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方腊急称帝 曹斌张网以待

既然确定要起兵造反,方腊没有任何迟疑。

他马上让人假造官府公告,四处张贴,谎称朝廷要再次增加江南赋税,忠靖候曹斌就是催税特使,已经抵达江南。

另又让人编造童谣,为起义军造势。

其实,江南早有“十千加一点,冬尽始称尊”的童谣。

十千便是个“万”字,加一点就是“方”,冬尽代表着“腊”。

这句童谣就是说方腊会面南称尊......

做了诸多准备后,方腊马上开始分兵派将。

令侄子方杰带领十余员战将,五万教众,向西攻打歙州,而后北上,迎击曹斌西路军。

令大将司行方向南攻打婺州、衢州。

他自己则带主力向东占领清溪县城,取睦州,而后向东北攻打杭州,迎击曹斌东路军。

他之所以分兵出击其实就是为了裹挟百姓。

虽然摩尼教现在有二十万教众,但主力青壮不过五六万人。

他必须要在朝廷后续援军赶到之前,尽可能地壮大实力。

只要把百姓的粮食物资全部抢干净,就算他们不想造反,也活不下去了,只能跟着上贼船......

因此只要多占城池,实力就会快速增长。

清溪县令早已被摩尼教“度化”,见方腊起事,直接打开城门投降。

随后,大军马不停蹄,当天下午就赶到了睦州城下。

睦州知州见百姓造反,忙要关闭城门,却被守军里应外合,斩下头颅,献上城池。

攻下睦州后,方腊再得十余万百姓“追随”,周边桐庐、浦江诸县望风而降。

方腊大喜,摩尼教众人也没有想到会如此顺利,只以为天命在“我”,于是纷纷劝进。

方腊早有此心,飞快得搞了个“三辞三让”的戏码,登基称帝。

又用了半天的时间建号称制,分封文武百官,随后立刻出兵北上,攻打杭州......

一时间,东南震动。

绿林中也多有响应者,计划抢劫官府,谋夺城池,两浙官吏人人自危,纷纷向曹斌求援。

衢州知州得知司行方带兵来攻,更是吓得直接弃城而逃。

曹斌收到消息的时候,差点气乐了。

不是为衢州之事。

当地官员有这种反应,实属正常,并没有出乎他的预料。

让他惊讶的是方腊的野心,刚刚占领几座州县,就敢建号称帝,也是疯狂。

不过这也正合了皇帝的心意,他不是要转移朝臣注意力吗?

“称帝”的分量足够了吧。

于是曹斌立刻派出八百里加急,将此事上奏朝廷......

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

称帝这种事非同小可,无论势力大小,只要称帝,就是震动朝廷的大事。

不过在曹斌看来,方腊虽然能力不小,志向远大,号称尽揽东南英雄,但并没有可能造反成功。

除了祸害一遍百姓,削弱朝廷,远远达不到改朝换代的地步。

如此一来,接下来的烂摊子就留给了曹斌。

他虽然自认为不是什么好人,但也不会不顾百姓生死,自得逍遥。

总要想办法恢复民生......既在这里做官,他也没有办法逍遥自在,若百姓生计困难,必定是造反不断。

就算他有三头六臂,战力惊天,也不可能对抗百姓的汪洋大海。

除非他跑路,逃回朝廷......

且说摩尼教方杰。

他在领了方腊将令之后,直奔清溪西面的歙州城。

他是方腊的亲侄,被赞为东南第一大将,善使方天画戟,有万夫不当之勇。

因此,他有足够的自信能一战破城,也并没有把曹斌的援军放在眼里。

不过由于教众没有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行军十分缓慢,一百里的路程,愣是走了三四天,才赶到歙州。

见歙州城大门紧闭,他早有预料,一踢胯下战马,上前大喝道:

“城内的官军听着,方圣公神兵到此,解救众生,立刻开城投降。”

刚刚喊完,就有一队官军冲出城外,为首将领怒喝道:

“反贼休走,敢与我单挑吗?”

方杰武艺超群,自然不虚,立刻驱马上前,与那武将战在一处。

只是战不三合,那将就东倒西歪,直接败退入城。

方杰见此,并不意外,对于本地官兵的德行,他早已熟知。

因此一举方天画戟,喊道:

“冲进去,占领歙州。”

说着,一马当先,冲进城中。

随着一声巨响,千斤闸落地,摩尼教众数千青壮,被圈在瓮城之内。

方杰大惊失色,见城头一员长须大将站立墙头,不由怒喝道:

“你绝不是歙州守将,你是谁?敢与我单挑么?”

关胜左手按住腰间佩剑,右手轻捋长须,向下看了一眼,不屑冷笑道:

“乱臣贼子!”

“曹侯爷早已为你等布下天罗地网。”

说着,根本不理方杰邀战,直接挥手道:

“放箭!”

可怜一员勇冠东南的骁将,还没有来得及展现自己的风采,就兵败被擒。

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遇到的才是朝廷主力。

方杰既擒,青壮又被歼大半,城外的教众不是老弱,就是女人,哪里挡得住关胜的冲杀。

“弃械投降者不杀,顽抗者死!”

结束歙州战事,关胜马上向曹斌汇报,带兵直奔清溪县方腊老家。

知道方腊麾下勇将不少,曹斌并没有命他强行攻城,正面战斗,而是虚张声势,围魏救赵。

在清理完润州之后,曹斌自己也开始扫荡响应方腊的绿林势力。

他就像张网以待的猎人,只等方腊四处碰壁,锐气尽失,就是收网的时候。

方杰折戟歙州之时,方腊也带着无数教众将杭州团团包围。

杭州是两浙路治所,只府城人口就有二三十万。

若摩尼教能攻下杭州,实力会急剧增长,所以此战是关键所在。

卢俊义见城外铺天盖地的摩尼教众,也有些心惊。

他没敢像歙州一样诱敌入城,而是紧闭城门,摆出一副死守的架势。

如今杭州守军加上紧急招募的壮丁也不过万余人,只能等待高顺援军。

方腊连攻四五日,也没有拿下杭州城,不由心中急躁,怒道:

“朝廷果然早有准备,若只是杭州守军,不会如此难取!”

这几日,不仅城里的内应被卢俊义擒杀,连火船、挖墙、投毒等手段都被一一破解,。

他们想了各种办法就是没有办法攻下杭州。

正在摩尼教众人犯愁的时候,教徒来报道:

“圣上,曹斌援军已至余杭。”

方貌闻言,立刻起身道:

“不过两千余人,皇兄,我去灭了他们......”

第二百三十五章 校场比试,谢金武贪功第三百二十九章 京中暗流 林冲的春天第三百八十章朱免的谋划 南侠家乡第十四章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躺板板第二百八十九章辽军猖狂,萧普达的打算第六十章善良正直的颜查散第一百五十九章 奋发的西门庆,千金名画第五十八章曹斌的无奈,督粮钦使第一百三十二章李堂五马分尸,曹斌大言西夏第十七章拮据,财产困境第二百六十三章 曹斌麾下的特长,种二郎后怕第八十九章庞煜带来的消息,路逢祝家庄第一百二十六章 完美的拉拢手段,李堂的策略第三百二十四章 大胜!耶律仁先之谋 釜底抽薪第九章过堂,声名狼藉的二人第三百一十七章 公主上钩,燕青的怨念第一百四十六章疑兵之计,杨宗保的羡慕第一百四十二章朝廷的决定,命妇与荫爵第一百五十七章 皇城司,负荆请罪的人第一百四十八章气死元昊,无可挽救的名声第十二章过堂,僵持第四章原来是杜十娘第二百一十六章 皇帝的固执,气功大师第三百八十章朱免的谋划 南侠家乡第十三章包青天夜审阴曹第一百零七章杨家女将勇武,水寨被袭第二百八十五章 谈判,曹斌的疯狂第三百六十一章 观音奴谋划 杨家决定第三百三十一章 侯府危机 曹斌的破门之法第三十七章五鼠投开封,月下夜宴第一百六十章 赵佶的挫败感第九十八章拆墙办公,诱惑式加班第二百五十二章 曹伯爷裸衣雪斗,人间邪恶第二百四十五章 从军歌,突如而来的骑兵第九十章曹伯爷的论断,“真诚”调节矛盾第三百四十六章 公主破釜沉舟 圣女心思第一百零四章 情报的重要性,杨家人杨志第九十九章包拯很心疼,单刀直入式审案第三百七十七章 包勉那失败的计策第一百七十三章 这是皇差公务,曹斌的反击第一百一十九章 难以甩脱狗皮膏药,襄阳王!第一百二十四章大义凛然曹俊才,出使准备第一百六十章 赵佶的挫败感第一百章开封府曹青天?抄家第三百二十四章 大胜!耶律仁先之谋 釜底抽薪第九十二章祝彪的郁闷,见证卑服2第七十章曹斌游刃有余,梁山宋江来袭第五十四章朝堂争斗,反制高俅第七十九章威逼包黑子,曹斌歪论第二百二十八章 有罪无罪,皇帝的谋划第三百四十三章 庞妃的冒险行为,谈判人选第三百一十六章 苦到心里头的苦肉计第二百六十八章 鲁达怨念 曹斌火烧“上方谷”第二百二十五章曹斌力敌三将,曾家的由来第一百九十九章曹伯爷误踩陷阱,襄阳交易所第一百五十九章 奋发的西门庆,千金名画第一百六十九章潦倒天波府,舆论战(修改)第六十六章 曹斌出手,当面挖坑第一百四十七章 曹斌的激将法第二百九十七章 小象馆,耶律隆绪的不甘第三百一十三章公主南下 曹老师的课堂很危险第二百三十五章 校场比试,谢金武贪功第三百零六章 迎战第二百四十六章 变故,谢金武的死去第四十五章惊险刺激,曹斌救驾第二百八十五章 谈判,曹斌的疯狂第二十七章时迁来投,李师师的感叹第二百六十二章 种家将第六十七章冬至宴上,吴家主(修改)第一百九十六章曹斌解决财政危机,包拯态度第五十七章八珍坊中,清流的不屑第一百零五章 梁山的对策,林娘子第二百八十章 西夏灭国之危,我张山甫要立功第二十四章宗师级曲乐精通,我打算自己上第三百零四章 寇准的政治理想,人情难谢第二百六十七章 无定河之战,大胜,曹斌设伏第一百四十二章朝廷的决定,命妇与荫爵第二百七十四章 帐中歌舞,原来有刺客第二百零四章 怀疑人生方百花,被神安排蔡霄第一百八十二章 三方多算计,谁高一筹?第三百零九章 卢俊义很惊喜,祝家庄献计第二百二十四章 一阵破高迁,曹斌孤身被围第一百九十四章摩尼教方氏,包拯侄儿第三十八章奏一曲梁祝,采花贼欲投小侯爷第二百三十二章 文举武比恩科,曹斌成婚第八章杜十娘,新姨娘第二百九十三章全军而还,辽军调虎离山第一百三十七章没移兮梦的决定,太子很愤怒第八章杜十娘,新姨娘第一百九十二章 襄阳王身死,颜查散被坑第三百六十五章 萧太后的郁闷 曹斌很厚道第二百一十一章 死死拿捏展昭,八百铁骑入京第三百七十七章 包勉那失败的计策第三百一十八章 收复定州,常卿怜的怨念第一百四十五章欲取元昊,葫芦口设伏第一百八十八章 杀向冲霄楼,颜查散的焦急第二百二十一章 寇准之谋,婚约,庞吉的决定第三百七十二章 懈园 朱免的算计第二百二十二章 杨八姐的态度,曹斌翻脸第六十一章初至水泊,赈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