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北征大军(下)

折彦冲的大帐彻夜通明,十二名将领环列在一副巨大的地图周围,人人神色凝重。前锋进军钝挫的消息让中军将帅开始产生了一点悲观的想法,不过这种悲观最多只能算是忧虑,大部分都还相信汉军最终能够取得胜利。

十二名将领第一位是上将蒲鲁虎,最末尾一个是中军第一营郎将任得敬。不过这时在开口说话的,却正是任得敬。

“自古争战,地利一途极重。军力相敌,主必胜客。如今我军身处漠北,诸胡是主,我军为客,周遭环境越是恶劣,于地主越是有利,而对客军越不利。”

任得敬只是一个郎将,不过出征这几个月来办事得力,折彦冲对他十分看重,他以汉人而处西北,对如何让汉地军队适应陌生战场颇有心得:“九州万邦,民情物产各有差异,但天时如春暖秋凉,地利如平原缓坡,则是诸族共宜。在诸族共宜的天时地利下,主客差别就会比较小,但若是外族不宜之地,则主军十人可抵客军百人,主军百人可抵客军万人。比如以汉家平原儿郎上高原与吐蕃争胜,则未交锋汉家儿郎已经气喘难当,而吐蕃勇士全无异状。胡人南下至江淮湖泊纵横之处,虽有万马无所用,不仅因为东南河道纵横,更因天气湿热,驴马至夏必脱毛生疫,故胡人南下,势不能长。我军北上,最怕的也是不服漠北水土。”

蒲鲁虎哼了一声道:“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现在要商量的是如何克服!”

任得敬道:“天道岂是人力能胜?克服是克服不了的,只有安险二计,或能有所突破。”

蒲鲁虎便问何计,任得敬道:“听说敌烈诸部闻我军势大,都有意与我们和解,可敦城东南道路的围困已经有所松动。此时我们若用险计,精选漠南胡种,编为一军,按我估计,可得万人,由一上将率领突至可敦城,接回萧元帅。不过敌烈诸部愿意投诚的消息尚未确凿,万人轻进,能否成功也难以预测。”

折彦冲摇了摇头,蒲鲁虎便问安计是何,任得敬忙道:“先驻漠南,多选辽西、燕地少年,加以训练,使之适应大漠草原的生活,数年之后便成一支本地化的精兵。十几年后,他们的下一代就能完全习惯大漠的生活、战斗。”

蒲鲁虎斥道:“胡闹!现在说的是援救可敦城的事情,你扯几年、十几年的事情干什么!”

任得敬在蒲鲁虎斥责下满脸通红,他发言时本是身子前倾,这时身子一缩,不敢再说话。

诸将又商量了一阵,一时并无善法,折彦冲只好要求诸将严守军营,不使胡人有机可乘,以熬过这个寒冬,又派遣轻骑飞往可敦城,让萧铁奴有所准备。

诸将退后,折彦冲支颐想了一想,又派人传任得敬入帐,赐一碗热腾腾的奶茶,待他喝了,才道:“你方才的话,也不是完全没道理,练兵漠南之策与应麒的武装移民之议如出一辙,不过这是长远之计,并不能解眼前之难。”

任得敬忙道:“是。其实末将这想法,也是从杨相的大略以及陛下往年的用兵手法中悟出来的。只是想得粗浅,却让陛下和各位将军见笑了。”

折彦冲道:“方才你说的这些,大家也都知道。我看你方才言犹未尽,可是心里还有什么计谋没说的?”

任得敬走上两步,磕头道:“知人无过于陛下。不过末将所想的,也只是一些道理,还算不上计谋。其中一些,也还没想得透彻,所以不敢说。”

折彦冲问:“有什么道理,尽管说来听听,我不怕不透彻,就怕全是平庸无用之论。”

任得敬道:“用兵之道,在于因人制宜,因地制宜。说句得罪人的话,我们这十万大军,若遇到天时地利不顺,只怕能打仗的不多!就目前来说,要想打胜仗,还得靠有用之军。我们背后这几十万人,拿来吓人,比拿来打仗有用。”

折彦冲的眉毛轩了轩道:“这话有些意思了。”

任得敬继续道:“陛下这十万大军,尤其是中军六万人,足以纵横漠南以至于江淮,但放在漠北厮杀,却有些浪费了。末将的意思是:如此威武不败之师,与其用之以战,不如用之以驱。”

折彦冲问:“驱?”

“不错,驱。”任得敬道:“陛下,龙也;亲军将士,虎也。龙使虎,虎驱狼。”

折彦冲问:“狼在哪里?”

任得敬道:“漠北到处都是狼,只看陛下如何用而已。”

折彦冲沉吟道:“漠北诸部,愿意归附的大多已经归附了,现在跟我们作对的,大多是不愿意归附的。我有意和他们和解,可他们却对我们深有成见。”

“陛下圣明。”任得敬道:“不过末将最近却从一些牧民口中听到了一个传说。”

折彦冲问:“什么传说?”

任得敬道:“是一首长长的牧歌所传唱的传说,大意是说有一个从西边来的圣僧预言,将有一个从南方来的英雄,奉上天的旨意要来结束草原的混乱,用铁与火焚灭拦路者,用装满粮食与珠宝的口袋帮草原上每一个部族度过寒冬。陛下,这首牧歌,分明与陛下征北之意、杨相赈北之略相近啊!想必是上天降下一个圣人来,要助陛下成就大业!”

折彦冲听得出神良久,问:“这怪力乱神之事,我从来不信!我看这个什么圣僧未必有神迹,却有野心。”

任得敬忙道:“那番僧有神迹也罢,无神迹也罢,但他既然能预先在草原上散播这等言语,又能取信于草原诸族,想必这番僧不但极有眼光,看好我们大汉的前程,又深悉草原诸族之性,所以才能顺其心而逞其志。”

折彦冲嘿了一声问:“知道这个僧人的来历么?”

“末将打听过。”任得敬道:“他貌似是从西南来,最近一年一直随阻卜部活动。听说阻卜部诸族族长都非常信奉他,愿举全族财物供养他,但他却不取一金一银,一珠一线,每日只取温饱之量便足。又竭尽全力,为人驱鬼治病,所以深得牧民之心,被诸部奉为神僧活佛。”

折彦冲又问:“打听到这个神僧的名号了么?”

任得敬道:“据牧民传诵,似乎叫琐南扎普,据说他还有个弟子,叫列思八达——这个名字可有些奇怪了。”

折彦冲问:“有什么奇怪?”

任得敬道:“末将当年还在夏边时,曾认得一个叫列思八达的年轻喇嘛,当年交接的时候,他大概是三十上下。此人曾随商人周游各地,甚至到过辽南,见闻广博,到我驻地时也曾来拜见我,我见他言语不凡,所以记在心里。当时末将尚未归汉,所以还向他打听了一些辽南的消息。只是不知那个列思八达和这个列思八达有无关系。”

折彦冲微微一笑道:“有关系也好,无关系也好。这位神僧既能未卜先知,想必是有道行的,我想见他一见。”

任得敬忙道:“那末将这便去寻访安排。”

折彦冲看了他两眼,命他近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诸将之中,能打仗的不少,能看到战场之外有利于战局者的却是屈指可数。眼下留在我身边的更只有你一人了。现在你虽然只是个郎将,但你年纪还轻,好好做事,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任得敬跪下大声道:“末将何等人,得陛下如此期许,今后纵然肝脑涂地,也要报效陛下知遇之恩!”

第257章 败中见真将军(上)第45章 东海新霸主(上)第174章 逆第39章 渤海之叛(上)第16章 入女真(下)第40章 兵下辽东(上)第119章 棋局大逆转第179章 乱第267章 万里迂回由漠北(下)第59章 公主回家了(上)第305章 西夏的将相(下)第98章 情义利益分明(下)第220章 汴梁一空(下)第337章 珍珠衫(下)第317章 小延福园(下)第270章 天降雄兵破僵持(上)第167章 裂变第29章 再破辽师(下)第4章 过冬(上)第2章 部勒(上)第160章 利害第302章 汉廷大难题(下)第195章 李纲第256章 亲者痛仇者快(下)第111章 塘沽展方略第206章 学生潮(下)第228章 牙疼之恼(下)第218章 悼忠臣(上)第237章 远遁循故途(上)第84章 天下第一金龟婿(下)第236章 连环计中计(下)第242章 南北孰为先(下)第160章 利害第39章 渤海之叛(下)第260章 却为谁家守土(上)第114章 虎迫龙角疆第23章 整军备(上)第11章 夜遁(上)第178章 会第71章 麒麟楼大东家(上)第252章 大变乱之前征(上)第19章 议婚姻(上)第316章 塘沽民心(上)第91章 东南东北乱局纷(上)第266章 盼君未忘当年誓(下)第75章 海上盟约新议(下)第287章 竟破塘沽之堵(下)第255章 威胁下的团结(上)第44章 东京平定(下)第248章 佳期喜藏凶(上)第106章 却是自家掘坟(上)第238章 棋局大变幻(下)第34章 海贼水兵(下)第285章 墙倒众人齐推(上)第69章 杨大人的书童(下)第267章 万里迂回由漠北(下)第229章 公主车驾(上)第56章 林公子入港(下)第40章 兵下辽东(下)第178章 会第351章 囚君(下)第253章 盟友的恐惧感(下)第78章 汉部墙角窥伺者(下)第七十二章 下第73章 仙童林翼现身(下)第297章 太子的良心(上)第270章 天降雄兵破僵持(上)第321章 当世活佛(下)第284章 老成偶尔张狂(上)第21章 配佳偶(上)第290章 小辈新人新事(下)第139章 成败之间第339章 民之贵(下)第90章 故人西来大梁城(下)第96章 亦图力挽狂澜(下)第44章 东京平定(下)第125章 邓肃押粮第322章 刀马佛经(上)第63章 登州的新榷场(上)第250章 大胜利的背后(上)第119章 棋局大逆转第207章 萧字旗(下)第129章 仁义之师>第76章 海外桃源来异客(上)第10章 绝地(上)第211章 激苍鹰(下)第3章 论武(下)第248章 佳期喜藏凶(上)第301章 胡商大算盘(下)第215章 演兵法(上)第142章 入太行第104章 小利中喻大节(下)第42章 贰臣归附(下)第335章 议封王(上)第344章 北游(上)第143章 塘沽问第302章 汉廷大难题(下)第299章 谷物与泥沙(下)第106章 却是自家掘坟(下)第190章 名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