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相谋亦需道合(上)

对于杨应麒要去解决耶律余睹,阿骨打并不看好。实际上,听说这件事情以后宗翰、宗望等人也不觉得杨应麒能够成功。耶律余睹在上京道一战大大改变了大金诸将对契丹豪杰的的轻蔑,知道这个强族立国二百余年,虽在末世,仍有余威。

杨应麒离开阿骨打行在之后便秘密部署人手,或南下津门,或前往上京。当初他离开辽口时曹广弼拨给了他一个百人队,由辽口军中新崛起的将领徐文带领。出了辽口后徐文遵从杨应麒的吩咐先带七十余骑来到黄龙府候着,另外三十六骑则护着杨应麒一路南北随行。除此之外,杨应麒身边还跟着几十个文武吏员,但靠着这点人手想去打败耶律余睹,无异于痴人说梦!

杨开远知道这件事情后问杨应麒道:“你这次是乱夸海口,还是另有妙策?”

杨应麒道:“我心中确实有个计策,一些事情在津门时也早有安排,只是还缺一个人!”

杨开远问道:“缺什么人?”

杨应麒道:“我大致的方略其实已经展开,由杨朴在后方全面主持,赵观则在前线处理细节。但在杨朴和赵观之间,还得有一个人。杨朴如今身份已经不低,让他深入大辽中京、南京可不大妥当。而赵观毕竟是生意人出身,眼光不够开阔,处理细节事物可以,但只怕没法无法纵观辽、金、宋三国大局,没有这种眼力,便没法在情况发生变化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杨开远道:“所以这人要擅于机变,又能独当一面!此外还有通悉大辽内部的政局。”

杨应麒道:“不错,若有这样一个人,那我便能安心前往临潢府,而将南边已经安排好的局面由他们几个来掌控。”

杨开远问:“要是找不到呢?”

杨应麒沉吟道:“那只有让杨朴冒险入辽了。”

杨开远又想了一阵道:“你看邓肃如何?”

杨应麒想不到杨开远竟然会举荐邓肃,微感吃惊:“三哥怎么会提起他来!”

杨开远道:“你觉得不合适?”

杨应麒犹豫了一下,默认了。

杨开远问道:“你是觉得他才能不足当此,还是不信任他?”

杨应麒道:“两方面的原因都有。就能力而言,他虽然机警,但对大辽的事情了解不足,只怕处理不来这些事情。就信任而言,我倒不是信不过他的为人,而是还把握不准他的心意。”

杨开远问道:“那你为何还要重用李阶、陈正汇?”

杨应麒道:“陈正汇在流求已有了根基,要是把他连根拔起,流求的发展至少要倒退一年、停滞五年!再说他本人虽然亲宋,但大宋奸臣当朝,他若此刻贸然倒戈不但难有作为,甚至大宋朝廷不接纳他也大有可能——他是聪明人,想来不会看不透这一点。他和我们共事的时间越长,对我们的了解和依赖就会越深!将来全心成为我们的伙伴的可能性就越大。眼下我们和大宋的关系还很友好,所以对这个人我还等得起!李阶的情况也类似。”

杨开远道:“既然你容得一个陈正汇、李阶,为何却不能多信任一个邓肃?”

杨应麒叹道:“那不同啊。陈正汇且不提,李阶先生干的是慢活儿,手中又没什么实权,就算出了什么岔子也容易补救。但对付耶律余睹这件事情却是一件急事,而且涉及军谋!若出了什么岔子不但来不及补救,甚至会让事态扩大!这样的事情,必须是我们高度信任的人才做得来。志宏加入汉部毕竟为时尚短,这事如何交给他去做。而且我刚才说了,他是一个宋人,对大辽的朝政不熟。”

“这你可就错了。”杨开远道:“他到辽口以后便对大辽的内政十分关心。这些年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刺探到的辽廷虚实的存档大多在辽口,他在辽口时已经看了个饱。”

杨应麒惊道:“这些存档他怎么看到的?”

杨开远笑道:“他如今和老二打得火热,你不知道么?再说这些存档关系的是大辽而不是汉部,邓肃就算看了之后泄漏给宋廷我们也不怕——何况以他的为人也不至于会干出这种事情来。”

杨应麒心道:“林翼这小子毕竟还太嫩了,这种事情居然没留意到!”问道:“那我们关于汉部还有大金的密档……”

杨开远道:“这个我就不知道了,不过他现在是老二的参军,老二就算给他看过也不奇怪。”

杨应麒忽然想起一事:“大哥二哥兵逼中京之时,好像志宏曾潜入辽境,这事三哥你知道不?”

杨开远颔首道:“我也是事后才知道!当时大哥要派个使节去下战书,他力请随行,大哥本来不许,他求了好几次才获准。那次他冒险入辽境走了一圈,尽管辽人严格限制他的起居进出,但他仍然能见微知著,看出许多普通人看不出的问题!我正是在那次事情上看出了他这方面的才能,要不然刚才也不会想起向你推荐他。”

杨应麒心道:“邓志宏那时才加入汉部,大哥就答应让他做副使入辽,看来不但二哥和他交好,连大哥也和他做上朋友了!说起来,志宏还在津门时大哥就很看得起他了!”

汉部是个新兴的团体,所以任人用事常常依靠决策者的眼光魄力,而不是事事都按死规矩来,对有才能的人拔于草野走马上任的例子很多,邓肃这样的人物能在几个月中取得曹广弼、折彦冲的信任,杨应麒并不奇怪,但两人相识在先,偏偏邓肃不走“七将军路线”,而走“二将军路线”,这便造成了杨应麒心中对邓肃的隔阂感。

杨开远见杨应麒犹疑不定,说道:“这件事情,你与其在这里空想,不如找他开门见山谈一次。”

“谈?怎么谈?”

杨开远道:“开门见山地谈!引天下英才同为汉部,这不正是你结交中原士子的目的么?”

杨开远的话让杨应麒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再回避了。

汉部征辟僚属以后,对于来归的循吏杨应麒也任之用之,虽然渤海士人归附更早,但在杨应麒心里,陈正汇、李阶这些来自大宋的文人其实比杨朴、卢克忠等人分量更重,因为这些人是打开大宋士人心扉的大门!这也是他对陈正汇等人尽量优容他们的最大原因。

杨应麒确实很希望大宋的主流士人能够接受汉部,可是当一批真正有独立意志的人出现在汉部内部时他又感到害怕!不知什么时候他隐隐冒出这样的念头:“如果手底下办事的都是智力高、能力强而没有思想的人,那该多好!”

尽可能掌控一切,几乎是每个人都有过的冲动。

第31章 造船之业(下)第337章 珍珠衫(下)第254章 究竟谁控制谁(下)第103章 临潢风沙迷眼(下)第355章 姻幻(上)第141章 陷燕京第328章 胡虏会(下)第312章 连环冲击(上)第57章 狡政与黠商(下)第326章 克云中(下)第245章 竟妨天下全(下)第55章 打到你求和(下)第38章 南朝北意(上)第269章 虎率群狼万兽走(下)第42章 贰臣归附(下)第77章 大流求归宿彷徨(下)第220章 汴梁一空(上)第57章 狡政与黠商(下)第272章 福不单行祸双至(上)第293章 远族来归何意(下)第148章 地之失第41章 曷苏馆事(下)第74章 李师师的邀约(下)第80章 禅门佛鉴的威力(上)第281章 南北两种人心(下)第56章 林公子入港(上)第137章 危疑反复>第352章 勤王(上)第340章 君之尊(下)第340章 君之尊(上)第229章 公主车驾(下)第327章 金夏合(上)第331章 七军没(下)第18章 通商路(下)第333章 灵寿坟(下)第250章 大胜利的背后(上)第298章 萧帅的大意(上)第3章 论武(上)第264章 尚未出鞘的刀(下)第266章 盼君未忘当年誓(下)第306章 南宋的君臣(下)第297章 太子的良心(下)第272章 福不单行祸双至(下)第316章 塘沽民心(下)第1章 瘟疫(上)第223章 义军西渡(上)第114章 虎迫龙角疆第222章 抗金大旗(下)第108章 英雄亦无百年(上)第150章 国之梁第106章 却是自家掘坟(上)第4章 过冬(上)第226章 汉部见闻(下)第279章 姜桂之性多老辣第284章 老成偶尔张狂(上)第77章 大流求归宿彷徨(上)第296章 东海的不满(下)第104章 小利中喻大节(上)第69章 杨大人的书童(上)第323章 修罗之战(下)第290章 小辈新人新事(下)第336章 醉献妃(上)第91章 东南东北乱局纷(上)第56章 林公子入港(上)第210章 困猛虎(上)第13章 狼群(下)第203章 巨变第97章 拦路石眼中钉(上)第48章 寄篱的麻烦(上)第17章 建村落(下)第42章 贰臣归附(上)第156章 带月归第136章 燕京变故>第163章 表决第74章 李师师的邀约(上)第41章 曷苏馆事(上)第268章 圈套内外险难知(上)尾声第5章 出谷(上)第239章 王者归故园(上)第40章 兵下辽东(下)第264章 尚未出鞘的刀(上)第51章 南迁吧南迁(上)第100章 且看各自机心(上)第58章 开发大流求(上)第95章 难扶广厦将倾(上)第290章 小辈新人新事(上)第232章 秦桧南行(下)第240章 一檄天下安(上)第216章 小买卖(上)第218章 悼忠臣(下)第13章 狼群(上)第1章 瘟疫(上)第171章 文词第337章 珍珠衫(上)第287章 竟破塘沽之堵(下)第212章 饲野狼(上)第350章 迎败(上)第57章 狡政与黠商(上)第213章 嫁寡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