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威胁利诱和解(下)

刘錡在陕西的行动和欧阳适在东南的行动几乎是同时进行,双方各自行动,虽然同归,却是异途。无论是身在东海的欧阳适还是千里南下的胡寅,这时对陕西的战况都还知道得不是很详细。

对着赵鼎,欧阳适可以狮子大开口,但实际上他也觉得汉部在北边的形势也并是很妙,无论是杨应麒还是曹广弼,都希望南边能迅速稳定下来,他们才好集中精神对付金人,这一点欧阳适也是知道的。这时欧阳适对河东是否能保住也还没把握。

胡寅在听了欧阳适开出的条件后叹道:“四将军,这样的条款,赵构如何肯答应?”

欧阳适哈哈大笑道:“所谓漫天讨价,就地还钱,你连这个也不懂么?”

胡寅道:“虽然如此,但也要有个度。其实我们在北边形势很不妙,南方的事情若能尽早结束,还是尽早结束的好。这样吧,我去见见赵鼎。”

欧阳适道:“你可不能太早就泄露我们的底。”

“这个自然。”胡寅想了想,又说:“四将军,我和赵鼎是旧相识,说话无法太绝。不如我便将条件说得松些,让他们有个希望;您在把条件说的紧些,让他们不敢过分进逼。如何?”

欧阳适笑道:“好。”便命人去将赵鼎提出来与胡寅说话,他自己却回避了。

赵鼎和胡寅是汴梁时期就结下的交情,这时见到胡寅,起先略感吃惊,随即叹道:“胡明仲,你们胡家在北边好显赫啊!”他这句话的口气,却绝无半分羡慕妒忌,而是充满了讽刺。

胡寅道:“能抗胡安民者,便是真英雄,能振兴华夏者,便是真天子!二百年前,天下又何曾姓赵!”

赵鼎哼了一声道:“你就不怕千古以下,归入丹青中的‘贰臣’么?”

胡寅道:“苟利于天下万姓,莫说贰臣,便是叛臣又何妨?易一姓之与披发左衽,何者为重?”

赵鼎道:“折氏本就是来归之异族,何况那虎公主更是女真之王族?汉部虽然有个汉字,恐非华夏正宗!君不见五胡之中,亦有匈奴刘汉耶?”

赵鼎的这两句话,实代表了部分大宋士人的心声——他们并不因为汉部有个“汉”字就完全认同它是华夏政权,而且对汉部内部胡风极重的情况深怀隐忧,而不仅仅是出于对赵氏的愚忠。

胡寅却道:“汉部虽以大将军为长,政与文实在七将军手中。七将军之文章学问,又岂有半点胡人气象?”

赵鼎道:“怕只怕汉部大功告成之日,便是以夷变华之时!”

胡寅等士人心中对此其实也有顾虑,但这时在赵鼎面前却不能示弱,说道:“华变夷还是夷变华,正要看我等努力!我们辅助七将军以成治国平天下之功,希望极大。总胜过元镇守一枯死无花之树苟延残喘,只只等旁人来收拾。宋室如落日之晖,它日若亡于汉部尚是天下之幸,若是亡于女真胡虏,则不特是宋室之悲,亦华夏之大不幸!”

赵鼎嘿了一声道:“罢了,我说服不了你,你也说服不了我。此事休再提。今日你忽然来,是来拉我入贰臣之列,还是要来和我谈国事?若是要来污我,请你快走;若是要谈国事,何不开门见山?”

胡寅道:“国事。”

“好!”赵鼎道:“终于来了一个讲道理的了。”

胡寅奇道:“谁又不讲道理了?”

赵鼎忿然道:“自然是你们那个四将军!他开出来的‘六事’,谁人忍得?再说我大宋眼前形势虽然堪忧,但你汉部也未必就事事顺心。若是欺人过甚,急起来也不过是两败俱伤!”

胡寅道:“依你说该如何?”

赵鼎道:“汉、宋毕竟是亲家,北伐……北进之事,朝中大臣多不赞成,只是吕颐浩好大喜功,陛下又被吕颐浩、张浚蒙蔽,这才酿成此变。如今两家既愿和好,何不各守先前之议,联盟抗金,如此于你汉部、于我大宋都有好处。”

“先前之议?”胡寅冷笑道:“天下有这等便宜的事情?你们想打就打,你们想和就和?在真定、燕云丢了性命的十几万华夏男儿,难道就这么算了不成?宗副元帅壮志未酬身先死——这件事情你们至少要负一半责任!”

赵鼎道:“宗公子英勇战死,我等听闻后亦无不泪下。然而为国家生民计,还是两家和好,方为上策!”

胡寅道:“那得问问齐鲁军团的幸存将士们答不答应,问问在北疆捐躯的十万英灵答不答应!”

赵鼎是有良心的人,闻言默然良久,叹道:“若按你说,却当如何?”

胡寅道:“东南之事,需由四将军作主,我虽有助你之意,但也得在四将军所言之‘六事’框架内谈。”

赵鼎断然道:“此六事绝无可能!我大宋皇帝,焉能称臣于汉部!至于要移太后鸾驾,更属荒唐。”

胡寅道:“太后鸾驾一事,可以缓行,宋主可于境内称帝,但对我大将军之文书却须称臣。赵官家还得发一道《谢罪表》,以慰我齐鲁军团十万将士在天之灵。”

赵鼎哼道:“不行!”

胡寅冷笑道:“这件事情你不答应,赵官家可未必不答应!他给宗翰的请和表中途为我军所截留,内里便不敢自称皇帝,而称‘大宋兵马大元帅臣赵构致大金都元帅国相书’,这请和表,你可要看看?”

赵鼎听了这话,胸口一股忿然之气当真盘结得无处发泄,却不敢真的问胡寅要那请和表看——他内心深处实际上是相信赵构会这么办的。

胡寅又道:“各港船坞,我们可以不要,但琼州(海南岛)之属、交趾之宗主权,却需归我。”

赵鼎自忖以汉部水军之强,琼州交趾恐亦难保,但仍道:“此事非陛下钦命,不敢答应。”其实却已是默认了。

胡寅又道:“至于岁供银两,我们还可慢慢商量,但商道不可不通。”

赵鼎道:“商道可通,但往来商人,需奉我大宋国法!”

最后,两人才开始谈起最敏感的南北疆界问题,赵鼎要求按照之前的协定划分疆界,但答应在赵构颔首之后,之前答应“借给”汉部的山东、河北、河东可以不用归还,但胡寅哪里肯答应他?说道:“四将军定要长江以北尽数属汉,我亦知赵官家难以答应。但若说仍守旧疆,那也绝无可能!我位卑权小,尽量帮元镇疏通疏通,但至北之线,亦不过淮河、襄阳、秦岭。”

赵鼎不肯,定要到徐州,又不肯放弃汴梁、陕西。

胡寅道:“若依元镇,却与旧约何异?此事四将军断不肯答应。这样吧,淮河以北至徐州,我们可借你们驻军,但汴梁、洛阳、陕西以及西北秦风路,却需归我!”

赵鼎道:“汴梁、洛阳乃祖宗坟墓之地,焉能割舍?”

胡寅笑道:“有公主在,你害怕赵氏陵墓荒废么?”

两人从白天说到入夜,忽然外面欢声雷动,赵鼎大感吃惊,不知何事,胡寅出去一会回来道:“我军劫了你们一座粮仓搬回来了。如今便是在这里住个半年也无妨了。”

赵鼎心中一紧,说道:“好吧,带我去见四将军。”

胡寅道:“你放得下陕西、汴洛了么?”

赵鼎道:“成与不成,却需由陛下决断!”

两人出来求见欧阳适,胡寅将已经谈好的条件说了,欧阳适闻言大怒,指着胡寅骂道:“你这个穷酸!要是这般,还需要你去谈!”对赵鼎道:“你立刻给我写信给赵构,告诉他:若再婆婆妈妈,我连四川、福建、广南也要了!若他还舍不得,那大家便起兵打一场,谁赢了归谁!”

第337章 珍珠衫(下)第313章 夏使之会(下)第304章 制衡与制肘(下)第24章 反契丹(下)第289章 大汉新政新局(上)第273章 胜负定前各为主(上)第222章 抗金大旗(上)第295章 晋北的财路(上)第262章 长江上的战争(下)第54章 老和尚远来(上)第225章 暗香浮动(上)第335章 议封王(下)第257章 败中见真将军(上)第157章 新城(下)第78章 汉部墙角窥伺者(下)第1章 瘟疫(上)第68章 阿骨打的精明(下)第140章 扬帆济海第184章 战第281章 南北两种人心(下)第341章 聚首(下)第90章 故人西来大梁城(上)第340章 君之尊(下)第70章 相国寺一日游(下)第356章 蝶梦(下)第322章 刀马佛经(下)第320章 北征大军(下)第17章 建村落(上)第310章 火急密奏(下)第13章 狼群(上)第302章 汉廷大难题(下)第300章 坚毅与警觉(上)第238章 棋盘大变幻(上)第91章 东南东北乱局纷(上)第237章 远遁循故途(下)第269章 虎率群狼万兽走(下)第236章 连环计中计(上)第242章 南北孰为先(上)第13章 狼群(上)第78章 汉部墙角窥伺者(下)第76章 海外桃源来异客(上)第296章 东海的不满(下)第18章 通商路(上)第157章 新城(下)第154章 蒙古谣第161章 民议第296章 东海的不满(下)第117章 楚州传噩耗第92章 国相逝事何从决(下)第32章 始议封侯(上)第216章 小买卖(下)第21章 配佳偶(上)第305章 西夏的将相(下)第9章 塞外(下)第46章 保州攻防战(下)第256章 亲者痛仇者快(上)第27章 得文吏(上)第41章 曷苏馆事(下)第78章 汉部墙角窥伺者(上)第346章 南行(下)第281章 南北两种人心(上)第19章 议婚姻(下)第165章 阴阳第183章 临第227章 帝子身份(上)第292章 兄弟父子难言(下)第268章 圈套内外险难知(上)第328章 胡虏会(下)第355章 姻幻(下)第102章 相谋亦需道合(上)第292章 兄弟父子难言(下)第31章 造船之业(下)第33章 虚实反复(下)第317章 小延福园(上)第53章 枭雄之异志(上)第299章 谷物与泥沙(下)第98章 情义利益分明(上)第97章 拦路石眼中钉(上)第157章 新城(下)第40章 兵下辽东(下)第21章 配佳偶(上)第217章 窥九鼎(上)第187章 匕第2章 部勒(下)第12章 鹰兔(下)第107章 何去何从怅惘(上)第155章 榻前嘱第82章 用沙垒起的蓝图(上)第51章 南迁吧南迁(上)第37章 一村之治(下)第105章 大祸常在墙内(上)第36章 大捷之威(上)第260章 却为谁家守土(下)第113章 羊图狐口食第311章 主动被动(上)第297章 太子的良心(下)第348章 秦府(下)第32章 始议封侯(上)第170章 安抚第69章 杨大人的书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