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一夜之间曹操变身将军 (1)

黄巾起义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二月,在马元义车裂之后,太平道大贤良师张角改变预定计划,在冀州邺县提前起义。

河北的太平道徒一时云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真定县,建立了武装总部。张角依照《太平清领书》中“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气极,然后歧行万物治也”的经义,自称为天公将军,其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

由于太平道势力谋反已久,早已经在州郡官府、富贵人家的墙壁上,以白土书写“甲子”二字为记号,所以整个起义过程迅速而有条不紊。当年汉光武刘秀称帝以谶纬《赤伏符》为依据,所谓“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所以汉王朝以火德自居,张角便宣扬以土克火,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太平”的十六字真言,并命令天下起义之人以黄巾裹头。因此,太平道反民被朝廷斥为黄巾贼。

河北起事后,短短一个月间,天下教众无不响应。大汉冀、青、幽、并、兖、豫、荆、扬,八州之域天翻地覆,立时间反民不下百万。其中除了太平道教徒,还有因灾害而逃亡的流民、迫于赋税而走投无路的百姓、不堪连年征战的逃兵、失去土地被欺压的佃农、因征伐鲜卑羌人而家破人亡的兵丁家属,乃至于占据山野的强盗、对朝廷不满的低等土豪也加入到反民队伍中。他们联合起来攻城略地、诛杀官吏豪强。

不久,安平王刘续、甘陵王刘忠先后被黄巾军俘虏,一时间汉室宗亲王国成为众矢之的,常山王刘暠、下邳王刘意恐惧至极,竟不顾禁止私离封国的法令,乔装逃亡下落不明。天下郡县官员有不少是通过贿赂和买官获得的职位,哪里有一点儿为国之心、恤民之情、抵抗之力?

黄巾军未到,就先收拾好金银细软弃官而去。局势一天天恶化,每天都有告急文书飞往京师。

到这时刘宏才意识到局势的可怕,立刻召集身边的人商议对策。无奈他平素亲信的宦官、侍中皆是酒囊饭袋,毫无破敌之策。宦官束手无策,最可笑的是,那位被他视作半仙之体的向栩竟建议朗诵《孝经》退敌。无奈之下,刘宏只得召集朝会,向群臣广开言路。

有人建议惩治奸党,有人提出限制宦官,有人建议拿出皇帝的私房钱充入军资,有人要求敞开骥厩散发御马与兵,还有人建议考核二千石以上官员的政绩……群臣一吐胸臆沸沸扬扬,刘宏这会儿方寸已乱,只好承诺全部采纳。

经过一番商议,刘宏晋升刚被提拔为河南尹的国舅何进为大将军,率领羽林左右军以及北军部分兵马进驻都亭,作为名义上的平叛总帅;以二国舅何苗接替河南尹护卫京师。在河南八关恢复都尉之职,加强守备。抽调北军、羽林军乃至宫廷侍卫,并在三河招募乡勇勉强凑成四万人马,任命在京述职的北地太守皇甫嵩为左中郎将、谏议大夫朱儁为右中郎将,由此二人率师出关作战。另外,任命尚书卢植为北中郎将,以护乌桓中郎将宗员为副,带领部分军兵收拢河北余部,北上讨伐张角。

在这段忙乱的日子里,曹操一直在观望事态的发展,固然是为朝廷担忧,更主要的则是父亲答应过帮他在军中谋个职位。

待到出征将领选毕,一切尘埃落定,他却边都没沾到。眼看着邹靖、沮儁、魏杰等一干北军熟人秣马厉兵整装出发,他愁眉苦脸地向父亲询问,曹嵩竟笑而不答。

虽然皇甫嵩、朱儁、卢植皆是深谙兵法久带兵勇之人,但局势并没向有利的方向转变,原因是寡众悬殊。大汉自光武中兴以来,为了防止地方官员拥兵自重,罢撤了郡国乃至关城的守军,只留下了东、南、西、北四支常驻部队。北军五营护卫京师、南军七署守卫皇宫;西军驻防三辅、东军驻扎黄河,负责监视外族。自从羌人、鲜卑为患,西军尽皆调至西北作战,东军也已抽调无几,现所剩兵丁尽数归于卢植统辖。如此一来,当遣出这三支部队之后,朝廷实际已经无军可派了!

地方本来就没有正规部队可言,所以黄巾游击攻打的地区,只能依靠官员乃至地主豪强自发募兵抵抗,在这样的状况下,颓败之势一发不可收拾。幽州刺史郭勋、涿郡太守刘卫、南阳太守褚贡等相继兵败阵亡,至于那些弃官而走的人更是多得数不清。

最可怕的是,卢植率师渡河北上,遭遇张角亲帅的主力堵截,战事陷入胶着。而皇甫嵩、朱儁这两支主力部队刚刚出关进驻颍川,就被黄巾军中最为精锐的波才一部围困。

敌军有十余万,而官军合计只有三万,朱儁被困在阳翟县城,皇甫嵩被围在长社县。二军莫说不能收复失地策应北伐,连突围自保都成了问题,后来连与朝廷的联络都中断了。连续十日得不到消息,洛阳城陷入极度恐慌。外地之人羁留河南无法出关,朝廷百官牵挂故乡家小毫无讯息,老百姓个个惊惧不知所措,这样下去洛阳很可能爆发哗变,大汉江山岌岌可危,说不定哪个瞬间就会化为乌有!

皇帝刘宏犹如惊弓之鸟,再没有心思享乐了。即便是十常侍也意识到了亡国之危,只有硬着头皮给刘宏鼓气,并拿出以往扣留的奏章供其翻看。为了振奋人心稳定局势,刘宏大力提拔压抑的人才,甚至将与之发生争执的老杨赐加封临晋侯、奉以三老之礼,以往曾上疏要求取缔太平道的刘陶、乐松、袁贡等人也尽皆升赏;并且他下令再次征募河南之兵,公卿百官也得贡献私有的弓箭、马匹资战,凡是通晓兵书战法或勇力出众之人,不管是官员子弟还是普通百姓,哪怕杀过人的罪犯、放过火的强盗,只要肯出来为朝廷打仗,一律公车征辟上阵保国。

曹操得知诏命,当即置备马匹兵刃应征,连楼异、秦宜禄这帮家丁们都动员起来。可老曹嵩却竭力弹压:“我的儿,现在征辟的公车满街跑,即便应征也不过是充当兵士守备京师。比你有资历的人多的是,若是你只想混混军营那现在就去,若是想自率兵马立一番军功,就给我耐心等着。”他这样一讲,曹操料知大有玄机,便放下军械暂且忍耐。

三日后,突有天使(朝廷使者)临门,宣曹操入宫议事,这必定是父亲发挥的作用了,他速速更换朝服,跟随公车入宫。待至皇宫使者却不引他赴殿,却往省中面见太尉邓盛。

邓盛字伯能,已年近七旬,他以早年在并州抗鲜卑的军功起家,虽也有些名望却远不能与杨赐、刘宽等老臣同日而语。黄巾事起天下震动,朝廷急需以通彻军事之人统筹局面,因此他才得以取代杨公,暂居三公之位。

曹操知道他是老行伍出身,格外尊敬,要按朝廷制度以大礼参拜,哪知邓盛一把搀住道:“孟德,坐下讲话。”

“不敢不敢!”曹操受宠若惊,“邓公面前岂有下官的座位。”

“今日我非以太尉之身相见,乃是以同僚之礼有事相请,你只管坐,等会儿还有一人要来。”

他既然这样说,曹操便不能推辞了,刚刚落座,又听门外有人禀奏:“侍御史大人到。”说话间走进一位四十多岁的官员,个子不高,肤色白净,举止端庄,身上的朝服规矩得连道褶子都没有,一副黄焦焦的胡须,带着满脸的刻板威严。

“子师,你来晚一步呀。皇上命你为将,今儿要是点卯岂不误了时辰?”看来邓盛与他颇为熟稔,见面就开玩笑。

那人却一脸严肃道:“国家有难非是玩笑的时候,大人身居公台,此言甚是不当。”

曹操吓了一跳,开个玩笑无伤大雅,这人也太过苛刻了。哪知邓盛毫不计较,只笑道:“二十多年了,你那倔脾气什么时候能改一改呀?这边坐吧。”

“诺。”那人规规矩矩施了大礼才坐下。

邓盛对曹操道:“你还不认识他吧。我来引荐一下,这位是侍御史王允王子师。”

“哦!”曹操没想到是他,恭维道,“昔日郭林宗有赞‘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想必说的就是王兄您吧?”

王允略一拱手,正色道:“同朝为臣,何论先后,允不敢担大人一个‘兄’字。”曹操听他一开口就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势,方明白传言非虚。

王允乃太原祁县人,以刚直果敢而著称。十九岁便以郡吏之身闯入中常侍宅邸,手刃为害一方的大宦官赵津,惹得先帝震怒郡守抵命,他也险遭不测。但随着年龄增长,他不但没有改变性格,反而愈加苛刻犯上。二十二岁时因为一个小吏选举有私,他就当堂呵斥太原太守王球,惹得王球恼羞成怒,将其下狱打算处死。不过也是他命大,当时邓盛恰好官拜并州刺史,闻听此事大为称奇,快马传文辟他为别驾从事,这才侥幸救他一命。此后的仕途王允一路顶撞而来,却越犯脾气越有人缘,引得三公并辟,擢升侍御史。今日曹操口称王兄不过是一句客套话,他却以同僚之义不敢实受;邓盛与他的交情有公有私,但连一句玩笑都开不得,足见王允为人之刻板。

邓盛有些尴尬:“子师,不必太过呆板。这位乃是议郎曹操曹孟德。”介绍完怕他说三道四,又补充道,“昔日棒杀蹇硕叔父的洛阳县尉就是此人。”

王允听罢点点头:“好,为官自当如此。”

邓盛赶忙解释道:“孟德你千万不要与他计较,他言道‘自当如此’已经算是最好的评价哩!”

曹操一笑而置之,王允却有些不耐烦:“邓公,咱们还是赶紧处理要紧事吧。”

邓盛清了清喉咙,这才进入正题:“我今奉圣命请二位前来是因为朝廷将有重任授予你们。不过这两项差事有万般风险,皆要出生入死,所以你们量力而为,可以应允也可以不奉诏。先说孟德你的事,今朱儁、皇甫嵩两路人马被困,若不相救,久之粮草断绝,则王师不复矣。而今朝廷几无人可派,现勉强募兵三千。”说到此,他目光炯炯看着曹操,“孟德,你可敢领这三千人去颍川解王师之围吗?”

“敢!”曹操干脆地答复。

“好!”邓盛一拍大腿,“果然诸人眼光不错。你还不知,朱儁临行曾对我盛赞于你。日前又有马公与崔烈、张温、张延、樊陵、许相、贾护、任芝、江览等大臣相继举荐……”

曹操听着这串良莠不齐的人名暗自好笑:这些大臣派系各异、有正有邪、有老有少,但皆是平素与爹爹多少有些交情的,想必老人家没少费口舌。“总之,万千重任皆负你身。你既敢受命,即刻擢拜骑都尉,明日都亭面见大将军,领军出关!”

“诺。”曹操起身施礼,朗声道:“不才既受诏命,必定为国尽忠死而无怨。”

“大军未动何言死字?”邓盛接过令史捧来的印绶,亲自交到他手里,“年轻人,老夫在此静候你的捷报。”

曹操这才归座,又见邓盛接过另一份印绶,对王允道:“子师,你为官二十余载,心如铁石劫难不屈。如今有一份更凶险的差事非你莫属。”一脸严肃的王允突然笑了:“王命所致,何谈凶险?要命的大祸我闯过多少?能活到今天已经是便宜。”

邓盛却笑不出来:“豫州乃河南之门户,万分冲要之地。自波才兵至,一州皆乱,刺史生死不明,各地书报断绝。现有诏命,任你为豫州刺史,收拢州郡残兵,恢复建制,外抗贼众,内修吏治,这差事可不简单呐。”

王允未接印绶,开门见山道:“入豫州赴任不难,但朝廷可遣多少人随我前去?”

邓盛伸出一个指头:“只有一百人。”

曹操吓了一跳:“黄巾贼几乎占领豫州全境,单波才的主力便有十万之众,以百人随同王大人前去,岂不是羊入虎口?”

邓盛苦笑一阵,无可奈何地道:“你来时也看到了吧,皇宫守卫皆靠蹇硕所领宦官,羽林军已经尽数遣出,你那三千军兵已是强弩之末,守城的全是百姓和囚犯,河南之地已无兵可征了,再派只怕就得靠各府的家丁苍头了。”

王允却一笑而置之:“事已至此,允与朝廷共存亡便是。这差事我领了,不过还需应我一件事。”

“你但言无妨。”

“一百人还是太少,且容我星夜赶回祁县,家乡尚有宗族男丁可用。另外我还有一好友宋翼,颇有资财仆僮,若是顺利还可凑出一二百乡勇来。”

邓盛很感动:“子师呀,老夫实在是无计可施,连累你把全族和朋友的身家性命全都押上了。”

“无国哪里还有家啊!”王允接过印绶。

曹操颇受触动:“我也愿意动员家丁充军一并前往救援颍川。”

“好好好!国难显忠臣,你们一个是中流砥柱、一个是后进英才,受老夫一拜。”邓盛起身便要施礼,二人赶忙架住……

第29章 曹操的隐居岁月 (3)第45章 袁绍的馊主意把董卓引来了 (1)第44章 汉灵帝的身后事 (3)第11章 反民骤起,百万人大造反 (2)第48章 皇宫大屠杀, (1)第8章 黄巾之乱拉开序幕 (2)第25章 心灰意冷弃官不干了 (3)第27章 曹操的隐居岁月 (1)第7章 黄巾之乱拉开序幕 (1)第13章 一夜之间曹操变身将军 (1)第5章 曹操眼中的天下 (2)第3章 新一轮宫廷斗争开始了 (3)第26章 心灰意冷弃官不干了 (4)第28章 曹操的隐居岁月 (2)第42章 汉灵帝的身后事 (1)第37章 身陷兵权争夺战 (1)第21章 升任济南相,一口气罢免八名昏官 (2)第38章 身陷兵权争夺战 (2)第14章 一夜之间曹操变身将军 (2)第45章 袁绍的馊主意把董卓引来了 (1)第1章 新一轮宫廷斗争开始了 (1)第18章 急赴前线镇压黄巾起义! (3)第20章 升任济南相,一口气罢免八名昏官 (1)第47章 袁绍的馊主意把董卓引来了 (3)第11章 反民骤起,百万人大造反 (2)第29章 曹操的隐居岁月 (3)第30章 皇帝卖官,曹嵩出价一个亿 (1)第15章 一夜之间曹操变身将军 (3)第14章 一夜之间曹操变身将军 (2)第12章 反民骤起,百万人大造反 (3)第25章 心灰意冷弃官不干了 (3)第15章 一夜之间曹操变身将军 (3)第37章 身陷兵权争夺战 (1)第16章 急赴前线镇压黄巾起义! (1)第41章 借机扳倒当权派 (2)第6章 曹操眼中的天下 (3)第4章 曹操眼中的天下 (1)第3章 新一轮宫廷斗争开始了 (3)第25章 心灰意冷弃官不干了 (3)第40章 借机扳倒当权派 (1)第31章 皇帝卖官,曹嵩出价一个亿 (2)第22章 升任济南相,一口气罢免八名昏官 (3)第21章 升任济南相,一口气罢免八名昏官 (2)第36章 灰头土脸,曹操第三次入仕 (3)第33章 皇帝卖官,曹嵩出价一个亿 (4)第20章 升任济南相,一口气罢免八名昏官 (1)第27章 曹操的隐居岁月 (1)第47章 袁绍的馊主意把董卓引来了 (3)第21章 升任济南相,一口气罢免八名昏官 (2)第42章 汉灵帝的身后事 (1)第6章 曹操眼中的天下 (3)第43章 汉灵帝的身后事 (2)第45章 袁绍的馊主意把董卓引来了 (1)第4章 曹操眼中的天下 (1)第34章 灰头土脸,曹操第三次入仕 (1)第30章 皇帝卖官,曹嵩出价一个亿 (1)第36章 灰头土脸,曹操第三次入仕 (3)第15章 一夜之间曹操变身将军 (3)第44章 汉灵帝的身后事 (3)第47章 袁绍的馊主意把董卓引来了 (3)第22章 升任济南相,一口气罢免八名昏官 (3)第8章 黄巾之乱拉开序幕 (2)第40章 借机扳倒当权派 (1)第20章 升任济南相,一口气罢免八名昏官 (1)第45章 袁绍的馊主意把董卓引来了 (1)第39章 身陷兵权争夺战 (3)第24章 心灰意冷弃官不干了 (2)第45章 袁绍的馊主意把董卓引来了 (1)第49章 皇宫大屠杀, (2)第6章 曹操眼中的天下 (3)第25章 心灰意冷弃官不干了 (3)第21章 升任济南相,一口气罢免八名昏官 (2)第3章 新一轮宫廷斗争开始了 (3)第30章 皇帝卖官,曹嵩出价一个亿 (1)第26章 心灰意冷弃官不干了 (4)第35章 灰头土脸,曹操第三次入仕 (2)第8章 黄巾之乱拉开序幕 (2)第31章 皇帝卖官,曹嵩出价一个亿 (2)第39章 身陷兵权争夺战 (3)第40章 借机扳倒当权派 (1)第41章 借机扳倒当权派 (2)第11章 反民骤起,百万人大造反 (2)第1章 新一轮宫廷斗争开始了 (1)第7章 黄巾之乱拉开序幕 (1)第16章 急赴前线镇压黄巾起义! (1)第7章 黄巾之乱拉开序幕 (1)第28章 曹操的隐居岁月 (2)第19章 急赴前线镇压黄巾起义! (4)第31章 皇帝卖官,曹嵩出价一个亿 (2)第36章 灰头土脸,曹操第三次入仕 (3)第49章 皇宫大屠杀, (2)第9章 黄巾之乱拉开序幕 (3)第47章 袁绍的馊主意把董卓引来了 (3)第35章 灰头土脸,曹操第三次入仕 (2)第24章 心灰意冷弃官不干了 (2)第40章 借机扳倒当权派 (1)第20章 升任济南相,一口气罢免八名昏官 (1)第38章 身陷兵权争夺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