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主动被动(上)

欧阳适想拖,郭浩认为拖得越久对汉廷越有利——这不但是汉廷的看法,也是宗翰、宗弼的看法。如今漠北只是一盘散沙,折彦冲动用数十万人北上征伐,无论是宗翰宗弼还是嵬名乾顺,都认为折彦冲就算不能一举平定漠北,取得阶段性战果后顺利班师的可能性也很大,所以他们知道,他们要行动,绝不能拖!

如果说赵构还在顺汉袭汉之间徘徊,那嵬名乾顺就是很想袭汉而一时下不了最后的决心,至于宗翰、宗弼,他们要攻击汉廷的意图则更加坚决。从高庆裔那里得知西夏的态度后,宗翰马上调动兵马,他让谋士计算着西夏使者到达塘沽的路程,并敲定在西夏使者到达塘沽之日向燕京方向发动进攻。

宗翰的谋士在计算路程方面出现了一点偏差,可也没偏差得太远。就在折允武接到河内传来的火急密报的第二天破晓,居庸关上的双烟点燃了!

居庸关告急,古北口告急,西山告急!从四处敌踪的情况看来,宗翰不仅要直取燕京,甚至企图截断折彦冲的补给线!燕京西北的山脉虽然有助于防守,但绝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第一流天险,当初宗望就曾轻而易举地突破居庸关,所以居庸关防御线在塘沽民众的心目中不不算一道强大的堤防。

居庸关上点燃的狼烟,一开始的目的是要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军情,但这时却起到了另外一个作用——让塘沽的普通百姓也因此知道宗翰兴兵来犯了!

只半日间,塘沽的市井便有了反应,酒楼茶肆,市民见面多噤声交换战讯,一些富贵人家听到消息后更是准备着乘舟入海往辽南、流求去,虽然市面还没有乱,但塘沽这个临时行政中心在平静的表面下已透露出市民们——特别是富翁们惶惶不安的担忧。

“唉——”杨应麒在府中叹道:“塘沽的民众,似乎不如津门的民众坚强呢。”

шшш¸ Tтkǎ n¸ ¢ O

当初津门所面临的情况,比塘沽要恶劣得多,但津门在经过一段必不可免的惊扰之后,很快就稳定了下来,尤其让杨应麒等安慰的是,津门市民面对北面压下来的大军都展现出了背城一战的勇气,许多市民甚至做好了打巷战的准备。但在塘沽杨应麒却感受不到这种氛围。这两年来塘沽的经济由于成为行政中心以及商道的刺激而一举超越了津门,但将这座城市的经济搞活起来的人里面,投机商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它不像当初的津门那样,是由一个经历过战火、和汉部一起成长起来的阶层作为整座城市的中坚。塘沽虽然也有为数不少的军队,也有许多从当年开港时就已经落户的市民,但这两年里随着外来人口的急剧流入,这批人所占的比例已经变得很小,掌握了这座城市民间话语权的主要是书生和商人,所以就武勇之风来说,眼下的塘沽根本就不能和津门相比。

“还好,有燕京挡着。”

燕京不像塘沽,那里现在就是一座大军营。宫殿楼台虽然还没有动工,但城防却早在半年前就整治一新,完全有资格作为防御云中、沟通东北河北的枢纽之城。而且由于燕京城如今并不作为汉廷的行政中心,所以就算面临围城也不怕会影响到汉廷的行政运作,可以说这座城市完全可以作为一座要塞来用。

不过这一点并不能让折允武对宗翰的来势感到放心,他昨晚没睡好,早上才眯了一会眼,听到警讯后又跳了起来,也不派人去请杨应麒了,黑着眼圈就往相府跑,向杨应麒请教退敌之计。谁知道杨应麒却只是道:“防范宗翰的事情,大哥早就交托给了三哥。这场仗该怎么打,自有三哥全权负责,我们不必过问。过问得多了,反而会坏事。”

折允武道:“但我们就不用做些什么么?”

杨应麒道:“武将前线打仗,文官后方备粮。如今燕京粮草无缺,暂时来说,我想不到我们需要去做什么。若真有什么需要,我想三哥会来通知我们的。太子,你不必太过急躁,有些事情,便是急了也没用。”

但折允武却不能不急。在他还没做监国之前,前方打什么打仗他都能淡然处之,因为当时他身在局外,但现在他担负着监国的重任,虽然明知道杨应麒说的有理,也知道将战事交给杨开远来主持是最好的选择,但现在他身在局中,要想做到淡然,没有十几二十年的修为哪里能够?所以从相府中出来以后,他还是召见了负责塘沽城防的安塔海,了解塘沽内城外城的防务与兵力。

安塔海坦承:以眼下塘沽的兵力,要维护全城的治安没问题,但若是大军兵临城下,可未必能够抵挡。折允武听了更是担心,安塔海见他这样,忙劝道:“太子不要太过忧心,塘沽守军也是整个京畿防务的一部分,都是杨帅统筹安排。杨帅既然这样布置,想必是有把握将粘罕拦在外围,不会让他的大军进逼塘沽的。若是有小部的奇袭开到塘沽周围,我们还是可以应付的。再说,我们军港里还停着欧阳元帅的一支舰队呢,缓急之时也可为援。”

听说欧阳适还有一支舰队,折允武不由得精神一振,说道:“不错,不错!我们怎么把四叔忘了!当年塘沽开港以后,一直是由他镇守。他孤身一人周旋于辽、金、宋三国之间,也没丢了塘沽,何况现在还有三叔在燕京为援呢!”

安塔海道:“是啊!还有南方曹元帅,他的帅府就设在大名府,离这里也不远。万一塘沽真的被围,他们也完全赶得及来援救的。”

折允武心想塘沽的西北有杨开远,西面有曲端,西南则有曹广弼,可以说塘沽的外围实有一层非常牢靠的保护网,加上军港中还有一支舰队在,想到这里才稍稍放心。

然而前浪未平,后浪又起,西北警讯传来不到三天,西南也跟着狼烟直起,徐文发来六百里加急:宗弼兴兵十五万,如今已经连破汉军三道防线,直逼大名府了!

第103章 临潢风沙迷眼(上)第341章 聚首(上)第333章 灵寿坟(上)第144章 兄弟间第256章 亲者痛仇者快(上)第225章 暗香浮动(上)第220章 汴梁一空(下)第308章 华表的污点(下)第224章 建炎之立(上)第108章 英雄亦无百年(上)第90章 故人西来大梁城(上)第66章 宋使团的苦恼(下)第241章 数语乾坤转(下)第211章 激苍鹰(上)第289章 大汉新政新局(上)第69章 杨大人的书童(上)第344章 北游(上)第306章 南宋的君臣(上)第83章 金主的赐婚突袭(上)第228章 牙疼之恼(下)第112章 十万口头粮第71章 麒麟楼大东家(下)第220章 汴梁一空(下)第47章 后院的狼客(上)第121章 说甚亲且贵第178章 会第40章 兵下辽东(上)第316章 塘沽民心(上)第322章 刀马佛经(上)第187章 匕第92章 国相逝事何从决(下)第314章 割地之议(上)第305章 西夏的将相(下)第262章 长江上的战争(上)第107章 何去何从怅惘(下)第295章 晋北的财路(上)第249章 兵机顺藏变(下)第289章 大汉新政新局(上)第334章 汉皇都(下)第229章 公主车驾(下)第334章 汉皇都(下)第227章 帝子身份(下)第51章 南迁吧南迁(上)第177章 势第128章 锦囊妙计第125章 邓肃押粮第241章 数语乾坤转(下)第191章 入汴第210章 困猛虎(下)第212章 饲野狼(上)第227章 帝子身份(下)第98章 情义利益分明(上)第42章 贰臣归附(下)第332章 金兰折(下)第277章 亡国余思随风散(上)第217章 窥九鼎(下)第231章 山东进退(上)第267章 万里迂回由漠北(下)第221章 救溺自溺(下)第88章 小麒麟南归前夕(上)第164章 请辞第338章 洗衣槌(下)第152章 舟中议第255章 威胁下的团结(上)第283章 年少正当磨练(下)第6章 边关(下)第48章 寄篱的麻烦(下)第141章 陷燕京第58章 开发大流求(下)第297章 太子的良心(上)第263章 威逼利诱和解(上)第317章 小延福园(下)第166章 使者第20章 下聘礼(下)第69章 杨大人的书童(上)第248章 佳期喜藏凶(上)第14章 乌古(上)第61章 大宋通问密使(上)第23章 整军备(上)第122章 人死茶就凉第102章 相谋亦需道合(下)第347章 岳幕(下)第58章 开发大流求(下)第七十二章 上第10章 绝地(上)第19章 议婚姻(下)第83章 金主的赐婚突袭(上)第252章 大变乱之前征(下)第97章 拦路石眼中钉(上)第247章 回首实有怨(下)第327章 金夏合(下)第239章 王者归故园(上)第181章 责第282章 君臣各自算盘(下)第113章 羊图狐口食第3章 论武(上)第5章 出谷(上)第207章 萧字旗(下)第285章 墙倒众人齐推(下)第352章 勤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