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地湿莎青雨后天, 春深意浓花树间。

几盏灯笼从木樨院出来, 到了院子里, 两盏往东廊下去了, 还有两盏停了停, 却出了木樨院的院门, 往北面青玉堂缓缓移去。

青玉堂自从老太爷逝世, 便上了锁, 只有两个婆子上夜, 因端午节,她们夜里领了节里犒赏的酒食,此刻早吃饱喝足熄灯倒头睡了, 哪里留意到外头的灯笼和人声。

玉簪敲了两下门, 不见回音,回到廊下取下自己的披帛,折了几折垫在美人靠上头,请九娘坐了,心里不是滋味, 家里的规矩如今越发散了。

九娘靠着阑干,见池塘的水面粼粼碧波微微泛白, 才抬起头望了望夜空, 倒呆了片刻, 撒天箕斗灿,明明正当是良辰美景,偏偏心底生出无限惆怅感慨。

木樨院灯火骤然大亮, 人声鼎沸起来,十几个婆子匆匆设了步障,梅姑领着外院的七八个男子,抬了一口薄棺进来,不多时,灯火引路一群人往东角门而去。不过小半个时辰,木樨院的灯火又暗了下去。

水底的锦鲤听见人声足音,以为有人来喂食,顾不得天光不对,纷纷翻腾着上来,互叠互攘,游了片刻,却是白等一场,沉下去许多,只剩几尾不肯死心,在池面盘旋了好几圈,金色鳞片在夜里也闪着亮。

九娘想起初见到阮姨奶奶的时候,也是春日,见她坐在此地喂鱼。阮眉娘和阮玉真,大概年少时和前世自己的娘亲、姨母常来孟家,也一起喂过鱼摘过花,那样的几个女子,走的路,截然不同,却又似乎是同一条路。

怎样的际遇,遇到了怎样的男子,才令她们各自做出截然不同的决定?才被推向如今的结局?曾经的她们,如今的自己和四娘、六娘七娘,一代一代的女子,又有什么不同?随波逐流抑或逆流而上,又能怎么选?瞻前顾后也好,不顾一切也罢,谁又称心如意了?

三年前那个大雨夜,她们四姐妹也曾在一张床上,说着,笑着,哭着,吵着。那样的嫉妒又何以变成刻骨的恨毒,又是怎样一桩桩一件件的事,变成了这般境况,九娘已经回忆不出来。此刻狱中不知生死的四娘,宫中不知安危的六姐,木樨院里固执别扭的七娘,她们四个,每一条路都是自己选的,也有旁人在推,却没法比较另一条路会不会好一些。

她比她们三个多活了二十五年,走过别的路,可此番走来,依然跌跌撞撞。多走一回,不是应该更省心省力才是?知道得越多,竟越是惶恐,无路可退。

方才孟建告诉她那许多语无伦次的话,千头万绪,似乎有了另一条线,又好像乱成一团。九娘看看渐渐平复的水面,轻轻拭去眼角的泪。她看向翠微堂,一声叹息。

灯笼摇摇晃晃,回了木樨院,穿过回廊,往听香阁去了。

***

过了端午休务,翌日常朝。四更天,福宁殿灯火通明。按祖制,官家在黎明十刻前盥洗。赵栩抵达福宁殿问安时,赵梣已换好了大衣裳:“娘娘,太皇太后今日视朝吗?”

向太后看了一眼赵栩:“娘娘身子还没康复,受不得劳累。今日不来。”

赵梣松了口气,对赵栩笑了笑。向太后心稍微定了定,对赵栩点了点头。

崇政殿内,众臣跪拜后,依次由中书、枢密院、开封尹、审刑院和请对官上前奏事。

到了辰时散朝的时候,尘埃落定,不少官员上前恭贺赵昪。也有人暗中窥察张子厚的神情,见他并无异色。议了好几日的拜相一事,大多数人都觉得会是张子厚重回二府,都没想到竟然会是赵昪。

官家随太后返福宁殿进食,稍晚到后阁视事。赵栩等殿上没了人,才慢慢走出崇政殿,在廊下果然见到张子厚,两人慢慢往后阁走去。两个小黄门知情识趣远远地跟着。

张子厚看着赵栩挺直的背,突然意识到这位不再仅仅是自己相中的未来君主,而是真正要掌握天下之人,他的心思似乎已不是自己可捉摸的。

“季甫可失望你未能拜相?”赵栩淡然问道,作为亲王和开封府尹,他和定王也支持了赵昪。

“殿下英明!先前是臣鲁莽了。朝中旧党没了苏瞻,若有赵昪在,尚能维持原先的政令不变,内政既稳,相信旧党一派也能领会到殿下的示好之意。”张子厚毫不犹豫答道,只从向太后对赵昪的突然被举荐丝毫不觉得惊讶,他就领会到赵昪拜相一事毕定有赵栩在掌控,几念间就领会到了他的意图,顿生敬畏之情。

自从苏瞻罢相后,几次集议,他回枢密院重任副使一事,始终未得到二府诸相公的认可,无论是太皇太后一派或是旧党,都忌讳他重掌兵权支持燕王。今日太后突然提议谢相升任参知政事,一时间竟无人有异议。跟着向太后依然提出自己重回枢密院任副使,而谢相却出面推荐中书舍人赵昪接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一职。在张子厚和赵昪之间,几乎无需讨论,二府和各部重臣一边倒地共同举荐赵昪拜相。

赵栩脚下不停,转身看着张子厚一笑,毫不掩饰对他的信任和欣赏:“季甫心胸,传言有谬,世人多误会于你了。”张子厚苦笑起来。

“这次多亏了谢相。”赵栩返身继续前行:“若我料得不错,再拖几日,前线有军报回来,不会是好事。蔡佑一党恐怕将死灰复燃。”

张子厚一凛:“殿下的意思是?”

“阮玉郎的连环计,谋划不下十年,数次因细微破绽未尽全功,他在朝中又怎会没有后手?”赵栩淡然道:“赵昪拜了相,即便日后赵棣登基,这二府中也不能留有蔡佑的位置。”

张子厚大惊,急走了两步:“殿下这是何意?当下内廷外朝,殿下均已占优——”

赵栩越走越慢,终于在廊下停了下来,他看向远处堆积的厚重云山,忽然慢慢问道:“季甫,本王可能够信任你?”

张子厚一愣:“殿下?”

“我欲以性命相托——”赵栩转过头,微微一笑:“季甫待如何?”

张子厚的心突突跳,眼皮也跳了好几下:“臣粉身碎骨也要护殿下周全!”

赵栩眼中的寒冰渐渐化作春风,他点了点头:“好,那就有劳季甫你保住我不死。”

“殿下!——”张子厚嘶声低唤了一声,胸口被烫得灼热。

赵栩深吸一口气,笑得灿然:“我信你。”

张子厚就要下跪,已被赵栩扶了起来。他眼眶微红,沉声道:“殿下欲以身饲虎,季甫肝脑涂地,必维护殿下周全!还望殿下三思!”

赵栩看着他,点了点头,一字一字地说道:“我,信,你。”

***

端午节过后,木樨院草草办完小阮氏的丧事,做了一场法事。孟建夫妻也没提要小郎君小娘子们为庶母服丧的事,翠微堂也无人说起。

因范氏突然提前破了水,躺了一日却也没有腹痛,大夫看了几次都说母子均平安,不几日就要生产。阖府上下顿时都手忙脚乱起来,忙着范氏将要生产的事情。吕氏也打起精神,好生整顿。眼看着家有喜事,孟府上下也一扫之前人心涣散的情形,盼着最有福气的二娘子再生个小郎君,好多拿一个月的月钱。

九娘暗中观察,孟建去翠微堂请安比往日更勤快了,时常神情怪异地看着老夫人或孟存发呆,被问起时又匆匆退避。倒是程氏在木樨院盯着他追问了好几回,孟建只是摇头喝闷酒。想来无凭无据空口白牙的事,他也说不出来。

到了初八这日,范家几个哥哥嫂嫂亲自登门催生,送了装着粟杆的银盆来,上头用锦缎覆盖着,用榴花插了五男二女的图案。又送了玉卧鹿,另有一百二十枚五颜六色的鸭蛋齐整整装在食盒里头,其他生枣、粟果一样不少,更有各种绣绷肚兜鞋履彩衣等婴童服装,比起孟忠厚出生前只多不少。范娘子亲自带着装着馒头的银盘,送到女儿手里:“分痛分痛,你这第二胎肯定顺顺利利的,菩萨保佑你少痛一些。”

杜氏早备下了各色回礼,又留范家人用饭。长房自从范氏确诊有孕,兔肉雀肉早就不在食单子上头,羊肝鸭子鳖驴肉统统不见,就连姜蒜也没有。范娘子携着杜氏的手感慨万千:“当初你家二郎登门,我就知道他是个好的。如今更是放心了,也是我家女儿运气好,嫁到孟家,得了这么体贴她的婆婆!”又说起陈家的事,毕竟都是扯着亲的关系,范娘子忧心忡忡地问了几句,说京中百姓如今为了陈元初一事争得越发厉害了,就连她家街坊邻里,也日日有人上门来打听。杜氏草草应付了几句,要将话岔开。范娘子认真地道:“不说亲戚不亲戚,我们范家是没人信这种事的。你且放宽心。”杜氏便赶紧谢了几句。

初九晚上,范氏突然发动起来,幸好稳婆早就住进了府里,有条不紊地安排起来。九娘牵着孟忠厚在翠微堂陪着老夫人等信。

七娘闲得无聊,捏捏孟忠厚身上的胖肉,有一搭没一搭地问起六娘可有信来。

吕氏叹道:“昨日才来信询问你二嫂生养的事,她当差一切都好。就是不知道宫里如今怎样了。”能写信回来自然也是太皇太后的恩典,但宫中一应事,只字也提不得,这也是规矩。

九娘从惜兰那里早收到了赵栩传出来的音信,知道六娘帮了他大忙,他才能在大起居那日逃过一劫还扳回一城,又感激六娘,又心疼担心她,听出吕氏的言下之意,便柔声道:“二婶莫担心,官家这几日开始临朝听政了。如今皇城司由太后娘娘掌管着。太皇太后身子才康复,隆佑殿应无大事。”

吕氏舒出一口气,小心翼翼地看了看不知在想什么的孟存,如今孟存起复的事还没有音讯,他每日在家中也不去吏部走动,宫中的事只有阿妧还消息灵通一些。

孟存忽地转头问孟在:“大哥,你说谢相升成参知政事后,为何会轮到赵昪拜相?”堂上众人都静了下来,孟存从来不在后宅谈论朝中政事,此时突然开口,不知道是不是说给老夫人听的。

罗汉榻上的老夫人手中数珠一顿,却未开口。

堂上端坐着的孟在抬了抬眼皮:“不知。”这几日赵栩几乎日日都出宫在外,和张子厚似乎在筹谋着什么大事,也不和他通气,恐怕是柔仪殿那夜后,怕连累孟家。他转眼看了正在罗汉榻上继续念经的老夫人一眼,垂眸看着自己搁在膝盖上的双手。

当年的爹爹,曾经是元禧太子的不二之臣,起事发动宫变时,面临亲弟弟的叛变,是怎样的一念,才会临阵倒戈,拿下了阮思宗。是为了全族性命?还是面临生死关头贪生怕死了,他不得而知。他只知道爹爹几十年里活得不像个男人,甚至不像个人。

他那夜身不由己,接下扑向自己的老夫人时,眼睁睁看着魏氏被刘继恩一把抢过去,也有刹那念头想要起事。可他没有。孟在忍不住看了黏糊在九娘怀里的孟忠厚,暗自叹息了一声。也只有张子厚那般对自己狠毒到不留子嗣的人,才会毫无牵挂不留余地吧。

不到一个时辰,杜氏的女使笑眯眯地来报信,说二娘子又生了一位小郎君,母子平安。

“阿弥陀佛!”梁老夫人双手合十,舒出一口气来,不管时局如何,这添丁才是最旺家的。范氏果然是个有福气的。

吕氏程氏心中说不出的羡慕,纷纷合十谢过菩萨保佑,扶着梁老夫人,跟着孟在三兄弟去家庙告庙祭祖。回事处十几位家仆喜气洋洋地捧着帖子,往翰林巷族长家和京中各家亲戚去报喜。又有两位管事亲自准备了帖子,往城西齐国公府来。

远远的,两位管事就看见火光冲天,走近了大吃一惊,巷子里的潜火兵推着云梯正高声呼喝着,开封府的衙役们三五人扛着大水囊跑得飞快。

“齐国公府走水了——!”前头穿来许多人的呼喊。

作者有话要说:  注:

1、撒天箕斗灿。出自曹公《石头记》第七十六回。

2、地湿莎青雨后天。出自《随园诗话》。袁枚说苏轼的诗词有才但无情,深以为然。他说古风需要学李、杜、韩、苏四大家,是因为他们太有才了,不屑于细致入微,用音乐演奏会出现音节不和谐的情况。哈哈哈。

3、生育习俗,出自《东京梦华录》、《梦粱录》、《马可波罗行纪》。

——废话一箩筐——

老作者除了平时练字用的诗集,一直很喜欢翻翻各种笔记和诗话词话,背诵词藻避免老年痴呆症,有兴趣的找一找出处和类似句消磨时间。

话说我老年痴呆大概和太宅有关系,出门一定要走回去看看门锁了没有,上个月两次烧水煮面,被招呼出去吃饭,立刻拍屁股走人,忘记关火,在外头悠哉悠哉吃完还逛个街,一回家,天哪,幸好锅子够好,不然大概是燃气爆炸一堆废墟等着我,后怕得要死。扔掉了两个不锈钢好锅,心疼。现在家门口到处贴满了小朋友写的大字“关火!”大门里,走道上,钥匙盘旁边也贴着。至于忘记带钥匙,那是常态。所以现在领悟老伴的重要用处,降低一个人生活的危险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