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岳幕(下)

黄纵对韩世忠道:“韩帅,如今南北大战,胜败之机已不在前线战场,而在我大宋内部,为何?汉军虽接连取胜,其势已穷;我军虽再三撤退,却是后劲延绵。待黄某试为韩帅析之。

“北朝皇帝用北人南侵,北人耐寒不耐热,南人耐热不耐寒,其于秋冬之际发动攻势渡河取汴,岂只是因亳州之突发事件而已?不然!折氏欲借天时背靠北风南下方是主因。故其于秋冬之际连战皆捷并不奇怪,但如今冬寒已过,暑气渐生,而汉军之攻势亦已穷竭,只等端午一过,漠北之马脱毛生病,便是我军反守为攻之时!”

韩世忠点头道:“善!”

黄纵得韩世忠嘉奖之言,眉毛一轩,继续道:“所谓‘北人骑马,南人行船’——此为天性之能。汉军东南海岛之众能行海舟,然皆非此次南侵主力,且已为韩帅所遏,其北方人马,能纵横无敌于平原之中,未必也能取胜于东南丘陵之间、江湖之上。刘锜、种彦崧擅打山地战,折彦冲不用之以图两川,而用萧铁奴种去病骑马叩关,故萧铁奴空有百胜威名,遇吴氏兄弟所当之关便寸步难进!吴氏兄弟背靠山川之利,有胜无败,只等萧、种力尽便可坐享破汉大名,何必去易而就难,舍百世威名而就变节大恶?故二人与刘锜暗通款曲之传闻必是谣言!汉军西路不利,东路亦有隐忧。汴、陈之间一马平川,故我军在此处难与抗衡,但如今战场渐移渐南,丘陵渐多,水网渐密,北人之蹄无所用其长,南人之足可以尽其利,眼下我军已稳住阵脚,酷暑来时,胜败若决于襄邓、淮西,则是淝水再演,若决于洞庭、汉口,则是赤壁复现!”

韩世忠连连点头道:“大善!”

黄纵精神抖擞,继续道:“北朝军伍,威名最盛者莫过萧曹二系,萧胡而曹汉,萧胡利于北而曹汉利于南。若曹氏仍在,主持南侵,则南北之间尚难言胜败。如今曹氏已逝,北朝皇帝不用将帅而亲自征伐,一是无最恰当之大帅才可用,二是自恃其能,三是夺诸帅之功,内忧已埋根底。又逞其私欲,扬胡而抑汉,刘锜弃而不用,种彦崧、王彦、赵立等转为后军押粮,前锋尽是胡人犬马,主力全是北方汉儿。黄河长江之间乃我汉人作主,折彦冲以客犯主,弃长就短,既不能杀岳帅于汴梁城下,转战至今又为先前连胜之虚妄声威所迷,若再不及时抽脚,则曹操、苻坚之患不远矣!北军必败,已无疑问,如今只等一个契机罢了。但我大宋亦非无忧,可虑者在君上不信、将相不和、诸帅不调而已!若是东南不稳,朝廷有疑,则岳元帅虽有补天之才亦不能展布成功。故黄纵刚才才会说胜败之机已不在前线战场,而在我大宋内部。只要陛下与诸宰执仍能信任岳帅,东南局势不至倾覆,则湖广必可全,河南亦可图,甚至以此一战而颠覆折汉,越黄河尽取旧疆亦非绝无可能!”

韩世忠大喜,说道:“我亦知汉军有忧,只不知岳帅如何打算,如今得黄机密一言,心下大安!黄机密可代我向岳帅传言:东南局势有我!任得敬若敢过淮河,我也要他这支军马尽数淹死在这大江之中。至于朝中之事,我近在咫尺亦会尽力,希望建康诸公不为北军当前之威势所迷,胜败未定便自毁长城!”

两人又说了许多具体事宜,将兵谋说得差不多了,黄纵才提起林舆与林翎灵柩被困崇明澳之事,韩世忠讶异道:“这个朱景!出了这等事也不上报,当真大胆之至!”

黄纵问:“这个朱景不听将令么?”

韩世忠道:“此人有流寇海匪之长,亦有流寇海匪之短!我用其长而制其短,故这半年来多立战功,但他势力渐大之后便跋扈起来,看来得找个时机敲打敲打他。”

黄纵道:“不过眼前局势危而且微,林家之事需用巧而不可用力,否则激得这朱景狗急跳墙,恐怕会误了大事。”

韩世忠笑道:“黄机密放心,我自有打算。”

第二日便派了一员副将率领一支水师,循例到朱景寨中视察,朱景开寨迎接,一切如旧,直到临离开时韩世忠派去的副将才忽然问起此事,朱景支吾不能对答,那员副将当机立断,不等朱景反应过来便将林家一应人等连同林翎的灵柩都提走了。黄纵混在军中,找个空隙见到了王佐,从王佐处得到一个机密后大吃一惊道:“竟然有这等事情!我这便回去禀告元帅!”

韩世忠掌握了林舆一行后,部将或劝他拿住了作奇货,韩世忠道:“我等又非强盗,林当家在东南多有善行,我们扣留她的棺木作奇货,传了出去恐招南北士林非议。再则杨应麒做事素来周密,既肯放此子入福建葬母,背后必有所恃!鲁莽行事恐有后患!”

一言未毕,便听宰相秦桧派人求见,韩世忠嘿了一声道:“来得好快!”韩世忠当初曾对秦桧这位临危受命的大臣十分佩服,认为他有李纲之德、谢安之才,但随着局势的发展,慢慢的却对秦桧的言行越来越看不顺眼,将相之间也越走越远,不过宰相派人前来,他也不好不见。

不久来人入内,却是一个眉藏英气、目蕴风流的年轻人,韩世忠一见便觉喜欢,心道:“不意秦桧门下有如此后生。”未问公事,先问对方的姓名家世,这年轻人据实作答,原来却是秦桧的党羽沈该之侄,名作喆,字明远,号寓山,湖州德清县人。韩世忠再问起公事,果然沈作喆此来为的也是林翎棺木之事,韩世忠笑道:“北朝杨公果然神通广大,我朝丞相耳目亦灵。”

沈作喆闻言不怒不忿,一笑而已,韩世忠颇感奇怪,但也不好多问,只道:“人死为大,林当家的棺木我本要派人护送到福建,现在丞相要接手,本帅乐得闲观。”

沈作喆又道:“听说岳宣抚机密文字黄纵在此,愿得一见。”

韩世忠奇道:“丞相找黄纵有事?”

沈作喆笑道:“作喆此来虽是给丞相传话,其实眼下却在岳帅幕中,与黄纵正是同僚,听说他在这里,自当一见。”

韩世忠更感奇怪了,只是一时弄不明白这年轻人的立场,不好多问,道了声原来如此,便准他去和黄纵相见。

黄纵本来已准备西归,没想到出发之前会见到沈作喆,与他执手互道别来之情,沈作喆不接私语,直言公务道:“大事不好了!相府正在议论易帅之事,我从叔叔那里得知,心急如焚!现在要到襄阳请示元帅已来不及了,故借着这个机会来寻你,希望能商量出一个对策来。”

黄纵大惊道:“什么!这……这如何使得!我刚刚得到了一个大机密,眼下正是扭转南北胜败的良机!若是阵前易帅,那、那之前的种种布置恐怕就要全部落空了!”

沈作喆便问是何机密,黄纵道:“北面有人要把汉军的虚实卖给我们。”

沈作喆脸色一变道:“小心有诈!”

黄纵道:“这等事情原来难信,不过从种种迹象推断,我认为此事已有八成是真,至于取信与否,却得等元帅决断!所以我正赶着要回去,不料建康又出了这等变故,这却如何是好!”

沈作喆道:“黄兄身怀奇谋,但秦丞相那边对你并不信任,我年纪太轻、资历太浅,只能在小节处调解将相矛盾,在这等大事上就连我叔叔也不肯听我的!更别说秦丞相了!”

黄纵沉吟半晌,叫道:“有了!”

沈作喆忙问:“怎么?”

黄纵道:“有一个人即将入行在办事,此事也只有他或许能够设法婉转。”沈作喆问是谁,黄纵道:“薛弼。”

“他?”黄纵闻言皱了一下眉头道:“这老滑头虽然有才,可惜人品实在不怎么样,听我叔叔说这次调他进京多半是要升他的官。现在建康局势如此,他真会帮忙么?”

“不然。”黄纵道:“这老家伙为人是圆滑了点,不过他目光极远,我只能谋军,他于谋军之外尚能谋国,且元帅常私下常与我说,薛参谋虽然无松柏之劲,有墙草之嫌,但内心深处其实还是有国家的。纵然他此次入京升官有望,但现在毕竟还是咱们岳家军的总参谋,成败荣辱,与有戚焉。我料他若知道了此事必会设法挽回,亦只有他能设法挽回!”

沈作喆道:“那好,我这就回建康去找他,你速回襄阳去见岳元帅,建康这边我尽力而为,就算没法改变秦丞相他们的易帅之议,至少要拖到前线战事有转机。不过你之前说的‘战于洞庭、赤壁’之议断不可行,就算你再有把握,建康这边也不可能有这个耐性!”

黄纵叹了一口气道:“我省得!”

两人告别以后,黄纵便直接前往襄阳,沈作喆则往建康而来,果然找到了薛弼。

薛弼是岳家军的参谋官(此职务相当于后世的参谋长),在军中地位极高,是岳家军中屈指可数的人物。他的年纪也比较大,比岳飞年长十五六岁,对官场政局之通透岳家军中无人能及,他为人又圆滑老练,在军中能和岳飞合作无间,在朝上又与秦桧等人交往甚密。沈作喆虽然出身宦族,乃叔品行道德亦有奸邪之嫌疑,但他本人却是个愤青,对薛弼能和性情、行事截然不同的人都维持良好关系十分不解,甚至对其立场有所怀疑。不过以薛弼的地位、能力而论,又确实是解决当前岳家军危机的不二人选。

沈作喆见到薛弼后将相府易帅之议以及黄纵得到北朝机密两事说了,薛弼听到易帅之议后先作忧色,听到北国有人要卖虚实又忍不住作喜色,沈作喆说完之后他好像忽然又想起了什么,脸上又转忧色,最后才归于无喜无忧,抚摸着那两片下巴上稀稀疏疏的胡子道:“阵前易帅是兵家大忌,陛下是脱胡马泥潭而龙飞九天的人,对兵事还是懂的,此事只要处置妥当,大有婉转的余地。黄纵得到的消息若是实确,我军大胜可期。不过大胜之后,祸福尚难预料。”

沈作喆心想:“若能大胜,之后的事情便都好办了!有何难料!”便道:“当务之急还是如何劝阻相府易帅之谋!依我看,不如就将黄纵得到的消息透露一点给相府,丞相若知道大胜在望,必能全力支持!”

薛弼咳了一声,作色道:“不可!沈作喆听命!”

沈作喆一呆,便听薛弼道:“黄纵与你说的秘密,若不得我许可,你不得再透露与第三人知晓!甚至就是陛下召见,若不问起亦不得说!如其不然,军令处置!”

薛弼是岳家军参谋官,虽然有望升迁,但只要一日还没正式调任便是沈作喆的上官,岳飞不在场的情况下他下了命令沈作喆便不能不接。

沈作喆接令以后,薛弼又道:“至于如何化解这易帅之议,却需双管齐下。我会亲自去见丞相,但你也得帮忙。附耳过来。”沈作喆上前,薛弼低声道:“你这便去见你叔叔沈该,如此如此说,这般这般言。”

沈作喆听了抟起眉毛,为难道:“这……这……”

薛弼道:“怎么?”

沈作喆道:“这等话我说不出口!”

薛弼道:“说不出口也要说!为免在你叔叔面前露出破绽,事前你最好练习练习。哼!国事、政事、军事,可不是做文章,不是一味的大义凛然就行得通的!”

沈作喆无奈,只好叹了一口气道:“是。”

沈作喆走后,薛弼又将侄子薛季宣唤来道:“你速速前往襄阳,替我带一封要紧书信给岳帅。”便令薛季宣展纸磨墨,他是面面通达的大才,但这封信如何写却是大费心思,三易其稿方就,交给薛季宣道:“这封信必须亲手交到岳帅手里,不能假手他人,若有意外,宁可焚毁!”

薛季宣答应了,告辞了叔叔走开两步,又被薛弼叫回来道:“等等!”踌躇良久,又将信拿了回来烧掉,然后对侄子道:“还是带口信吧。”也不管侄子对自己的言行满脸狐疑,一字字说道:“下面的话你给我听好了,转达给元帅时一字不许更易!你转达元帅:此番若得乾坤大胜,汉军可不追则莫追,河南可不取则莫取,黄河切不可渡,大功切不可居!如其不然恐有旦夕之祸,且将误及国事。切记,切记!”

第351章 囚君(上)第209章 河套局(下)第153章 空城计第289章 大汉新政新局(上)第229章 公主车驾(下)第258章 那幕后的幕后(上)第174章 逆第25章 收俘虏(上)第194章 正名第257章 败中见真将军(下)第239章 王者归故园(下)第146章 故人矣第286章 国亡四方祸至(下)第50章 进退之间(上)第289章 大汉新政新局(上)第33章 虚实反复(下)第37章 一村之治(下)第343章 罢相(上)第329章 群龙动(上)第80章 禅门佛鉴的威力(上)第339章 民之贵(上)第110章 虽知君乃豪杰(下)第316章 塘沽民心(上)第106章 却是自家掘坟(上)第13章 狼群(上)第92章 国相逝事何从决(下)第285章 墙倒众人齐推(下)第153章 空城计第76章 海外桃源来异客(下)第216章 小买卖(下)第324章 漠北金帐(下)第297章 太子的良心(下)第302章 汉廷大难题(上)第73章 仙童林翼现身(上)第2章 部勒(下)第309章 秉公与顾全(上)第100章 且看各自机心(上)第265章 大败之后当反思(上)第317章 小延福园(上)第1章 瘟疫(下)第85章 剃个光头也没用(上)第271章 丧家之犬悔何用(上)第71章 麒麟楼大东家(下)第353章 屠营(下)第85章 剃个光头也没用(上)第15章 誓约(上)第331章 七军没(下)第231章 山东进退(下)第47章 后院的狼客(上)第24章 反契丹(上)第231章 山东进退(上)第98章 情义利益分明(下)第252章 大变乱之前征(下)第263章 威胁利诱和解(下)第135章 养军之策>第294章 大汉如日方中(上)第4章 过冬(上)第258章 那幕后的幕后(上)第31章 造船之业(上)第242章 南北孰为先(上)第18章 通商路(下)第284章 老成偶尔张狂(上)第316章 塘沽民心(上)第230章 中原战局(上)第257章 败中见真将军(下)第257章 败中见真将军(上)第92章 国相逝事何从决(上)第274章 劫后面目重认识(下)第296章 东海的不满(下)第314章 割地之议(下)第346章 南行(下)第47章 后院的狼客(上)第327章 金夏合(上)第37章 一村之治(下)第53章 枭雄之异志(下)第106章 却是自家掘坟(下)第281章 南北两种人心(上)第68章 阿骨打的精明(下)第216章 小买卖(上)第354章 审判(下)第16章 入女真(上)第88章 小麒麟南归前夕(下)第105章 大祸常在墙内(下)第277章 亡国余思随风散(下)第129章 仁义之师>第92章 国相逝事何从决(上)第109章 新官陈少宰第133章 胡部潜流>第281章 南北两种人心(下)第175章 间第195章 李纲第164章 请辞第285章 墙倒众人齐推(上)第237章 远遁循故途(上)第235章 轻装向太原(上)第257章 败中见真将军(上)第320章 北征大军(上)第26章 兵满万(上)第281章 南北两种人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