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冗兵(下)

“军队都是驻扎在地方,或是承担着劳役,怎么可能迁移?”赵祯这时却还是有些不敢相信的道,他毕竟刚刚执政,对有些方面的了解还只是浮于表面,比如军中的情况就了解不多,否则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陛下可知道大宋的禁军有多少,厢军又有多少?”李璋这时忽然盯着赵祯的眼睛问道。

“这个……”赵祯听到李璋的询问也一下子傻了眼,犹豫了半晌这才开口道,“大概应该有个几十万吧?”

“到目前为止,禁军有七十二万人,光是太后执政时,就将禁军扩大了将近一倍,而厢军的数量要少一些,但也有将近五十万,其中光是厢军的番号就有两百多个,而且无论是禁军还是厢军,只要入了军籍,日后就只能世代为兵,换句话说,咱们大宋的军队几乎不可能减少,只会越来越多!”李璋说到最后时,脸上也露出痛心的神色。

三冗是赵宋一朝最大的弊端,这也是后世公认的,其中冗兵和冗官是直接原因,这两个原因综合在一起,又导致了冗费的问题,所以若是能解决冗兵与冗官的问题,冗费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竟然有这么多!”赵祯听到李璋的话也不由得惊叫出声道,他以前只知道大宋的军队数量庞大,可是却没想到禁军与厢军加在一起竟然达到了惊人的一百二十万左右,这么庞大的军队简直就是个无底洞,再多的军饷恐怕也填不满。

“数量多并不可怕,如果这百万大军真的能有百万大军的战斗力,其实也不算什么坏事,可是咱们大宋养了这么多兵,却在军事上处于劣势,不但辽国经常借着武力敲诈,甚至连小小的党项、吐蕃等部族也时不时起兵犯边,在我看来,咱们大宋就像是一头肥美的羔羊,谁都可以跑过来咬上一口,而咱们却连反抗的力气都没有!”李璋这时再次痛心疾首的道。

听到李璋的话,赵祯这时也陷入沉默当中,虽然李璋的话对他这个皇帝来说有些刺耳,但却也是实情,别的不说,澶渊之盟虽然名为盟约,但大宋却要每年向辽国送上岁币以求平安,虽然岁币对大宋的负担很小,甚至边境的和平也能为大宋带来更多的利益,但这种国格上的屈辱却是骗不了人的。

看到赵祯沉默不语,李璋这时再次开口道:“与其每年耗费巨大的养这么庞大的军队,还不如减少士卒的数量,从而将更多的财物集中起来,用来培养真正的精兵,正所谓‘损冗兵百可养壮士十,平时养壮士十,临事可得精兵百’这个道理陛下应该明白!”

李璋说到最后时,也十分郑重的向赵祯行了一礼,大宋到了赵祯登基时,各种弊病其实已经十分严重了,三冗也几乎是在赵祯当政时期达到了顶峰,这也是后来范仲淹发动“庆历新政”的原因。

虽然庆历亲政失败了,但也缓和了一些矛盾,直到后来神宗时,各种矛盾再次达到顶峰,也就引出了更加彻底的“王安石变法”,可惜最后还是失败了,这也使得大宋失去了最后一个改革的机会,为日后北宋的灭亡也埋下了伏笔。

听完李璋的这些话,赵祯也终于从沉思中醒悟过来,只见他这时面色复杂的看了看李璋,随后这才开口道:“没想到军中的弊病已经严重到如此地步,朝廷每年花费那么多钱财养兵,却根本没有达到朝廷的期望,看来朕实在是太大意了,竟然对这么大的问题也视而不见!”

赵祯说到最后也露出自责的神色,李璋这时也急忙劝了几句,不过赵祯也很快恢复过来,随后就再次向李璋问道:“表哥,依你之见,该如何处置这件事?”

李璋对这件事早有考虑,所以只见他这时也胸有成竹的道:“这件事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虽然朝廷养了这么多的庸兵,但也不能轻动,不过这次咱们真的能打下兴州的话,陛下倒是可以用屯田的名义,将一部分厢兵调过去,这些厢兵除了一部分工匠外,大部分都是由流民或囚犯组成,让他们打仗肯定不行,但送去种地却肯定没问题!”

“屯田?兴州那里不是党项人的老巢吗,党项以放牧为生,那里真的能种田?”赵祯听到这里再次有些不解的问道,他对外界的了解实在有限,更不像李璋亲自去过西北,所以对境外的情况也的确不太了解。

“陛下有所不知,兴州本来属于河套平原,那里不但能种植小麦,甚至还能种植水稻,只是自从唐末丢失了那里后,那里也渐渐的变成草原人的牧场,不过只要能夺回来,种植上粮食并不是什么问题,事实上李元昊一直在抓捕汉民,为的就是在兴州种植粮食,据说那里的粮食产量已经相当大了。”李璋当下笑呵呵的解释道。

赵祯听到这里也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而这时只听李璋再次开口道:“本来兴州那里倒是十分适合种植土豆,只是在兴州的局势稳定之前,还是不宜将土豆推广到兴州去,屯田之初可以迁移厢军过去,然后鼓励他们与各族女子通婚,日后甚至可以分配土地给他们,并且解除他们的军籍,到时朝廷不必再出钱养他们,他们也有土地可以生活,而兴州也因为他们更易于朝廷的统治,可谓是一举数得!”

“我明白了,表哥你的用意恐怕不仅仅只是兴州一地,若是日后朝廷能打下其它的地方,是不是也可以照兴州的例子来做?”赵祯这时忽然醒悟过来,当下也有些震惊的看着李璋道。

“不错,我的确是打算把兴州当成一个试验的地方,如果这个办法真的可以行得通,那么到时不但可以快速的稳定新打来的领地,也能解决国内兵员过多的问题,毕竟这个世界大得很,西北除了兴州还有西凉、甘州、陇右等地,那些都是前唐的故土,既然前唐可以打下来,咱们大宋为何不可?”李璋这时也野心勃勃的道。

“表哥,你说的这些真的能够实现吗?”赵祯这时也有些亢奋的道,身为皇帝,最大的功绩自然就是开疆拓土了,想想历史上伟大的帝王,哪一个不是拓地千里?赵祯虽然是个老好人的性格,但他毕竟是个年轻人,年轻人的梦想与野心还在,所以也更容易受到李璋这些话的影响。

“能不能实现不在于我,而在于你,毕竟你是大宋的皇帝,掌握着整个帝国的走向,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了你手中的权力!”李璋这时拍了拍赵祯的肩膀再次笑道,后世人生活在没有皇帝的时代,他们一辈子恐怕也无法想像皇帝对国家的影响力,而这也是李璋来到大宋后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

赵祯听到这里也立刻感觉肩膀上沉甸甸的,不过更多的却还是兴奋,如果他真的能在太祖与太宗皇帝之后,将大宋的国土再次向外扩张,到时他的功绩恐怕不会比太祖与太宗差,甚至如果有一天他能灭掉辽国的话,恐怕他就是大宋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了。

想到上面这些,赵祯也第一次感受到了野心给他带来的力量,而旁边的李璋却是淡定的一笑,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如果一个皇帝连野心都没有,恐怕对帝国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不过想要让赵祯的野心成长起来,最关键的还是这次赵振等人能否达成原来的军事目标了?

第五十八章 夜幕下的马车第三十九章 吕武的本事(求推荐收藏)第五百五十九章 二婚皇后第四百一十二章 扔出去第四百七十四章 赵祯该考虑的事第一百七十一章 赵恒驾崩第七百零八章 上交国家第二百六十一章 火器监第三十七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四百三十九章 刘娥要祭祖第五百七十一章 越人歌第六百七十九章 胡商第一百零四章 神鸟大总管第一百八十八章 枪、弩、弓第四百章 结交赵安仁第五百七十五章 进宫第二百三十六章 大战临近第一百七十章 上元佳节(下)第七百六十一章 女真人的隐患第三百九十章 遂城(上)第六百五十三章 救灾(中)第八十七章 老刀、瘸子和瞎眼第三百三十七章 功亏一篑第一百零九章 赵恒又请客第四百四十一章 公主府第二百三十一章 各怀鬼胎第七百五十九章 分担压力第六章 天书运动第一章 北宋“神鸟”第七百三十七章 高丽人疯了第一百零三章 妙元的封地第四百四十三章 女大不中留第六百二十六章 议和?第七百四十八章 李元昊在高昌第三百三十四章 野狗受伤第四百八十八章 奇兵第六百八十九章 归程第四百六十六章 尊为太后第四百四十二章 男儿拜、女儿拜第三百二十九章 绝处逢生第七百一十九章 横扫第二百二十一章 章山部第六百七十五章 野狗的坚持第一百七十三章 听政(上)第二十八章 跟我混吧第五百三十章 火炮的初战第九十四章 做道姑的小公主第六百一十章 渡河战(下)第十章 韩琦(求推荐收藏)第六百七十八章 霸道行事第二百四十四章 鬼马道(中)第六百二十八章 宁与友邦第二百四十三章 鬼马道(上)第九章 验尸第七百三十八章 花草皇帝第二百零一章 年号风波第四百一十四章 被识破了第四百七十二章 集结第二十七章 铺面有消息了第五百九十章 峰回路转第一百八十六章 炸膛第二百七十二章 独处第六百零八章 虚五实三第二百四十七章 李德明死了第一百八十九章 丁谓专权第三百一十六章 献图纸第六百零二章 帝后不圆房第二十四章 乞丐少年第三百零六章 东华门唱名(下)第七百三十九章 大战前的兴州第七百二十六章 李朝攻破占城第三百七十六章 假传旨意的妙元第三百三十三章 刘娥的办法第一百零七章 尸骨有问题第三十三章 搬家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条绳上的蚂蚱第五百三十一章 出兵的理由第二十八章 跟我混吧第二百九十九章 党争?第三百八十二章 刘娥的“处罚”第五百四十六章 帽妖之谜(六)第五百零五章 周家老宅(上)第五十八章 夜幕下的马车第五百四十三章 帽妖之谜(三)第一百八十五章 燧发枪第四百三十章 拱宸门外第六百七十二章 鞭策与动力第六百一十二章 燕京城破第六百二十八章 宁与友邦第七百零二章 结盟第六章 天书运动第一百九十六章 脂粉店第五百六十五章 芒砀山第二百四十一章 名扬军中第六百二十六章 议和?第四百九十九章 长兄如父第七百七十章 大结局第五百二十二章 剖腹产第二百九十一章 原因第六百零五章 拒马城之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