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祯二年的时候,为了巩固汗位,皇太极出其不意的发动千里奔袭的战役,而这场豪赌的成功,令皇太极在后金威望大增,一些年轻将领由对皇太极的敬佩变成了崇拜。
而且当时四大贝勒中的二贝勒阿敏,在攻打大明时候屠城兵败,逃归后金之后皇太极乘机下令将其逮捕,废除二大贝勒阿敏的贝勒之位,剥夺他的旗丁。
而在巩固了汗位得皇太极在千里奔袭之前,便以关心兄长身体为名,取消了努尔哈赤时期制定的四位大贝勒,按月轮流执政的作法。
为了进一步加强汗权,在大凌河之战打响之前,皇太极仿照明制,组建了六部,即吏、礼、户、兵、刑、工等六部的贝勒全都是年轻人。
他们均直接受皇太极领导,这是封建xing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皇太极后面称帝奠定了内部的基础,代善和莽古尔泰的权力则被进一步虚化和削弱。
在皇太极这次攻打大明的成功,使后金八旗从锦宁战败的阴影中彻底解脱了出来,他们看到了明朝军队的不堪一击,看到了大明的虚弱,进一步坚定了伐明的信心。
而且后金鞑子们掠夺了大批人口和财物,使之国力大为增强。千里奔袭之战的结果,使皇太极摆脱了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和经济危机,后金政权由此开始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而袁崇焕的老师,大明的忠臣良将孙承宗临危受命,不负崇祯之托,击退阿敏收复了永平四城,然后对关内军事防务作了认真的调整。
他于崇祯四年正月朝被崇祯以古稀之年,再次挂帅统领关外军务,并按既定方针,第三次抢筑大凌河。
当时身为袁崇焕部的部将祖大寿逃归关外后,被孙承宗下达了抢筑大凌城的任务。
在袁崇焕还没有被杀之前,他就曾两次修筑大凌河,但皇太极都没让他修完。
为什么孙承宗和袁崇焕都想在大凌河修筑城池,而皇太极却如此紧张明军在大凌河筑城呢!
这就不得不说,当时身处在关外的大凌河地理位置了。当时的大凌河也就是后世的凌海市。
当时的大凌河地处辽东锦州东面三十余里,是屏蔽锦州的重要防线,如果大小凌河能够修得锦宁防线一样,那就等于在山海关面前又多了一道防守的雄关。
大明若要固守辽东,抵抗后金的入侵,就必修此城;而后金要想攻明,也就必拆此城。
所以从袁崇焕时起,双方对大小凌河二城争夺就非常激烈,已是两建两拆。
而这次皇太极倾巢出动,就为了阻止大凌河的修筑,可以说大凌河的如果修筑成功,那就等于是在自己头上放了一把锋利的钢刀,随时都有可能落下的危险。
为了拔大凌河这根眼中钉,皇太极不得不率军攻打大凌河,也是为了歼灭大明的有生力量,为以后伐明做准备。
所以已经大凌城围得团团转的皇太极,采取围点打援的算计,想要一举歼灭大明在辽东有生力量。
而明白
皇太极打算的孙承宗,却不得不救大凌河和祖大寿,因为大凌河实在是太过重要了。
"大人,这次救援祖大寿将军,你有什么计划没有。"大军行军路上,李从年听完林起对于大凌河的介绍,面上沉思着。
旁边的李福生对听罢,面上满思索,这次大战不仅关乎大明以后对后金的战局,还事关忠义军的生死,李福生不得不小心谨慎。
不得不说,林起天生就是干情报工作的人才,虽然眼下他手里只有几十号人,可是却被林起安排得妥妥当当,各处重要城市的情报源源不断传到永城,让李从年足不出户就了解天下大事。
在李从年旁边的李福生,听完林起述说关于大凌城的情报,脸上有些担心的看着李从年,这次鞑子倾巢而出,看来形势十分的严峻啊!
"这次大战对咱们大明至关重要,不管如何,咱们只能精忠报国而已。"现在的李从年什么也不想,这是他感到最轻松的时刻,已经多活了一世的人,有又什么看不开的呢!
听见李从年的话,在他周围的众人不由自主点点头,不需要考虑什么?大不了以死相报而已。
想到这里众人临站时,那种紧张压迫之感,似乎消失而去,每个人都调整好了心态,对于即将发生的战斗也已经有了准备。
大军每日行军五十多里,虽然李从年很想立马奔到战场,狠狠与鞑子厮杀。
可是在冷兵器时代,没有汽车飞机等现代运输工具,大军作战大多数都靠骑马走路。
而现在忠义军马匹奇缺,大军作战只能靠双脚走路,步行军队士兵的体力消耗太大,特别是身着盔甲的忠义军,能每天行进五十多公里,这不得不说是这个时代军队的一个奇迹。
要知道,明朝后期的军队能每日行军三十里,那已经是极限,再多了恐怕军队就有哗变的态势了。
当李从年率领手下的军士,经过七八天的赶到了大凌河地界的时候,他却接到了大明军队两次救援而失败的消息。
而听到这个消息的李从年,却在半路上,传令军队开进了锦州城,眼下敌情未明,他如果贸然前去救援大凌城的话,恐怕会有全军覆没得威胁。
可笑的是,当李从年带领大军来到锦州城下的时候,总兵吴襄和宋伟却以为城下的忠义军是鞑子,哭笑不得的李从年却只得驱马上前辨认,这才让吴襄大喜过望,下令打开城门,让忠义军进城。
进入锦州城之后,李从年带着自己李默和李福生来到锦州衙门,上前拜见吴襄、宋伟。
"属下永城卫所千户李从年,拜见总兵吴大人和宋大人。"李从年等人高呼拜倒,参拜吴襄等人起来。
这个时候,大堂里满堂的将领无不对李从年为之侧目。听见嘴里李从年的名字,他们眼中满是惊异。
在过去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李从年的名字一直响彻在众人的耳边,孤身一人收编龙崖山上万土匪,降纳十万户的人丁在永城屯田,剿灭永城周围的匪患,这一切
一切犹如评书中的故事,让在场的将领们无不对李从年感到好奇。
在他们看来,作为将领不扣除军饷,吃空饷就不错了,却没有想到李从年不过是一个地方卫所千户,养得兵竟然比他们手底下的人都还多。
望着李从年的出现,惶惶不可终日的吴襄心里终于了一些踏实,在李从年参拜下去的时候,连忙把他接起。"都是为国效力,从年你就不要如此多礼了。"
当初吴三桂从永城回建昌的时候,极力在吴襄眼前赞许李从年的练兵之道,这让吴襄对李从年充满了好奇,他知道眼高于顶的吴三桂,从来没有对谁这么夸奖过。
而后半年里,李从年所做的一切事情汇集到吴襄案头的时候,吴襄只能是感叹当初看走了眼,竟然放过了如此的大才。
不过李从年从吴家出来的,已经贴上了吴家身上的标签,吴襄知道无论李从年在怎么优秀,他是怎么摆脱不了身上出身吴家的事实。
所以当初李从年大婚的时候,吴襄还让人准备一份大大的贺礼,拉拢李从年。
对于世家大族来说,人才永远是他们矗立不倒的原因,也是他们豪门永享富贵的秘诀。
"多谢总兵大人!"李从年借口吴襄的寒暄,顺势站了起来,对吴襄道:"属下定然为国效力,万死不辞。"
"好好!这才是我吴家出来的人才。"听见李从年的话,吴襄特意把声音提高了数倍,他想让周围这些人看看,就算我吴襄战败了,但是家底还在。
听见到这里,李从年也不答话,面上装作受宠若惊的摸样,配合吴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身上已经贴着吴家的标签,不管以后如何,外人总会把他和吴家拼凑在一起。
"请问总兵大人和宋大人,眼下战况如何?"虽然眼下李从年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卫所千户,可是仗着吴家的关系,还有他手底下的实力,李从年迫切想了解眼下的战况。
提到这里,不仅吴襄和宋伟面上一副颓然,而且就是周围的辽东系将领个个也是一副面如死灰的状态。
"李千户不知道啊!"眼见场中众人那颓废的摸样,身为山海关总兵的宋伟不得不站出来解释道。
虽然李从年不过是小小的一个卫所千户,可是仗着吴家在辽东的势力,宋伟也不得不照顾吴襄的面子,出面解释道:"大凌河被围,朝廷已经组织了两次救援,可惜都以失败告终!"
在宋伟徐徐述说下,李从年逐渐了解大凌城战局的大概情况。
原来在崇祯四年八月,为了打乱祖大寿的筑城计划,皇太极率领满蒙八旗和初步组建的汉八旗,还有四万民夫,共计九万多人,号称十二万大军围攻大凌城。
而这次攻打大凌城,皇太极一改以往的硬攻策略,采取围城打援的办法。
在经过几次攻击之后,他动用上万民夫在大凌城周围筑起了四道壕沟,并筑起一道一丈多高的土墙,将个小小大凌河城围得如铁桶一般,然后等明军援军的到来。
wWW⊙ тт kǎn⊙ ¢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