他想石铁生也不需要他的回答。
他打听了半天,本以为去的都是林老师这种有名望的作家,又或者是石铁生这种代表作名满全国的作家,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里面居然还混了一个谟言。
石铁生喃喃自语着,接下来的话他没有说完。
于华诉苦道:“林老师,你是不知道啊,文学院一个月就给四十斤粮票,还分米票、面票,我的米票几天就吃光了,吃不饱饭啊!”
石铁生是燕京人,给于华解释道:“这些应该都是来燕京给孩子看病的外乡人……”
三联书店是这次邀请访问的主办方,《大公报》也是Z派媒体,前主编正是之前居中联络林为民为《八方》发表作品的罗浮先生。
林为民点头,“记得。”
晚上沪上文协领导安排吃饭,林为民见到了黄安仪,她是沪上人。
能用“部”来形容,肯定是长篇了,于华抬起头看向天上的月亮,“就写中国人的苦难吧!”
正如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中所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你说,明娃要是生在这燕京城,也不至于那么早就没了吧?”石铁生突然仰着头问林为民。
要说到吃牛肉就不得不提烤肉宛的炙子烤肉,这里的烤肉不同于别处,他们只烤牛肉,牛肉提前用调料腌制好,再用铁板烤制,香气四溢,肉香撩人。
3月22日,起早先是去军艺接上了谟言,又接上了石铁生。
于华表情郁闷,感觉到很受伤。
抵达沪上后,几人被安排到了沪上文协招待所。
接机有三人,一个是《大公报》的副总编辑俊林,一个是三联书店的潘耀明,还有一位是羊城驻香江办事处姓陈的同志。
明娃回到陕北,他大和他妈给他张罗了一门亲事,彩礼花了六百块钱。孩子一岁多的时候,明娃死在了山里,那时候他正在掏地。
他顿时来了兴趣,这年头能走出国门,那可是个稀罕事。
于华和石铁生深表赞同。
“先别回去了,咱们散散步消消食再走。”林为民建议道。
“林老师,这车多少钱买的?”
当然了,这些事于华只敢在心里想想。
自从曲小伟结婚以后,这厮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年也见不到几次人影。
进了店,废话不多说,于华直接要了五斤牛肉。
去年林为民带着石铁生回陕北他插队的关家庄,在那待了一天,听他和村民们聊起过明娃。
折腾了半天,飞机终于抵达了香江启德机场。
你小子出现在这些名字当中合适吗?
黄安仪抽出手,忍不住给了他一个白眼。
听林老师一句劝,你太年轻,把握不住。
于华想着谟言那副绿豆大的小眼睛。
“那年明娃来燕京看病,病看不了。我们带他看了天安门,照了相,又逛了颐和园、动物园、王府井。明娃妈舍得花钱,让明娃在燕京美美地玩了几回,吃了几回,还买了几件象样的衣裳。明娃高兴哩……”
两人站在原地等着于华,他过了半个小时才回来,聊了好几个人。
聊着聊着,于华听到林老师和石铁生说起这个月下旬要去香江访问的事。
“那你得问香江那边的人了,是人家邀请的。”林为民调侃道。
今天林老师请客,敞开了吃也没事。
开车来到首都机场,章光年、刘心武、程建功也才刚到,这次出访是由章光年这个文协领导带队的,另外还有一位相关部门姓柳的同志。
“老同学见面怎么跟不认识一样?”林为民握着黄安仪的手,热情的说道。
石铁生本身就是个肉食动物,再加上今天有于华在,他的食欲也增加了不少。
于华聊着天,脑子里不自觉的冒出了文学院老师们在课余时间和大家聊天时,讲到的以前林老师在那里学习时的趣事。
“你小子搁这打土豪呢?”林为民忍不住吐槽道。
林为民推着石铁生,于华走在两人边上,一路闲聊。
坐在皇冠车上,于华激动的到处乱摸。
“你现在的年龄和阅历都还不够,不要着急写太沉重的题材,让自己沉淀几年,直到觉得你可以把控这个题材了再动笔。你看看程老哥和陆遥,一个四十多、一个三十多,才开始动笔写大部头的东西。你才二十多岁,现在这个年龄写这样的作品太早了。”
等了一个小时,登上飞机,飞往沪上。
“写什么小说?”
吃完晚饭,三人打着嗝从烤肉宛出来。
“不是,谟言他凭什么?他要能去,我也能去啊!”于华如同小学生一般嫉妒的说道。
这人,真是一点也没变!
明娃的大和妈没白天没黑夜的干活,攒了些钱带他到燕京看病。
石铁生解释完,林为民和于华沉默的望着那一顶顶帐篷。
于华回来之后满脸悲戚的不说话,显然是被这些家庭所遭受的厄运给打击到抑郁了。
又过了两天,文协的人来通知林为民,访问的事宜已经全部办妥,跟他交代了出访时的注意事项。
……
过了好一会儿,于华动了,他走到一顶帐篷门口,蹲在地上和坐在那里满面愁容的男人聊起了天。
一路上,林为民被他吵的脑袋疼。到了雍和宫胡同,接上了石铁生,林为民带着两人来到了烤肉宛。
看着这样的画面,石铁生感慨道:“于华会是个好作家。”
既然进了南礼士路公园,自然少不了提到在南礼士路上的广播大院,进而提到刚刚过去的春晚。
还没等进门呢,光是下了车走到店这一段路,就把石铁生和于华的馋虫给勾了出来,馋的哈喇子都快流出来了。
“林老师,你这车上还有收音机呢?”
面对林老师的劝告,于华很想问一句,林老师你写《套马人》这种小说的时候不也才二十出头吗?
可这话他终究没有问出口,理智告诉他,像林老师这样的作家,几十年也不见得能出一个,自己拿什么和他比呢?
“嗯!”于华重重的点了点头,他决定听林老师的。
如今燕京和沪上飞香江的航班并不多,燕京、沪上、羊城、杭城四个城市加在一起每周才59班航班。
“为民,你还记得明娃吗?”石铁生又问道。
在招待所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大部队出发再次前往机场,由沪上飞往香江。
“是啊,他有一颗柔软敏感的心!”
恰好烤肉宛边上就是一个小公园,南礼士路公园。
林为民自然不会信他的鬼话,文学院的待遇于华没有说假话,可要说这小子没了粮票就要挨饿,打死他也不会相信。
黄安仪回应他,客气中带着几分疏离。
先不着急写,让自己再沉淀沉淀。
与如今林老师高大伟岸、光辉耀眼的正面形象比起来,听到那时候林老师干的那些事,真的让人有种世界崩坏的感觉。
八十年代,后世那种外出露营五颜六色的帐篷几乎看不到,帐篷清一色军绿色,也不知道用了多少年、倒了多少手,颜色褪去,军绿色变得斑驳、破旧,有一种破碎感。
盲流这个词出现于建国后,指的是在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下,那些不愿意待在农村迁徙到城市,但却没有容身之地的人。
几人说说笑笑,于华指着公园里几顶破旧的帐篷问道:“这怎么还住着人呢?盲流吗?”
石铁生他们刚去插队的时候,住的就是明娃家的一间旧窑洞,他比石铁生小两岁,有先天性心脏病。
于华在办公室待了半天时间,到了下班,林为民请他去吃饭。
“安仪!”林为民跟黄安仪打了个招呼。
跟林老师、石铁生这种已经名满全国的作家比不了也就算了,我怎么能连谟言都比不过呢?
于华的自信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只有化悲愤为食欲。
老燕京吃羊肉最出名的是东来顺,使用铜锅涮羊肉。
“林老师,座椅是皮的吗?”
于华说道:“林老师,我想写一部小说。”
提到了文学院,石铁生说起了他和林为民相识的经历,“那时候还是小伟带我去伱们文学院去蹭课,才认识的为民。”
几人离开公园前,不由自主的看了一眼那些搭在公园里的帐篷。
林为民心里咯噔了一下,有些小说可不是你这个年龄能写的,写不好不仅是对创作自信的打击,更是毁了难得的灵感和素材。
他指着公园隔壁还亮着灯的医院,“那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是燕京儿童医院,全国最好的儿童医院。这些人应该都是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有些条件拮据的,只能跑到公园来搭帐篷住。”
燕京的几个作家是第一批到的,等了半天功夫,其他几位作家也都赶到了沪上。
天子脚下,首善之地,人命似乎也贵重一些,至少不用拖着要命的病还要干重体力活。
羊城驻香江办事处的陈同志和相关部门陈同志以及章光年短暂沟通后,众人顺利登上了大巴车。
上了车,众人才真正寒暄起来。
章光年自我介绍后挨个给俊林和潘耀明介绍了这些作家,当听到林为民的名字,俊林和潘耀明的反应比听到其他人时要大了不少。
这一年多时间,林为民的作品频频出现在香江的报刊上,而且颇受欢迎,算得上是近年来少有的香江文化界和读者都熟悉的内地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