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固根(上)

赵匡胤半是好半是好笑地道:“既然你有两全之法,不妨说来听听。”

反正也起了头了,孙悦索性仗着童言无忌四个字畅所欲言了,道:“官家,臣以为师父的话并无不妥,只是强干弱枝之还需再加两个字。”

“什么字?”

“固根。”

“固根?”

“是,臣以为,一颗大树,只有根深蒂固,才能经得起风雨,哪怕是营养跟不了,主干长不动了,只要根还在,不怕树会倒下。”

赵匡胤对这说法倒是挺好的,道:“有点意思,详细的说说。”

“是,官家您之前问,为何自有史以来,天下从来都没有这么乱过,臣以为,这根子还是出在兵制,唐以前,天下是没有职业军人,或是很少有职业军人的,不管是秦时军功制度,汉晋的良家子制度,亦或者是隋唐时的府兵制度,本质都是一种军事贵族制度,这一套制度,国人通过几千年的时间早已经摸清了其规律,虽然亦不见长存的王朝,但大家大体都还知道怎么玩,照着前人的经验来,只要做官家的不昏庸,国脉总能延绵一些时日。”

赵匡胤点头,表示认可,示意他继续。

“不论是隋唐时的府兵,还是汉晋时的良家子,臣管他们都叫义务兵制度,这种义务兵制度的本质,其实都是以土地、荣誉、爵位为根本,激励将士的,国初立的时候,开国时一般土地较多,爵位也较多,天下人也较重视荣誉,只要平衡好少数几家军事贵族的势力,天子便可以高枕无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必然会越来越少,而爵位越发越滥,而天下太平时爵位也总是不值钱,所以兵制会崩坏,而兵制崩坏,便是历朝历代亡国的第一大原因。”

赵匡胤听的胡子都揪下来了,他以前虽然没什么化,可当皇帝这两年却是手不离卷的,看了很多的儒学经典,也听了许多名师大儒给讲的课,人家别人都说国亡于仁德不施礼乐崩坏之类的原因,甚至还有归纳到天数的,虽然赵匡胤有时候觉得挺扯淡的,但是大家都这么说,慢慢的他也信了几分。

今天听孙悦这么一说,突然感觉到豁然开朗,这什么仁德礼乐之类的直白多了啊,所谓仁德也好,贤君良臣也罢,所能做的无非也是延缓这一过程罢了。

这话要是对那些读了一辈子圣贤书的大儒去说,多半会嗤之以鼻的将其当做胡言乱语,可赵匡胤和赵普两人一个是从亲兵起家的纯军人,另一个是小吏起家的纯实吏,居然还听得频频点头,催促他赶快说下去。

孙悦见两个观众好像都挺配合,心也略微安了一些,思路也更清晰了,继续侃侃而谈道:“自唐以来,武则天开始,随着科举的大面积实行,寒门天下制度的确立,军事贵族已经不见,而随着土地开垦,农作物革新,江南开发等一系列生产力变革,募兵制开始了,军和民头一次被泾渭分明的分开,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军制,而人们还在用旧的那一套方法来管理,自然会出问题了。”

“简单来说,以前义务兵时期,最基层的将士听命于他们的宗族、里长,而这样的一个小团体又听命于地方的团练校尉,地方的团练校尉大多都是来自于军事贵族,如唐时宿卫,汉时良家子,因为这些军事贵族的势力都是一盘散沙,所以做官家的只要不像隋炀帝那样自己作死,铁了心要跟全天下的门阀贵族对着干,这些军事贵族很难联合起来。”

“可是现在这种募兵制不同了,最基层的士兵听命于队正,队正听命于营长,营长听命于指挥使,一层层的下来,大兵们只知头的将军而不知将军头的官家,这才造成了所谓骄兵驱主帅,悍将逐君王的情况,若是还按照以前那一套,天子将目光盯在悍将的身,其实臣以为用处不会太大,因为换一个将帅其实也一样,决定君臣关系的并不是臣是否勇悍,而是君是否有机可乘,固然,层层掣肘,使得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也是一种不错的手段,若是调动军队麻烦到连官家自己都因为层层叠叠的人事关系而头大的程度,自然也不会有人造反了,但军队若是真发展到那个地步,便是百万大军,恐怕也只能当百万头猪来用了。”

赵匡胤听了这话大点其头,决定君臣关系的不是悍将而是君王,这句话他实在是太深有感触了,要知道三年以前,他赵匡胤算个屁呀,不说老一茬的节度使,禁军张永德和李重进哪个不他资历老威望高,结果柴荣临死之前把李重进扔去了扬州,张永德更是直接让他滚蛋回家,留下资历稍差的他和韩通来当家,可结果呢?

很显然,并没有什么卵用,赵匡胤也并不认为是他抢了柴家的江山,这活他不干韩通也得干。

孙悦的话很直白,直白到全是大实话,一点之乎者也都没有,更没引用半句圣人之言,什么仁义啊,天数啊更是一点都没谈,可他却有醍醐灌顶之感,经觉得他这话讲得赵普还要通透几分。

“要说解决之道,这要说道臣的固根二字了,朝廷是树,地方是枝,央是干,那这根,便是天下百姓,不过这么说太笼统了,前人将百姓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自然是对的,但自唐以来,天底下其实已经多出了一个全新的阶级,那是兵,臣以为,只要所有的兵都认可咱们大宋江山,些许魑魅魍魉野心之辈,再怎么折腾也是跳梁小丑,同样的,若是将士们主帅还盼着改朝换代,便如官家这样,便是那将领再怎么忠心,又能有什么用呢?所以臣以为,若强干弱枝的目光只放在将领身,通过层层叠叠的重复架构来制约将领,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与其说那是在制约将领,臣以为不如说自废武功来的恰当。”

赵匡胤笑了笑道:“好小子,居然教训起我来了,那你来说说,怎么让这大宋的三十万将士都对朝廷忠心耿耿?”

第三十九章 香与茶第八十一章 石守信第三百九十八章 赵匡胤西幸洛阳第三百章 无法拒绝的催更第七十八章 神童第三十四章 这发展有点不对啊第三百二十八章 决胜之战(上)第四章 太平第三百零九章 攒家一把刀,今天刀放下第三百零六章 如此二货第三百三十三章 温水煮青蛙第三章 天塌不惊第四百六十三章 出关第二百二十六章 夜战第四百五十五章 孙符联手第四十章 取我鸡毛掸子来第六十三章 无力第一百二十八章 甄别良恶第五百五十六章 聊点正事儿第十九章 击鼓鸣冤第四百章 这真不是托第五十章 魏仁浦第三百五十章 正副运河使第四百七十九章 死得其所第四百九十三章 忠义第二百一十二章 商路第三百五十一章 入套第四百八十七章 心中有气第四百九十七章 羽翼和爪牙第三百七十八章 少主母慕容嫣第三十一章 曹妮儿要上学第四章 太平第三百三十章 抢班夺权第二十五章 又是一年春来到第一百二十七章 御史台还去不?第四百三十七章 单刀赴会第四百零二章 一激动就乱说话第五百四十二章 魏王千岁第三百四十二章 双剑合璧第四百二十八章 喧宾夺主第一百三十八章 将计就计第四百二十四章 扬帆起航第四百八十八章 僵持战局第一百三十四章 各方算计第四百八十一章 谁言女子非英物第三百零七章 第二次翻脸第五百四十一章 交易第五百七十章 死的不利索第四百五十七章 辽军南下第二百一十八章 再送一功第三百七十二章 谣言第一百三十八章 将计就计第三百八十九章 厌烦第四章 太平第五百五十六章 聊点正事儿第五百六十一章 你怎么不戴帽子呢?第七十七章 大事件第三百八十四章 不好惹的慕容嫣第十五章 老方第一百七十四章 这突兀的转折第一百零四章 早饭第五百七十章 死的不利索第三百九十三章 打上门去第一百七十七章 这个老婆不简单第四百一十一章 所谓军委第五十五章 父子夜话第三百二十八章 决胜之战(上)第九章 铁扳指第一百六十四章 跟李处耘赌命!第一百四十八章 文武之争第一百八十一章 难产第五百六十二章 鳌拜是怎么死的第三百七十二章 谣言第一百九十五章 钓鱼第二百一十七章 裂痕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洛阳计划第一百九十四章 赵德昭相邀第四百三十四章 势如破竹第六十一章 嵩阳书院第七十四章 宰相也有年少时第五百二十章 曹彬妥协第七章 上元夜第五百二十六章 再伐幽州第九十七章 出手(中)第五百零六章 炸了第三百零四章 外包服务第五百七十八章 双刃剑出鞘第二百二十二章 为了爱情第一百九十八章 熟夹生第四百一十一章 所谓军委第二百三十一章 准备就绪第九十三章 将门有虎女第三百世十九章第五百一十八章 若有所悟第二十六章 相扑第四百三十六章 忍不住了第三百零一章 花蕊夫人第三百九十一章 怒火第一百七十二章 杀李处耘的办法(欠更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