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完了lt;神探狄仁杰之武朝迷案,主演梁冠华,与前三部主演比起来,风格自是不同,不过此剧似乎不是来自于高罗佩的原著,但是仍然勾起了我的狄仁杰情结网上看到一篇网友的帖子,于我心有戚戚焉拿来贴上,大家对关于狄仁杰的书籍和电视剧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小时候曾看过一部印象极深的电视剧,讲的是有关清官断案的故事。记得片头是一片绿色,荧屏上一张极为正义凛然的脸出现,配上一行大字标题,之后青天大老爷开始查案,盘问证人,仿佛每个被调查的人都是凶手;勘察作案现场,仿佛每个疑点都是线索。于是狄公假设出各种作案的动机、各种作案的场面。一个个杀人场景看似单调地重复重复,不确定因素四处蔓延,一切都是可疑。此剧氛围极为阴森诡异,主要故事情节我早已淡忘,但一些场景却记得清楚:比如有一集中,一间阴暗潮湿的房间里出现了很多苍蝇,清官因而起疑,与手下在这绿色的房间里挖啊挖,最终在床下挖到一具尸体;又如另一集中,一个哑巴疯子不小心杀了人,他惊惶地抱着尸体跑进一片树林,跑到一座磨房中,围着磨盘疯狂地转,不知要怎么处理尸体,淡淡的月光穿过树梢洒落在疯子和尸体身上,照着疯子那扭曲的脸。我极想重看一遍此片,但苦于不知片名。这个问题直到我上大学时看到市面上的狄仁杰断案全集为止才得到解决:那部电视剧就是狄仁杰断案传奇,而我记得的前一个案子是四漆屏,后一个案子是断指记。
真正接触到狄公案的书籍其实是在更早的时候。初中时我逛学校图书馆,由于受福尔摩斯之惑,当时满脑子就想着找侦探小说,于是借了一本家人曾大力推荐的希腊棺材之谜,顺手拿走一部名字怪怪的狄公断狱大观,心想着虽是写中国人的东西,但也聊胜于无吧。没想到这部小说带给我的惊奇和乐趣还在希腊棺材之谜之上。小说中共收录了五部狄公探案小说:迷宫案、紫光寺、铁钉案、柳园图和广州案,是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我借到的是第三集。这个版本中收录了一些和小说情节紧密相连的cha图,如迷宫案中的迷宫图谱,铁钉案中的七巧板拼图等。后来我找遍了图书馆和全城书店,都没有发现此书的第一集和第二集,郁闷不已。看完此书之后,我隐约觉得此书气氛描写和我小时候看过的那部电视剧颇为相似,这是我和狄公的第二次结缘。
第三次碰到这个大胡子叔叔又是在荧屏上。那是刚看完狄公断狱大观不久吧,我市地方台要播出太原台拍摄的二十五集狄仁杰断案传奇,把我乐得不行。那时天天都守候在电视机前,这种痴心后来只在看大时代时又出现了一次,几成绝响。太原台好像拍摄了三部狄仁杰断案传奇,我小学时看的是第一部,有十四集;这时候看的是第二部,有二十五集;几年后中央台和太原台联手,拍摄了第三部,也有二十五集,在中央八套播出时还引发了全国的收视热潮,事实上其质量和前两部相去甚远。扮演狄仁杰的演员有两位,前一个是孙承政,演的不温不火,笑起来十分慈祥,什么想法都藏在心里,极具迷惑性,演技真正是炉火纯青;后一个马昌钰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狄仁杰的威严是出来了,但心计表现比之前者逊色三分。这一套电视剧制作精良,结构布局忠实于原著,画面音乐都颇有可观之处,挽救了我对国产剧的信心。
看到全版本的狄仁杰断案全集是在上了大学之后了,当时中央台的狄仁杰断案传奇刚放完,时代文艺出版社把握商机,及时推出狄仁杰断案全集,好像还成了畅销书。如此好书,却非得有电视剧的推波助澜才能出版,令人不得不怀疑中国出版商的专业素质。这套书全是全了,但删除了作者高罗佩为此书作的木版画cha图,是一大遗憾。后来我在旧书摊上发现了九十年代初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狄仁杰断案,收录了所有高罗佩的原版cha图,但书籍已有多处损坏,品相极差。我在书摊边徘徊良久,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终于恨恨而去。
这部小说的有趣之处在于中西两种不同文化在书中天衣无缝的融合。小说的背景架设在公元663年四漆屏至公元681年广州案的唐朝,其时狄仁杰正在各地任地方官。小说涉及到唐朝社会文化、民风民俗的各个层面,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所知之深令我等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汗颜。王学信先生在南怀瑾先生二、三事中,曾如此谈到过狄仁杰断案传奇:
一次茶叙,怀师即国学大师南怀谨笑吟吟地取出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所著狄公全传,又名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向在座诸位热情推荐:“这书写得好,值得一看。高罗佩很了不起,虽然是外国人,但比很多中国人更了解中国。“
怀师接着问我看过没有,我虽然久仰高罗佩大名,但近年忙于杂务,读书甚少,故只闻其名,未读其书,只好惭愧地回答:“听说这书写得极精彩,只是还没有读过。“怀师慈祥地笑着,说:“抽出点儿空看看,就当它是休息吧。不过,这书只要拿起来,就放不下了。“
其后几天,我几乎一口气将这套长达140万字的狄公全传看完。书中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的确引人入胜,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根底,令人叹为观止。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是荷兰人,所写虽然是中国古代公案题材,却融东西方文化于一炉,突破中国传统公案小说在语言、人物、情节上的程式化、类型化藩篱,成功地展示了一幅唐代中国社会历历如昨的风俗长卷,堪称大家手笔。难怪此书于五十年代一经面世,即在欧美引起轰动,一版再版,畅销不衰,成为众多欧美人士了解中国文化的形象教科书。
另外,汉学家赵毅衡先生也曾撰文指出伯克莱加州大学法学院长贝林教授研究中国法制史,就是从狄公小说入手的。高罗佩自己也不是纯粹的侦探小说作家,他的学术名著如中国古代房内考、东皋禅师集刊、琴道等在汉学界亦是声誉甚隆。深厚的国学修养,使高罗佩对古代中国的描绘栩栩如生,也使狄公案成了一部深深扎根于中国历史、社会、文化中的推理小说。读者狄公案时得到的乐趣,应该也并不局限于逻辑推理的冰山一隅,徜徉于唐代这个多彩多姿的富庶世界,自然是流连忘返。
中国文化的底子很容易从小说中看出,但高罗佩毕竟是荷兰人,西方文化对他的影响也不时出现于字里行间。狄仁杰的性格和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断案如神的清官如包拯、海瑞、施世伦等相差极大,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典型西方人的性格特征:讲究人道主义、重法制、幽默开朗、从不板起脸孔说教。不过这倒也不完全是高罗佩的杜撰,历史上的狄仁杰本身也是个颇有幽默感的人物,史书上他与武则天的不少对话都令人发噱。除了人物性格方面的创造外,高罗佩笔下探案的结构布局、情节走向完全是西方式的,狄公破案的手法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绝非公案小说中滑稽可笑的托梦破案云云。诡计的设置颇有黄金时代本格小说的特点:红阁子中的密室谋杀,柳园图里的童谣杀人,紫光寺的身份互换,铁钉案的死前留言等等,都有一个符合逻辑的机智解答,解谜的乐趣不逊于英美名作。融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和西方推理小说的趣味与一身,这部小说能取得如此成就也就不足为奇了。
高罗佩创作小说时往往是灵之所至,笔即随之。1958年,高罗佩和他的中国妻子水永芳还是张之洞的外孙女去希腊旅游,有一次为了等候汽车,在一个车站待了很长时间。为了消磨时间,他想起在东京曾买到一架明代中国漆屏风之事。他于是以此为题材构思了一篇小说。回旅馆后妙笔生花,一挥而就。这就是小说四漆屏,也是我个人最喜爱的狄仁杰探案。还有一次,他想起战后曾去北京游览道教胜地白云观,结识一名道士。这位道士精通书琴诗画,高罗佩曾向他请教,受益匪浅。后来听说这个道士与若干仕女有染,激怒了观里徒弟,他们揭竿而起,使这位道士活活致死。这个故事也被他改头换面,写进了小说之中。
说到狄仁杰断案传奇在中国的成功,离不开翻译的功劳。译者陈来元和胡明以中国元明通俗小说的语言翻译这套书,原汁原味,古色古香,读来令人心旷神怡,真正做到了翻译要求的“信、达、雅“。对比现在书市上一些连文通字顺都做不到的翻译小说,不得不让人对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翻译家肃然起敬。噫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文末附上高罗佩的一首七律:
漫逐浮云到此乡,
故人邂逅得传殇。
巴渝旧事君应忆,
潭水深情我未忘。
宦绩敢云希陆贾,
游踪聊喜继玄奘。
匆匆聚首匆匆别,
便泛沧浪万里长。“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