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老和尚远来(下)

杨应麒将捐钱给慧观建寺的商人、士人都骂了一顿,等他停下,慧观才微笑道:“助公家赞佛门,都是积德行善。”

杨应麒冷笑道:“钱是落在你老和尚手里,你自然这样说。”

慧观也不生气,说道:“贫僧来津门也有两月了,暗中看七将军建制理政,虽古之管仲、商鞅亦不能及……”

杨应麒没等他说完便摆手道:“少来!这两人我是不敢比的!”

慧观微微一笑,继续说道:“今日一席话,更见七将军是通情达理之贤人,却不知为何对我佛家有如此深之偏见。”

杨应麒笑道:“老和尚,我看你也不是迂腐之徒,既然如此,我便跟你敞开了说。自来为政者只要不太昏庸,无不对佛家又爱又恨,你可知道为什么?”

慧观道:“我佛家导人向善,劝人积德,朝廷自然要爱我。至于说为何憎恨,贫僧却不解了。”

杨应麒骂道:“老和尚自己卖瓜自己夸!好,我便把历代朝廷恨你们的事情一一说来。第一件,就是想做和尚的人太多。做和尚虽然不能娶妻生子,喝酒吃肉,却有诸般好处:既不用纳税,又不用服役,且有四方施主供奉,乃是天下间第一清闲潇洒的归宿。所以崇佛风气一开,剃度落发的人便如蜂趋蜜!对朝廷而言,和尚多了,种田行商、交粮纳税的人便少了!对世俗而言,人人都去做和尚,传宗接代的事情怎么办?所以一到了僧多为患时节,如何叫朝廷不恨你们,如何叫儒生士子喜欢你们?”顿了顿又道:“其实剃度的人过多,对佛门本身也未必是一件好事!那么多和尚,真心向佛的有几个?大多还不都是身上披着袈裟,心里想着酒肉,胯下挺着淫棍?难道多了一大堆滥竽充数的光头,佛祖便会高兴不成?只怕不见得吧。此是第一弊。”

慧观点头道:“七将军说的是。”

杨应麒继续道:“朝廷恨佛门的第二件事情,便是和尚们占着太多俗产。和尚本该四大皆空,戒贪戒痴。但和尚也是人,也要吃饭穿衣,所以我佛在世时也要去乞食,否则何以维持这副臭皮囊?只是你们佛门中的那些假和尚,却常常干出贪占田产财货的俗事!口里阿弥陀佛,兜里富可敌国!天下财货本有定数,这边多了,那边就少了。且有钱的和尚必好敛财,好敛财的人生性必吝!性吝之人拿到钱财便到死不肯吐出来用!世间财货如人身上血脉,流动则康健,滞塞则病死。财货死在你们和尚庙里不肯流出来,则民生必因之而病,你们小贪则民生小病,你们大贪则民生大病,民生大病则天下危乱,社稷震荡。此弊若和第一弊交相发生,为祸更大!如你方才所言,家国危亡,佛门焉能独存?大家一起倒霉,你们和尚也别想躲得过去!到了那个时候,只要是个明智点的皇帝宰相都要灭佛的!结果是假和尚连累了真和尚,坏和尚连累的好和尚!此是第二弊。”

慧观口宣佛号道:“好一句假和尚连累了真和尚,坏和尚连累的好和尚!”

杨应麒道:“第三,便要说到更具体的事情了。你们佛家喜欢兴建寺院,这也就罢了,偏生又喜欢造偶像。金佛像也罢,铜佛像也罢,这金铜都是我神州大地颇为缺乏的物产,偏偏又是国家必备之物。小佛成百上千斤,大佛万斤十万斤,一座大寺十尊佛,便要耗费十万数十万斤铜。老和尚,你可知十万斤铜能造多少钱?我辽东又能有多少金、铜来供你佛门挥霍?所以只要是我主政,便万万容不得这等事情!其实参佛当以了悟为主,渡世当以济民为德,修那么多大佛像有何作用?若这些佛像既误了民生国事,又害了百姓黎民,则佛像修得越多越大,你们和尚造的孽便越深越重!当日梁武帝饭僧百万,建寺逾千,达摩却说他未曾立什么功德,便是这个道理!此是第三弊。此外种种,尚有不少,我也不多说了。但就算佛门只有这三弊,我也绝不允你建寺传经。”

慧观闻言道:“七将军所言三弊,是真和尚亦深恶之。却不知七将军有善法疗之否?”

杨应麒笑道:“除弊之法,其实说来也简单。就是假和尚们苦不能行而已。”

慧观微也笑道:“若真和尚呢?”

杨应麒道:“真和尚自然行得。”

慧观道:“愿闻其详。”

杨应麒道:“除第一弊,便是选真去伪。但凡剃度,不得私下行之,须仿科举,察其品行端正否,考其佛经通熟否,问其佛理明晰否。若三者皆备,则为有心向佛者,许其为居士。命之行于僻野之乡,行善积德,或三年,或五年,或十年,期满再考,若中,则可为和尚。如此,则能存真和尚,去假和尚。世间有一万个真和尚,胜过一万万个无心向佛的秃头。老和尚你说是么?”

慧观微微一笑道:“七将军所言甚是。大宋对佛子也有考核之法,只是不甚严格尔。”

杨应麒心道:“我当面骂秃头,他居然半点不怒,这慧观好涵养。看来这事可借他来办。”便继续说道:“除第二弊,要点就在端正佛门子弟用钱的态度!”

慧观问道:“如何端正?”

杨应麒道:“佛家募钱财何用?一是自养,一是济世。自养需设制度,方丈月钱几何,长老月钱几何,知客月钱几何,沙弥月钱几何。若所取过其所需,这和尚便是贪!便是六根不尽!至于募钱而来的钱财,若自养有余则当用于行善济世,而不是去满足和尚们的私欲。济世亦需立制度,依我看,佛门济世以如下五事为先:一是义葬,平时收敛鳏寡孤独老病无能自葬者,瘟疫灾荒则收无主野尸,火化入塔,颂经超生;一是义医,募名医,或自习医术而为医僧,给贫者施医赠药;三是义食,常开粥厂以待贫者;四是义学,收三教经书供寒士研读,设学僧教贫家小儿识字;五是义仓,丰熟之时则收购稻麦,以待灾年助农赈贫。”

这五件事情杨应麒说一件,慧观念一句善哉。五事说完,慧观道:“只是一个小庙,未必能有这许多钱财。”

杨应麒微笑道:“这些善事,其实都是为政府之助。如义仓一项,并不是要佛寺独立解决灾厄,政府自然另有备荒之仓,佛门义仓只是补充而已。而若佛门弟子能本着良心办这等好事,当寺院财竭之时,公家岂会袖手?”

第44章 东京平定(上)第256章 亲者痛仇者快(上)第314章 割地之议(上)第329章 群龙动(下)第107章 何去何从怅惘(上)第85章 剃个光头也没用(下)第12章 鹰兔(上)第248章 佳期喜藏凶(上)第51章 南迁吧南迁(下)第28章 称帝号(下)第299章 谷物与泥沙(上)第347章 岳幕(下)第217章 窥九鼎(下)第213章 嫁寡姐(下)第325章 破西夏(下)第338章 洗衣槌(上)第41章 曷苏馆事(上)第307章 理想与现实(上)第181章 责第299章 谷物与泥沙(上)第85章 剃个光头也没用(上)第95章 难扶广厦将倾(下)第38章 南朝北意(下)第37章 一村之治(下)第56章 林公子入港(下)第338章 洗衣槌(上)第310章 火急密奏(下)第276章 不徇人情遵法纪第313章 夏使之会(上)第184章 战第40章 兵下辽东(下)第80章 禅门佛鉴的威力(下)第168章 偶遇第182章 诺第309章 秉公与顾全(下)第233章 宗泽之逝(上)第159章 针锋第313章 夏使之会(下)第9章 塞外(上)第86章 大抢亲哟大抢亲(上)第94章 将军跨海南巡(下)第11章 夜遁(上)第39章 渤海之叛(上)第151章 夕下论第25章 收俘虏(上)第87章 问将军房事能否(上)第209章 河套局(下)第351章 囚君(上)第342章 议战(上)第303章 财神的口袋(上)第184章 战第80章 禅门佛鉴的威力(上)第80章 禅门佛鉴的威力(上)第252章 大变乱之前征(下)第274章 劫后面目重认识(上)第1章 瘟疫(上)第60章 报怨军的去向(下)第208章 陈家货(上)第203章 巨变第244章 闺中儿女事(下)第323章 修罗之战(下)第61章 大宋通问密使(上)第88章 小麒麟南归前夕(上)第228章 牙疼之恼(上)第287章 竟破塘沽之堵(下)第42章 贰臣归附(下)第52章 韬晦之方略(上)第53章 枭雄之异志(下)第54章 老和尚远来(下)第297章 太子的良心(上)第83章 金主的赐婚突袭(下)第350章 迎败(上)第334章 汉皇都(上)第212章 饲野狼(下)第14章 乌古(上)第12章 鹰兔(上)第293章 远族来归何意(下)第2章 部勒(下)第223章 义军西渡(下)第302章 汉廷大难题(下)第76章 海外桃源来异客(下)第308章 华表的污点(下)第47章 后院的狼客(上)第44章 东京平定(下)第312章 连环冲击(上)第7章 去向(上)第225章 暗香浮动(下)第77章 大流求归宿彷徨(下)第232章 秦桧南行(上)第217章 窥九鼎(上)第312章 连环冲击(上)第4章 过冬(上)第51章 南迁吧南迁(下)第95章 难扶广厦将倾(上)第97章 拦路石眼中钉(下)第331章 七军没(下)第37章 一村之治(上)第71章 麒麟楼大东家(上)第280章 兰蕙之心常忧疑(下)第158章 故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