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身陷兵权争夺战 (2)

樊陵这一去果然风波不小,他与许相、曹嵩本是一党,如今因为这点儿小事颜面撕破。他先是跑到司徒许相那里搬弄是非,然后跟十常侍诉委屈,最后典卖家产又勉强凑出一千万钱,恭恭敬敬送到了西园万金堂,万事齐备只欠一场仗。说来也巧,正赶上汝南黄巾再次叛乱,皇帝刘宏终于逮到了借口,立刻将曹嵩罢免,转为谏议大夫。

шωш▲тTk Λn▲C 〇

半个月之后,樊陵如愿以偿接替太尉之职。曹嵩自中平四年十一月任太尉,中平五年五月罢职,合计七个月。他的前任崔烈担任太尉也是七个月,出资五百万;而曹嵩却多花了二十倍!

樊陵任职后,曹操以为父亲的心情一定会很失落。但出乎意料,他还真的天天坐在家里抱孙子,连到东观应卯都懒得去。又过几天,曹操从大将军府回来,见父亲正坐在厅堂里跟楼异有说有笑的。

“爹,何事这么高兴?”

“子和回来告诉我,樊陵要罢职啦。”

“啊?一个月都不到呀?”曹操感到很意外。

“是呀,让这老东西与我争!当不了一个月他就完了。”曹嵩幸灾乐祸道。

“因为什么?”

“皇上要举行耀兵大典!当众册封自己为‘无上将军’,到时候樊陵怎么拿得出手?且不说人望,连门牙他都没有。皇上要用最有威望的马日磾当太尉,让这个大典进行得完美。”

“哪有皇帝自己册封自己当将军的?”

“他是想自树威严,压一压何进的势头。另外他还要当众正式册封你们西园八校尉,可能还有赏赐。”说到这儿曹嵩倏地收住了笑容,“上军校尉的人选确定了。”

“谁?”

曹嵩脸一沉:“蹇硕。”

“蹇硕?怎能用宦官呢?”曹操颇为不满。

“不用他还能用谁?皇帝身边也只有这个人对他绝对忠诚了。”曹嵩把玩着拐杖,“这些话都是皇上与尚书议论出来的,连皇后都不知道。你速往何进那里给他提个醒,蹇硕这小子是个愣头青,什么大将军、十常侍、皇后,他谁的账都不买。这个人只知有皇上,不知有他人。将来的麻烦还多着呢!西园校尉,这是个玩命的差事。你小子得做好准备。你若熬过这一关,咱曹家从此大兴大旺。你若是熬不过这一关,唉……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我这辈子就算混齐了!”

曹操心里越发地不安:当初我当洛阳北部尉,可是亲自下令打死了蹇硕的叔叔啊!

耀武扬威

西园八校尉的人选一旦确定下来,紧张的典礼准备也就开始了。耀兵大典将在皇宫的平乐观举行,为了使典礼更显威严肃穆,刘宏亲自巡视,下令在平乐观前修建讲武坛,上立高达十丈的十二重五彩华盖,刘宏要在此临视三军。根据《六韬》中“有天子降兵事,可以威临四方”的说法,刘宏要自称为“无上将军”。另一方面在讲武台的东南,又为大将军何进也修了一座小坛,上立九丈的九重华盖,以示统帅威仪。谁都看得出来,如今何进的身份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了。

大典举行在即,将作大匠朱儁回朝——自当年削去“车骑右将军”名号,朱儁深感不安,正逢八十老母去世,他辞官回乡守孝,实际上与曹操一样,不过是借此机会躲避十常侍迫害。

如今三年已过,朝局大变,十常侍自顾不暇,再也不能危及到他了,于是他立刻回朝担任了太仆。

曹操闻听甚是欢喜,知道他是大忙人,特意寻了一个阴雨之日登门造访,两人曾协同戡乱,又都有回乡避难之举,见面自有一番倾诉。

当曹操论及并州战事董卓为将时,朱儁笑道:“孟德,当年你出为济南相,恐怕知道得不详细。那董仲颖征讨羌乱甚是反复不定,而且张温为帅征他为将的时候,他言辞傲慢,很不愿意与羌人为敌。”

曹操听这话与父亲对樊陵所言如出一辙:“我也多有耳闻,那董卓真有不臣之心?”

“不臣之心不敢说,但是他确实在拥兵自重。我朝西北之乱久战不息,而所用之将又皆是凉州人,若皇甫规、段颎、张奂、臧旻、夏育、周慎,还有他董卓,皆为戡乱名将,可是他们当中无一人能及皇甫义真平灭黄巾之贵。”朱儁说到这儿似乎有些感慨,“那董仲颖与皇甫义真同乡而出,论资历曾随张奂出兵放马,比皇甫嵩老得多。可皇甫义真曾有左车骑将军之贵,他却还是个不伦不类的前将军,打仗听别人节制,他自然心中不忿。于是他就在讨伐边章时广施恩德,招揽一大批羌胡之人,又将归降的湟中义从纳入麾下,借此自树声望,以为进取之策。”

曹操知道他也是爱听奉承的,赶忙连连叹服:“小可自以为有所长进,见事还是远不及您呀。”

“休要谬赞。”朱儁连忙摆手,“我这三年身处垩室,不闻政事。现在的并州刺史由何人担当?”

“丁原丁建阳。”

“是他……”朱儁显得很忧虑,“董卓、丁原二人皆在并州,一样的脾气秉性,二虎相争恐不能相容。”

“何以见得?”

“丁建阳所带之兵为匈奴、屠格,董仲颖的人马多为西羌、湟中义从。这些人多有世仇,怎能上下通力为战?只怕绵亘日久祸起萧墙。”

听他这么一说,曹操也觉得事情不容乐观,忙道:“既然如此,明日咱们往大将军处商议对策,若能征调其一回来或领派他将,事情或有转机。”

“如此要事岂待明日?”说完朱儁已经站了起来。

曹操点了点头,与朱儁即刻出府登车,冒雨赶往幕府议事。

因为下雨,许多平日里的常客都没有来,就连袁绍兄弟都不在,只有荀攸、蒯越等一干幕僚。曹操常来常往也熟稔了,领着朱儁径赴厅堂面见何进。一进门,却看到白发苍苍的议郎董扶正垂首向何进道别:“老朽现被任命为蜀郡属国都尉了,这都是托大将军的福啊!”

“老爷子,您忒客气了,能帮的忙我尽量帮。”何进腆着大肚子在那里连连摆手。

“我这一把年纪了,黄土都快埋到脖子了,恐怕再没有机会回到京师再面谢大将军了。”董扶叹了口气,“我家乡就在广汉,离得甚是近便,能在有生之年荣归故里也算了却老朽一大心事,这还是得感谢大将军的大恩大德。”

“不用谢,不用谢。”何进讲话有些不耐烦,看得出来,这老董扶可能翻来覆去谢了许久了。

曹操过来对何进施过礼,又转身对董扶道:“董老,这一路上山高路远,您老都八十岁了,这等年纪长途奔波岂不受罪,在京安享晚年又有何不可?”

“唉……老朽实在是怀念家乡故土。”董扶捋着雪白的胡须,似乎很感慨,“好在刘焉刘大人转任为益州牧,我们共同启程,这一路上也好有个照应。”

他话音未落,突然身后有一人站起身来施礼道:“董老,晚生有一事不明请教您老人家。”曹操细看,原来是颍川荀攸。

董扶似乎与荀攸不熟,拄杖躬身道:“不敢不敢,您只管问就是了。”他以精通谶纬、天象著称,以为荀攸一定是想请教这类学问。

哪知荀公达拱手道:“董老既然思念故土,为何不告老还乡,求官而去岂不是画蛇添足?再者董老家乡在广汉,您将所任在蜀郡,两者并非一地,这怎么算是还乡呢?”

董扶脸上的肌肉轻微**了一下,不好意思地笑道:“不怕你们年轻人笑话,老夫家贫无产,族人凋敝,没有一份俸禄,恐怕难考终命啊……见笑见笑。”

荀攸见他这样说也就没办法再问什么了。董扶告辞,众人见他一把年纪了,都送了出来。他拄着杖与大家依依惜别,才哆哆嗦嗦登车而去。诸人纷纷回去,只有荀攸冒雨倚在檐下张望。

曹操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公达,你刚才何必多问。他一把年荐贪俸禄的话来,岂不是大失颜面?”

荀攸连连摇头:“这件事不对……董茂安也是一代老儒了,不可能轻易自污名誉。他今天既肯这么做,必定背后另有文章。莫忘了韩信受**之辱才成三齐之业!”

“哦?”曹操觉得有道理,“你怎么看?”

“或许是我多虑了吧……宗正刘焉与董扶,以及太仓令赵韪,议郎法衍、孟佗素来交好。这一次刘焉自请出任益州刺史,平定黄巾马相之乱,他临行又上条陈请求更刺史为州牧兼领政务,如此则益州军政之事皆控于刘焉一人之手。”

曹操似乎嗅出点儿味道了:“董扶此去担任蜀郡属国都尉。前几日太仓令赵韪,议郎法衍、孟佗同日辞官。他们这些人是要一同去益州啊!”荀攸低头沉吟道:“我只恐刘焉等此一去,益州从此不再为天子所有喽!”

刘焉一党有划地称霸的野心……经荀攸一点拨,曹操也预感到不妙了,但现在哪能顾得上他们,只好道:“政不得朝令夕改,明天就要出发了。”

“但愿是我多虑了吧。”荀攸自我宽慰着转回厅堂。

曹操跟着进去,见朱儁已与幕府诸人阐明并州之事。何进是不明就里的,但长史王谦、主簿陈琳、东曹掾蒯越皆有所触动,当即共同修表上奏朝廷。

三天后,朝廷传召董卓入朝晋升少府,敕其将兵马交与皇甫嵩统领,并州之乱责成丁原处理。但是董卓却不肯奉诏回来当九卿,只是送来一份表章:“凉州扰乱,鲸鲵未灭,此臣奋发效命之秋。吏士踊跃,恋恩念报,各遮臣车,辞声恳恻,未得即路也。辄且行前将军事,尽心慰恤,效力行阵。”

朱儁得知大骂董卓狂悖,欲再行他法,忽有黑山黄巾大举东向侵扰。朝廷以朱儁素有威名,出为河内太守震慑黑山。董卓之事便暂且搁置了,随着耀兵大典的举行,此事又渐渐被人淡忘……

虽然皇帝刘宏久染风寒,但耀兵大典还是在九月底如期举行,文武百官无不到平乐观参礼。这一日天气晴和,步兵、骑士数万人在皇宫前结阵为营,刘宏亲自登坛临军激励将士保卫疆土,并诵读《太公六韬》之文。太尉马日磾手捧策文宣读:“以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

策文宣读已毕,刘宏亲自披甲,称“无上将军”,带领八校尉和心腹西园骑在军营间纵马三周,以示耀武扬威。当跑到最后一圈时,他突然在军阵东北角大将军的观礼坛前停住,诸人不明其意也纷纷勒马。

只见皇上白皙的脸上带着一丝微笑,不知道是因为多年纵欲无度,还是因为这几日有病在身,他的声音显得轻盈颤抖:“列位爱卿,天下乃寡人之天下。朕册封尔等是为了永保江山康泰!蹇硕乃朕之心腹股肱,现在特亲任之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各处之兵马。”

说着刘宏扬鞭一指何进的九重华盖,“虽大将军亦由元帅领属,尔等听明白没有?”

“诺!”八人异口同声应道,声音之大,自己都被吓了一跳。

“而且今天,朕还要再增加一道任命。我任命卫尉董重为骠骑将军!”卫尉卿董重是董太后的侄子,董太后弟弟董宠之子,论起来是刘宏的表兄弟。

他说完挥舞皮鞭继续纵马,高举佩剑直至讲武坛上。数万军兵以及文武百官齐声高喊:“万岁!万岁!万万岁!”整个皇宫广场沉浸在一片威严之中。

曹操偷眼瞧了瞧蹇硕,只见他面貌矜持目不斜视。而在东北角小坛上,何进手扶着华盖栏杆,脸上的表情却还是喜气洋洋——他根本没意识到灭顶之灾已近在咫尺。数万军兵高举长戈呼号不断,黑压压望不到边。即便如此,还有几支人马因为出发戡乱并没有到齐。这么多的人,难道就交给一个宦官统领吗?

曹操不禁悚然,又见袁绍六人也是面沉似水。讲武坛不断萦绕的,只有皇帝刘宏那肆无忌惮地狂笑……

兵权之争

耀兵大典后的第三天,敕命八校尉议事地点自都亭移到了西园。这样袁绍、鲍鸿、曹操等七人与何进的联系就被切断了。会晤之处设在西园骑军帐,诸校尉列坐,而蹇硕的心腹亲兵就手握佩刀立于诸人身后!

第12章 反民骤起,百万人大造反 (3)第29章 曹操的隐居岁月 (3)第16章 急赴前线镇压黄巾起义! (1)第6章 曹操眼中的天下 (3)第18章 急赴前线镇压黄巾起义! (3)第31章 皇帝卖官,曹嵩出价一个亿 (2)第43章 汉灵帝的身后事 (2)第12章 反民骤起,百万人大造反 (3)第29章 曹操的隐居岁月 (3)第42章 汉灵帝的身后事 (1)第30章 皇帝卖官,曹嵩出价一个亿 (1)第35章 灰头土脸,曹操第三次入仕 (2)第1章 新一轮宫廷斗争开始了 (1)第38章 身陷兵权争夺战 (2)第34章 灰头土脸,曹操第三次入仕 (1)第27章 曹操的隐居岁月 (1)第24章 心灰意冷弃官不干了 (2)第8章 黄巾之乱拉开序幕 (2)第2章 新一轮宫廷斗争开始了 (2)第14章 一夜之间曹操变身将军 (2)第47章 袁绍的馊主意把董卓引来了 (3)第14章 一夜之间曹操变身将军 (2)第25章 心灰意冷弃官不干了 (3)第16章 急赴前线镇压黄巾起义! (1)第19章 急赴前线镇压黄巾起义! (4)第43章 汉灵帝的身后事 (2)第10章 反民骤起,百万人大造反 (1)第24章 心灰意冷弃官不干了 (2)第10章 反民骤起,百万人大造反 (1)第9章 黄巾之乱拉开序幕 (3)第32章 皇帝卖官,曹嵩出价一个亿 (3)第43章 汉灵帝的身后事 (2)第48章 皇宫大屠杀, (1)第10章 反民骤起,百万人大造反 (1)第35章 灰头土脸,曹操第三次入仕 (2)第3章 新一轮宫廷斗争开始了 (3)第35章 灰头土脸,曹操第三次入仕 (2)第49章 皇宫大屠杀, (2)第36章 灰头土脸,曹操第三次入仕 (3)第8章 黄巾之乱拉开序幕 (2)第15章 一夜之间曹操变身将军 (3)第7章 黄巾之乱拉开序幕 (1)第44章 汉灵帝的身后事 (3)第41章 借机扳倒当权派 (2)第7章 黄巾之乱拉开序幕 (1)第45章 袁绍的馊主意把董卓引来了 (1)第4章 曹操眼中的天下 (1)第24章 心灰意冷弃官不干了 (2)第25章 心灰意冷弃官不干了 (3)第6章 曹操眼中的天下 (3)第40章 借机扳倒当权派 (1)第28章 曹操的隐居岁月 (2)第1章 新一轮宫廷斗争开始了 (1)第41章 借机扳倒当权派 (2)第18章 急赴前线镇压黄巾起义! (3)第26章 心灰意冷弃官不干了 (4)第49章 皇宫大屠杀, (2)第23章 心灰意冷弃官不干了 (1)第34章 灰头土脸,曹操第三次入仕 (1)第39章 身陷兵权争夺战 (3)第35章 灰头土脸,曹操第三次入仕 (2)第16章 急赴前线镇压黄巾起义! (1)第43章 汉灵帝的身后事 (2)第36章 灰头土脸,曹操第三次入仕 (3)第25章 心灰意冷弃官不干了 (3)第3章 新一轮宫廷斗争开始了 (3)第43章 汉灵帝的身后事 (2)第2章 新一轮宫廷斗争开始了 (2)第39章 身陷兵权争夺战 (3)第18章 急赴前线镇压黄巾起义! (3)第33章 皇帝卖官,曹嵩出价一个亿 (4)第18章 急赴前线镇压黄巾起义! (3)第30章 皇帝卖官,曹嵩出价一个亿 (1)第39章 身陷兵权争夺战 (3)第3章 新一轮宫廷斗争开始了 (3)第22章 升任济南相,一口气罢免八名昏官 (3)第6章 曹操眼中的天下 (3)第5章 曹操眼中的天下 (2)第47章 袁绍的馊主意把董卓引来了 (3)第7章 黄巾之乱拉开序幕 (1)第29章 曹操的隐居岁月 (3)第5章 曹操眼中的天下 (2)第40章 借机扳倒当权派 (1)第4章 曹操眼中的天下 (1)第16章 急赴前线镇压黄巾起义! (1)第19章 急赴前线镇压黄巾起义! (4)第21章 升任济南相,一口气罢免八名昏官 (2)第7章 黄巾之乱拉开序幕 (1)第27章 曹操的隐居岁月 (1)第48章 皇宫大屠杀, (1)第21章 升任济南相,一口气罢免八名昏官 (2)第26章 心灰意冷弃官不干了 (4)第19章 急赴前线镇压黄巾起义! (4)第43章 汉灵帝的身后事 (2)第47章 袁绍的馊主意把董卓引来了 (3)第45章 袁绍的馊主意把董卓引来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