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一变再变

南洋子弟兵在登陆后,很快便得到了南洋华人势力的帮助,正如谭延闿当初判断的一样,中央政府提出和南洋华人势力结合为他们培养自己的武力基础,南洋华人肯定会极为重视,送过来的都是其精英子弟,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高,就是放在中国陆军中,这样的兵源也是极为少见的——南洋华人背井离乡,但是却不改重教育的传统,当然在没有科举考试的压力下,南洋子弟都选择前往欧洲或是美国大学继续深造,他们接受的是完整的西方教育,这样的兵源去当兵在当时的中国还是非常罕见的。

当然这些南洋子弟兵中出身南洋华人势力豪门的也不少,他们回来自然会受到南洋华人势力的重视。南洋华人主动为其提供各种给养,这也降低了中国陆军和海军的后勤压力,毕竟一千多人的吃喝拉撒在远离本土的情况下获得充足的补给是让人很头大的。

这次南洋子弟兵算是第一次回归南洋,有着极为重要的示范作用——中国本土政府对这些以往的“天朝弃民”并没有食言,中国政府已经拿出了最大的诚意来对待南洋华人,并且帮助他们解决关乎身家性命的问题,剩下来的便是南洋华人自己的问题了。南洋华人也没有令中国政府失望,派出去和邓世昌接洽的南洋华人势力使者提出了希望加大中国陆军帮助其培养武力的要求,并且表示南洋华人势力组织将会负责提供训练经费和武器装备采购。

除此之外,南洋华人也是很“上道”,面见邓世昌的南洋华人使者携带了数份资产协议书,南洋华人将会免息为中国政府提供价值两千万英镑的无息十年贷款,并且愿意用他们手中掌握的南洋金矿产出的黄金积累以低于世界黄金市场百分之十五的价格向中国政府售出黄金……

对于这些邓世昌只能用电报汇报谭延闿,谭延闿迅速做出了回应——海南岛驻守的第四十八师携带武器装备乘船立刻前往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这个世界第三大岛到目前只有一个荷兰傀儡政府统治,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政权,在婆罗洲曾经存在着一个延续一百一十年的华人政权——兰芳共和国,直到中法战争期间,荷兰才趁中国无瑕他顾伺机占有,扶植了一个傀儡政权。

而谭延闿则打算在这片“华人故土”上做做文章,来敲打一下荷兰人——美国曾经做为一个新兴列强向西班牙发动战争,并且从中获得了包括菲律宾在内的巨大好处。婆罗洲的地理位置在南洋极为显要,对南洋如此,对中国也一样,毕竟中国的南海实在是太过“狭长”,中国无法对曾母暗沙这样极南端进行有效的保护,同时对咽喉马六甲海峡也缺乏足够的军事控制。

在南洋能够留给中国的空间并不多,德国占领的新几内亚岛的一部分固然是中国“内定”的地盘,但是能够在南洋的腹心地带弄到婆罗洲,那中国将南海做为自己的“内海”就更平添了三分把握。而且对南海的控制加强也就等同于在日本的头上再套上一道枷锁——马六甲海峡对日后的日本意味着什么,谭延闿心中很清楚,对于日本的自我愈合能力他从来就不曾怀疑过,唯一的办法便是不断的给日本头上套枷锁,对日本加强控制。

三月十七日,荷兰政府正式拒绝了谭延闿提出的所谓“华人二十条”,表示中国的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而中国则在两天后将四十八师送上了马辰,并且在马辰升起了中国国旗——四十八师在马辰三十公里外大摇大摆的用一天两夜的时间登陆,十七日中午派出军官要求马辰归入中国管辖,当地殖民官员没有任何抵抗。

中国出兵马辰很快便反馈到荷兰人那里,不过在婆罗洲荷兰也没有合法的地位,自从兰芳共和国覆灭之后,荷兰政府也没有正式宣布占领,而是等待观望——1900年中国推翻满清政权后,荷兰曾经一度想正式合并,但是当时中国对日本的大青岛海战一举奠定了中国远东头号海军强国之后,荷兰就开始犹豫了,这也是因为谭延闿一夜之间让中国变了颜色太快没有给任何人机会。

不过荷兰对婆罗洲并没有死心,当然荷兰没有对婆罗洲死心,而德国也在紧盯着这个地球上任何一块没有主儿的地盘,只是德国人下手比较晚,在婆罗洲连个傀儡都没有,这块“无主之地”似乎就成了一块真空地带。婆罗洲自从1905年之后就更加“安全”了,因为中国在中俄战争中出人意料的击败了俄国,并且随后的政策中对南洋华人另眼相看,这让荷兰更不敢贸然出手。中国突然出兵占领马辰,在很多人眼中这是正常的举动——从兰芳共和国覆灭之后到现在,包括荷兰人在内都选择性的“忘记”了这块地方,当然如果中国国力虚弱,荷兰人肯定会占领这里的。

三月十八日,谭延闿召见各国驻华大使,在会议上他毫不隐讳的表示:“如果荷兰政府不能承认并且切实的履行‘华人二十条’,中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战争……现在看来,结果令人非常遗憾,荷兰政府似乎正在选择战争……”

中国散布在世界的华人不知道有多少,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都已经是在当地生活的第二代甚至是第三代华人,像东南亚有的华人迁入比较早的家族甚至都已经超过了五代。在满清政权时期,对于中国人侨居国外的国籍问题一直都是一个老大难,在谭延闿建国之后初期也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直到中俄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各地的中国人,才从立法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政府不承认双重国籍,而侨居在海外的具有中国血统的中国人,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而放弃中国国籍入当地国籍的则为华人。

按照中国政府的国籍法定义,侨居在南洋的中国人绝大部分是华侨,只有极为少数的中国人入了当地国籍,这些人大多是基督徒,由于各种原因加入当地国籍,这样一来他们就自动放弃了中国国籍。让荷兰政府感到忧心的是,受到当地土著冲击的学校伤亡的人全部都是具有中国国籍的华侨,中国如果借此动手的话,那是没有什么道义上的障碍的。

当然所谓的“华人二十条”给中国方面也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因为这是保障非中国国籍中国人的权益,但是这个“华人二十条”在言语上还有很大的回旋之地——谭延闿对于将南洋地区归入中国领土没有这么强烈的需要,而且这会惹恼了一群西方列强,政治上不划算,他倒是希望南洋的中国人放弃中国国籍加入当地国籍,以此来夺取当地政权甚至是自立成为国家,这就可以绕过众多壁垒。

荷兰政府也许正是看出了其中的隐忧所以才会对“华人二十条”如此抗拒,只不过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本土实力,荷兰这个昔日的“海上马车夫”也是无可奈何——满清政权时期荷兰好歹也算是个列强,纵然不能和英法德相比,至少在吞并婆罗洲的问题上不应该这么犹豫,可惜行事畏首畏尾对空有躯壳的满清政权和已经基本与本土断裂的血缘纽带的南洋华人还踌躇万分,这就更让谭延闿感觉至少在婆罗洲的问题上他还是有很大把握的。

也许在列强眼中中国和南洋华人应该是穿一条裤子的,不过只有谭延闿才能够看出如果条件允许,南洋华人照样可以站到中国本土的对立面上来,后世也不是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当然这和本土政权漠视南洋华人的悲惨遭遇有很大的关系,但不可不防。

正因为如此谭延闿才会在南洋子弟兵面前毫不顾忌的让那两千多殖民军在大口径舰炮下飞灰湮灭,而出兵婆罗洲也是在南洋真正扎下本土政权的一颗钉子——德国在南洋的殖民地位置太靠外围,如果单凭新几内亚岛东部的德国殖民地来控制南洋,未免有些“孤子”的味道,有婆罗洲做为纽带这个问题可以很好的解决,同时也可以将南洋华人和本土的联系绑得更加紧密。

在击溃了殖民军对南洋子弟兵的攻击之后,南洋华人就此向南洋子弟兵的兵营驻地集中,而殖民当局对此依旧采取不作为的行动。有了南洋子弟兵的示范作用,南洋华人的中青年阶层前往兵营的人数最多,他们当中有很多都是华人地方势力打手的身份,前往兵营除了押送各种补给之外,也是受了南洋华人上层势力的指示直接加入南洋子弟兵——南洋华人高层的使者在面见邓世昌的时候,同样提出向中国政府购买包括军火在内的各种军需品。

随着第四十八师登陆婆罗洲后,广州和台湾的货轮基本上全部被动员起来,隶属东南军区的第五十六师、第六十二师立刻整装待发,纷纷朝距离自己驻地最近的港口出发,抛下重型火炮等重装备直接登船前往婆罗洲,而从上海、天津出发的货轮上装满了刚从仓库中启用的各种陆军装备——南洋华人一次性向中国政府采购了包括七十五毫米火炮、九三式步枪等在内价值二百七十万英镑的陆军装备。

事实上在1906年中俄战争彻底结束之后,中国陆军就开始根据战争中显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对陆军装备提出了更新换代的要求。像国内自行研发的八十八毫米火炮就是用来替代七十五毫米速射炮的,由于担心技术上的进步导致更新式的武器出现而造成装备上的浪费,陆军也是没有一窝蜂的全部换装,国防部对天津的雷龙枪炮厂下达的八十八毫米火炮也是分批次采购——国防部期待的是更加适合野战火力需要的一百零五毫米重炮,只有这样口径的重炮才能够敲开目前各国陆军操典上所要求的各种野战工事。

中国陆军的换装规模并不是很明显,但是近百万陆军的装备哪怕是只换装百分之三十也足够满足任何一个中等国家陆军的采购了——南洋子弟兵目前只有两千余人,就算再能耐也不可能消化掉这些装备。不过南洋华人对于建立自己的武装心情远远超过了谭延闿和国防部的预料之外,陆军装备的单价远远比不上海军大型战舰的价格,但南洋华人居然掏出足以购买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战列舰的资金来专门购买陆军装备,可想而知他们对于建立属于自己的武装的心情是多么迫切了。

以前南洋华人不是没有想过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只是他们想要获得军火是极其困难的,哪怕是少量的军火也必须忍受军火商的盘剥外加各种商业条件。即便如此这些可以忽略不计的军火还散布在南洋诸多岛屿的华人手中,根本形不成规模实力,再加上没有得到正规的军事训练,这些军火就相当于柴火棍了,多做为南洋华人当中富人的防身之用。

在接到南洋华人要求订购武器装备的电报后,谭延闿也不仅为他们的出手大方感到震惊,原本他扶植南洋华人武装,心中多少存了这么一点销售武器的想法,不过现实效果之好远远超乎他的意料之外,这也使得他有了更多的想法。当然他不会去过分盘剥这些海外游子的钱包,但是中国陆军淘汰下来的装备完全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他很“诚实”的以国际售价的七成卖给南洋华人,并且回电说明这二百七十万英镑多余的资金将会存入中国工商银行特别账户,直到消耗完毕。

毕竟是淘汰下来的装备,七成的价格对于有钱也买不到军火的南洋华人来说也是极为“公道”的。谭延闿没有趁火打劫除了血缘同胞上的考虑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将军火生意看得更远了一些而已——现在陆军装备就能够满足南洋华人的需要,将来他们如果真的能够夺取政权实现自立,那后面会不会购买更加昂贵的海军装备?以南洋华人的豪富和南洋多岛的环境来看,战列舰不敢想,但是他们完全有可能采购战列巡洋舰或是装甲巡洋舰,就是中小型辅助性的海军舰只也是很可观的交易。

在中国出兵占领马辰之后,荷兰政府更加紧了其在欧洲的外交活动,希望英德法俄等列强能够对中国施加外交压力,但是中国对各国隐晦的照会一概不理,随着东南军区后续的两个师登陆婆罗洲完成占领之后,中国开始对荷兰的态度更加强硬——徘徊在泗水港外的中国舰队在三月二十一日上午,向泗水港的东南土著人的居住区发射了六十五发大口径高爆弹,如果可以从上空观察的话,威力巨大的炮弹在泗水港的东南城区“啃出”一片巨大的伤口,造成人员伤亡不可计数。

同一天南洋子弟兵在经过扩充后达到八千人的规模——最先登陆马辰的四十八师抽调了六百多名官兵,重组了南洋子弟兵,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军事训练之后成立南洋华人独立军。由于可以得到中国海军舰炮的火力支援,独立军中只装备了二十四门七十五毫米速射炮,炮兵八成以上都是中国军人在操纵。这支“热血多过脑浆”的独立军虽然军事技术让人怀疑,但是装备精良绝对是没得说的,至少比荷兰殖民军要高出数个档次。

独立军开始向泗水进发,这支战斗力很值得怀疑的独立军用英勇加上手中精良的武器摧枯拉朽的突破了殖民军在泗水城郊设置的两条松松垮垮的防线。受到独立军的鼓舞,在南洋华人势力的策划下,泗水城内的华人几乎丢下家当全部迁出城外,在郊区的种植园中暂避战火——令荷兰政府感到非常意外的是,真正对泗水威胁的不是中国的舰队,而是这支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南洋华人独立军”。

此时谭延闿对南洋的局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南洋华人的那张二百七十万英镑的军火订单让他发生了转变,中国只要婆罗洲,但是“华人二十条”却被他扔进垃圾箱。三月二十一日下午北京外交部的记者招待会上,他在回答记者关于上午中国舰队炮击泗水港的问题时指出,中国政府的报复性军事行动已经完结,但是荷兰政府必须对中国政府和印尼华人进行赔偿,中国政府愿意和荷兰政府就南洋华人问题进行谈判。

谭延闿打算让“南洋华人独立军”站在前台,他打算让这次事件变成南洋印尼华人反抗殖民列强的一次“起义”。泗水港外的舰队他是绝对不会撤回的,有这支舰队在荷兰人和南洋的英国人与法国人就不敢轻举妄动——他抛弃了“华人二十条”这张遮羞布,直接将南洋华人扶上建立政权的高度,除了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华人问题之外,他也可以早早的盼来南洋华人的军火订单!

第346章 离讯第132章 唱戏第337章 监察第158章 人才第61章 热闹第260章 转移视线第82章 火中取栗第290章 攻城利器第94章 恶魔第191章 绑架第351章 流动的资本第132章 唱戏第345章 投子第156章 留学生第298章 盛宴第65章 理财第219章 交易第114章 清洗第179章 变故第268章 更新换代第46章 出兵朝鲜第125章 彩云第335章 发难第243章 南洋大臣第172章 推销第367章 敲打第252章 狰狞第261章 说客第38章 抵羊第385章 中立国第255章 阴云第248章 继续南下第320章 邀请第198章 陷害第362章 矛盾第304章 博弈第300章 外围第14章 扬名第265章 脆弱的平衡第288章 先手第189章 击沉第184章 扶植第17章 排场第161章 连环第320章 邀请第329章 清洗第261章 说客第398章 嘎然而止第189章 击沉第359章 千钧一发第143章 造舰第227章 把戏第348章 项庄舞剑第235章 影子第29章 隐忧第22章 劫富第153章 北洋运动会第373章 新装备第385章 中立国第334章 强权第150章 别无选择第197章 设障第34章 会面第321章 无言的教育第215章 宪政第266章 建国第52章 生路第74章 审问-第七十五章 恭王第182章 权力交换第89章 石遗第30章 告密第124章 釜底抽薪第16章 计较第285章 剑拔弩张第134章 留学生第74章 审问-第七十五章 恭王第288章 先手第395章 战略欺骗第256章 态度第392章 西湖第50章 苦战第311章 兵败如山倒第40章 盘根错节第32章 调任第203章 潜艇第257章 时代第256章 态度第29章 隐忧第304章 博弈第58章 内争第6章 赌局第15章 婚事第381章 磨刀第179章 变故第289章 最后的晚餐第332章 屈服第131章 铁路第48章 遇敌第68章 造假第172章 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