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能投鞭飞渡

东朝永贞十三年,三月二十一。

江州,彭蠡泽。

正逢拂晓,昼夜交替的深晦沉寂中,日色未出,疏雨绵绵,万顷烟波横枕幕阜山脉,水天浩渺恍如鸿蒙初辟。浔阳城外的渡头,浪卷轻雾,一叶轻舟破出迷津舸舰,帆影飘似流云,乘风投入苍茫波色。

舟入深流,水潮渐缓,不复先前逐浪的颠簸,白帆济渡,这时倒颇有几分闲逸的惬意。

“虽也是山清水秀,雨色蒙蒙,却到底不如我们东山的明罗湖。”谢粲掀起竹帘,眺望着孤山远景,忍不住叹了口气。想了想,又转过头看着书案后静静浏览书卷的男子,笑道:“姐夫,等战打完了,你和阿姐会在东山成亲么?”

成亲?握着书卷的手指僵了僵。

天色尚暗,舱里明烛轻燃,柔和的烛色照入男子寒澈的双眸,未起一丝温暖之意。沉默片刻,萧少卿卷起书简,眼角微挑,目光落在懒懒散散靠着舱壁的紫袍少年身上,淡淡道:“说过多少次,我不是你的姐夫。不可再胡言乱语。”

“迟早便是!”谢粲眨眨眼,笑得飞扬快意。

正在甲板上掌帆的恪成飞速瞥了谢粲一眼,十七八岁的少年纵是湘东王府的侍卫右领,却也心情纯真得很,因此插话道:“小侯爷,您话说错了。我家郡王若娶郡主,那便是天下的头等大事,怎么会在东山成亲?不是在邺都的宫中,便在我们江州浔阳的王府,所谓出嫁从夫……”

“恪成!”萧少卿揉着额,低声斥道。

“是。”恪成抿了嘴,与谢粲交换了眼色,两人偷偷忍笑,俱不再多言。

舱中一霎倒是陷入了奇异的安静,耳边只闻水波汩动、哗哗有声。任那两小子舱里舱外不住挤眉弄眼,萧少卿却仿佛从未受到影响的沉静,提笔蘸墨,在雪白的藤纸上仔细勾画着什么。

谢粲望了一会湖色,想起记忆中的东山景色,愈发觉出索然的意味,转过身凑到书案边,看着萧少卿笔下的成图,“咦”了一声:“这可是襄陵城周遭的地形图?”

萧少卿闻言略感诧异:“你竟认得是襄陵?”

“图上的山脉不是标明是灵壁么?”谢粲努努唇,浑然不觉其中利害,言道,“之前曾听沐三叔讲过,说襄陵是南塞重镇,西连南蜀,南通交越,城外三百里更有险山灵壁,灵壁山下便是我东朝与南蜀划界相隔的岷江。岷江天险,两岸皆是峭岩陡坡,唯孟津有处浅滩,为我朝天险防线的漏洞,据三叔说,那里也是镇守边关军队屯营的地方。”

萧少卿眯起了眼:“三叔对岷江形势倒是了解深透。”

“那是自然。”谢粲毫无心机地笑道,“去年东朝与南蜀大战,姐夫你……呃,少卿大哥你在岷江大胜之前,三叔和五叔曾为阿公的旧病去南蜀境内找寻过草药。”

萧少卿声色不动,放下笔,指尖轻击书案,慢慢道:“当时战火纷飞,两岸军队戒备森严。我驻守在孟津,来往行舟皆有士兵核查,为何不曾听说三叔经过岷江西去南蜀?”

“三叔倒是对我提过,说少卿大哥当时在殷桓手下为先锋,处事本已不易,私行南蜀的事若被殷桓得知,定会给你另添烦恼,所以并未经过孟津。”

萧少卿道:“除了孟津,我却不知道灵壁山下原来另有泊舟的浅滩。”

谢粲扬眉笑道:“少卿大哥不知道,我家沐五叔有双火眼金睛,最善察山形水脉的弱势。”他提了笔,在灵壁山脉的北侧连出一道细细的墨线,解释道:“五叔说,这里有座紫桑峡谷,峰峦阴森,山道狭窄,经此却有小径可通往岷江水流最浅处。他和三叔不过做了一个简陋的木筏,便可顺水飘去南蜀。且对岸山崖悬壁下也有处洞穴,可用作泊舟。到了岸上再行西进,绕过三座山峦,便望见了当时屯兵在此的南蜀军营。”

“如此。”萧少卿勾起唇,目色缓缓明朗。

两人论完襄陵地势,谢粲斜了斜眸,望着萧少卿,意味深长地叹息:“大哥作的地图不比我阿姐,她的笔下才叫纤毫毕露、分寸不差。丹青妙笔,不过如是。”

丹青妙笔?萧少卿想起驿站里夭绍所作的那副画像,眉目稍柔,心道:也不是没有见识过。侧过身,不再理耳边谢粲的聒噪,重新执起笔,自案上交叠的书卷里摸出一卷薄丝绢,落字飞速,写罢卷起,塞入一根青细竹管。

见他神色慎重,谢粲心思灵敏,转了转眼珠,再看了眼手肘边地图,迟疑道:“难道南蜀那边有了变动?”

“尚未。不过――”

“南隅虽安,忘战必危。不可不防患于未然。”

“孺子可教。”萧少卿笑了笑,抬起头,“信鸽呢?”

谢粲转身从舱中角落里取来鸟笼,捧了信鸽出来,系好竹管,拨开竹帘,将鸽子送入霏微细雨间。眼看那“扑簌”的白羽在雨雾间慢慢不见,谢粲回过头,本还存着几分疑虑想问萧少卿,却见他已阖目倚着舱壁,眉宇间微露疲惫。

谢粲深知他这段日子操劳战事的倦累,不敢打扰,无所事事中取过萧少卿方才看的书卷,漫不经心地翻阅。

轻舟忽然颠晃了一下,谢粲探身出舱,问恪成:“怎么了?”

“快到大孤山了。”恪成正忙着落帆,头也未回道,“山风太大,我要先落帆,而后再撑杆荡过去。”

谢粲闻言扬眸,只见渐明的天色正一缕缕拨开烟青雨雾,流水荡荡,轻舟滑逝,慢慢靠近那座屹立茫茫湖泽中的岛屿――大孤山。

“这山上究竟是住着什么神圣?需要少卿大哥撇下前线战事亲自过来拜访?”从江夏连夜赶路至彭蠡泽,千里奔波,谢粲却至此刻也不曾明白此行的目的。

恪成抽空偷觑一眼舱中,见萧少卿正闭眸休憩,压低声音对谢粲道:“江州刺史别驾苏琰大人如今正在山上的昭明寺,我家郡王想必是来找他的吧。”

“苏琰?好像听说过这个名字。”谢粲正在苦苦思索时,倏闻一脉悠扬的音色自高处直坠而下。琴声铮铮缠绵,随着细雨飘飞湖面,婉转而清丽,绕如流水汤汤不绝。谢粲许久不曾听到这样的琴声,一时怔忡,眼前恍惚浮现往日清风明月下那人静静抚琴的温柔笑颜,心中积压许久的思念喷薄而出,不免抚着舱壁,黯然伤了好一会神。

湖上长风破空,吹斜无数凉雨。冰冷的湿润扑入眼眸,谢粲清醒过来,茫然四顾:“是谁在弹曲子?”

“天外之音。”恪成微笑,“可不正是苏琰大人。”

舱中,萧少卿亦在琴声中慢慢睁开眼,隔着微卷的竹帘望着舱外山水,清透的双眸微微蒙上了一层薄雾。

及至大孤山下,恪成泊舟至岸边,甫系好绳索,便见两名僧人袈袍飘飞,快步朝这边走来。

恪成站起身,向舱中禀过,笑道:“两位小师父别来无恙。”

“原来是郡王来了。”僧人合十而礼。

此山远避尘世,并无寻常人家的屋舍,仅寺庙一座,名“昭明”,十几间殿宇成塔状聚拢,高筑山顶,气势庄严。因与浔阳城相距甚远,前来昭明寺礼佛的百姓并不多,只是萧璋与寺中住持大师交好,萧少卿往年也曾多次来与住持论道,这两名僧人在山脚守门多年,因此对萧氏主仆并不陌生,寒暄过后,当下领着诸人东行,绕过碑林,到达前往寺中的石道。

引路之前,僧人未免萧少卿空行一趟,温言告知道:“北朝白马寺竺深大师圆寂后,住持师祖赶赴洛都与海内名僧整理竺深大师毕生的经论,日前还未曾回寺,郡王此行怕是――”

“我这次却不是来请教住持师傅的。”山林峻茂,青岩孤峭,萧少卿举着碧绸竹伞,一袭银袍翩然当风,徐然道,“苏别驾可在寺中?”

“在。别驾大人于敝寺为亡母居丧持服,借住在西厢长秋舍。”

江州刺史别驾苏琰年不过十九,自幼才气横溢,十二岁时因一卷《青都赋》名誉江左,谓为当世神童,也是因此被萧璋辟为湘东王府佐著作郎,累迁刺史别驾。其父本是萧璋帐下一员大将,早年因一场变故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于昭明寺修身,十年前已然去世。母亲班于氏只身养大苏琰,半年前因患重病离世,临终前托付魂归栖所亦是大孤山昭明寺下,因此苏琰修墓山中,借住昭明寺丁忧守孝。

长秋舍独处大孤山西岭,清幽僻静,人迹鲜至。苏琰这日亦如往常一般,坐在舍中弹琴书画、撰写文稿,自得世外之所的怡人安然。只是贴身随从突然却冒冒失失地闯进来,言道小王爷到访。苏琰微皱了下眉,倒无惊讶,落笔沉吟一刻,方才理了理衣襟,慢慢走出外堂。

堂上端坐北首的男子意态潇澈,沉静的容色历经烽烟战火却丝毫不减其清美俊逸,含笑看着他:“别驾大人,久违了。”

“郡王跋山涉水来昭明寺,确实叫苏某受宠若惊。”话虽如此,苏琰的举止神色却极是从容不迫,揖手而礼,在萧少卿下首落座,淡淡笑道:“我如今虽居方外,却也知道江州战事紧急,郡王如今在万忙之间亲临寺中,定然不是为了游山玩水。”

“无事自不会来惊扰别驾大人丁忧静修,”萧少卿道,“我此行是为了请动大人下山,以救襄陵以南的子民于水火。”

苏琰沉默了一霎,望着萧少卿,秀美的眉目间宛若有水光流转,慢慢笑道:“郡王依然是这样地明人快语,绝不肯兜转三分。”思了顷刻,又道,“襄陵以南?那里与荆州并无接壤之地,殷桓的荆州军何以肆虐危害到襄陵以南的百姓?”

“殷桓不能,南蜀却能。”萧少卿道,“一个月前朝廷派往南蜀的使臣途径江州时,我亲自为他送行,时过长久却不闻回音、不见人归,中间必然是出了问题。南蜀若随殷桓一起兵动,江州不到十万的兵力根本无法两处兼顾,因此――”

苏琰道:“因此需要联盟交越,以牵制南蜀的兵力。这将是目前最稳妥的方法。”

萧少卿望了他一眼,透澈的目光不掩欣赏之意,叹道:“别驾大人的见解一如既往地深刻明白。”

苏琰微笑不语,萧少卿又道:“苏大人的母亲曾是交越国的相国之女,与交越王室关系亲厚,三年前东朝与交越的盟书也幸有你出使方才顺利达成。此番去交越请兵,除却苏大人,我着实想不出更适合的人选。”言罢,将随身携带的御旨搁在案上,“此乃陛下的托付,苏大人不妨一阅。”

苏琰并不去看,双眸低垂,半晌,方轻声叹息:“得以郡王和朝廷的赏识本是苏某之幸,只是苏某正在丁忧之中,恕难下山任仕。”

他回拒得委婉而又坚定,端然是不可夺志的纯孝。萧少卿剑眉微扬,深幽的目色不过峥嵘一瞬,复又平静如初,缓缓落下茶盏,笑道:“孝心诚然,却不知苏大人可曾想过,南蜀当年入侵交越幸赖东朝相助才存得一隅之地,也因此成全了你父母的婚事。如今东朝防线若被南蜀兵瓦解,襄陵等地失守之后,南蜀行兵所指,怕又是交越了。唇亡齿寒,故国存亡旦夕,你母亲泉下有知,是否又能安然瞑目?”

苏琰却并不此话所动,轻勾的唇边笑意奚嘲,低声道:“总是这般义正严词的大道理,小王爷对着苏某,从来都只能是这样正正经经地谈话么?”

萧少卿怔了怔,看了他片刻,皱眉:“阿荻,你还在生我的气?”

“生气?”苏琰淡眉微蹙,如水明眸涟漪轻动,终究摇了摇头,叹息道,“苏某的小心眼世人皆知,与郡王无关。”

萧少卿似是思索了一霎,方道:“阿荻,去年在孟津我不是故意赶你走的。只是殷桓的斥候得知交越兵动异常,以为要与南蜀合谋渡江,殷桓素来多疑,未免你被当作细作无辜受牵累,我这才让恪成领着你离开军营的。”

“你不必解释,我明白。”话虽如此,苏琰的语气却比方才缓和很多,又道,“只是郡王也说了,南蜀大举攻我东朝时,交越蠢蠢欲动,足以证其心不定,此盟友不可信赖。东朝与交越的情份甚浅,也不过就如我父母的婚约一般,是桩孽缘。而且亡母班于一族在交越的地位也已不比往昔,此事不提也罢。”站起身,长身一礼,“苏琰目前为守亡母之灵,确无心政事,请郡王谅解。”

萧少卿伸手扶住他的手臂:“阿荻,你知道我素来不强求别人,只不过……”

“郡王洒脱坦荡,苏某深知。”苏琰脸色冷淡,打断他的话,将手臂抽回,默默退后一步,“江夏战事要紧,苏某这就恭送郡王下山。”

“……好。”良久,萧少卿方启唇艰涩应道。

两人联袂出了堂外,沿着廊庑刚走了几步,忽闻外面怒喝声与打斗声大起,夹杂着恪成劝解的呼声:“苏姑娘!小侯爷!都别打了!不过一朵花么,值得这样大动肝火地么?”

“你说什么?!什么一朵花?”女孩本是灵透的声音爆出喉间,因气急败坏而显得格外地尖锐刺耳,“那是我为阿娘种的长生花!却被这不长眼睛的臭小子踩烂了!”

“你敢骂本侯?”天大地大,举世无人敢这样对自己说话,谢粲怒不可遏,“你要真的疼惜那花,就好好养着,偏要让它长在道上,挡着别人的路,谁踩不得?”

“这里常无人来,谁知冒出你这个野人!什么本侯?我看你就是只笨猴!”女孩胆大无忌,伶牙俐齿,此刻更是得理不饶人,鞭声破空,“哗嗤”一声,却是锦缎撕裂的声响。

“疯丫头!”谢粲倒吸着冷气,似是忍无可忍。

绵长清越的铮咛声骤然在山间荡漾开来,萧少卿暗道“不好”,飘身飞出廊外,闪入长秋舍前的望江亭。登高而望,只见山坡下白衣如烟,彩鞭旋飞,密不透风地纠缠着那道明紫身影。少年一边还手,一边后退,右手执着背上的剑柄,雪白温润的剑光正自少年背后勃然怒涨,正待出鞘。

“疯丫头,再不停手,我当真出手无情了!”谢粲被逼入死角,左臂上又被长鞭抽了一下,恼火之中,玉狼剑横空乍现,温润光锋荡出数千锐芒,七丈之内,草木无不瑟瑟凋零。

女孩但觉眼前失色,茫茫然朦胧一片,夺命的冰凉侵入肌肤,浑身被笼罩在追魂嗜魄的森然阴冷中,此生灰飞烟灭,似不过瞬间之事。正浑浑噩噩时,她腰间却猛然一紧,一股柔冷的力道揽着自己飞身退后十丈,脚步落定,转过身,只望见萧少卿清俊的面容。她懵愣片刻,手中紧握的长鞭无力落地,“哇”地一声,放声大哭起来。

“郡王,这臭小子、臭小子……欺负我……”女孩不过十四五岁,尚是稚气的五官却已透出秀美绝伦的轮廓,纵然当前哭得不成样子,却也楚楚娇怯地让人生怜。

萧少卿看了一眼谢粲,谢粲握着玉狼剑,似也被刚才长剑出鞘的凛冽煞气惊得有些发怔,十分无奈地道:“少卿大哥,我还是不能掌控得好这把剑。”

萧少卿皱了皱眉,放开女孩,转过头看着身后的人:“阿荻,请你原谅,七郎也不是有心的。”

“七郎?”苏琰咀嚼着这个名字,恍悟过来,似笑非笑地瞥着萧少卿。

萧少卿别过脸,苏琰淡淡收回视线,绕开他走上前,拉过女孩的手,抚了抚她的肩,柔声道:“阿妩,刚刚一切我都看到了。却是你不对,人家踩了你的花道歉不就可以了,何必要这样咄咄逼人?”

“阿、阿……”苏妩委屈不已,瞪着苏琰,口吃了好一会,才道,“哥哥不知道,那是我给阿娘种的长生花。”

“人都死了,何来长生?”苏琰轻轻笑了笑,伸手擦干她的眼泪,拉过她的手,转过身看着谢粲,“这位便是东阳侯?”

“正是。”谢粲有些讪讪地将玉狼剑还鞘,上下打量苏琰,笑道,“我总算想起来了,江州刺史别驾苏琰,却是当年写《青都赋》的神童。阿姐极推崇你的诗文,我当年犯了错,曾被她罚抄《青都赋》一百遍,都会倒背如流啦。”

苏琰颔首微笑:“承蒙侯爷和郡主青睐,苏某不敢当。”

谢粲见他十分地谦和温柔,欣喜不已,方才的恼怒早就抛诸脑后,说道:“你的琴声极动听,要是阿姐在此,定然会引你为知己。”

苏琰这次却不说托辞,笑道:“苏某却也期待与郡主有缘一见。”

谢粲忙道:“会有机会的。” 念光一闪,不禁笑道,“苏大人这次下山可是与我们同去江夏军营?阿姐前段日子来信说,不久也会来江州,说不定到时可以一见。”

“是么?”苏琰微微沉吟起来,略有遗憾道,“只是苏某丁忧在身,却不能随郡王和侯爷回江夏。不过等郡主到江州时,苏某定然前往一会。”

谢粲忍不住看了看萧少卿,疑惑:“苏大人不下山?”

苏琰道:“是。”

“这样……”谢粲很是怅然。

苏妩在旁盯着他,冷冷一哼。

谢粲蹙眉,走去一旁拾起方才被他无意折损的花朵,拂去了泥水,仔细插在一旁的壁岩上。苏妩微微一呆,谢粲斜睨着她,摆明一副“我涵养比你深”的得意。苏妩初起的改观顿时散灭,跺了跺脚,恨恨嘟囔了一句“臭小子”,转身先回了长秋舍。

苏琰道:“我送诸位下山。”

“不必了。”久不出声的萧少卿开口道,“雨天路滑,下山道路冗长陡峭,多有不便,苏大人留步。”

“好。”苏琰垂首,红唇微动,“战场上刀枪无眼,郡王万事小心。”白袍飘转,悠然回到廊下,直到听到身后脚步声缓缓远去,他方慢慢回眸,望着烟雨中那袭消淡的银影,轻轻叹出口气。

“阿姐,这是什么?”苏妩又从堂中出来,手上拿着一卷明黄卷帛。

苏琰伸手接过,默不作声,唇边笑意却深刻起来。

这卷御旨竟遗忘在这里,有意还是无意?

不管如何,他都懂得自己。

收好卷帛,苏琰抚摸苏妩的鬓发,轻声道:“我要去一趟交越,一个月后回来。你一个人待在寺中,不可胡乱生事。”

“又是让我一个人待在寺里。”苏妩嘟起嘴,横了眼山下烟波,“就知道郡王此行没有好事。阿姐,他不是要娶那个郡主了么,你何必为了他这样委屈自己?终日男装,为了江州耗费了多少心思,他却一点也不懂。”

苏琰微微叹道:“他不懂么?”声音极微弱,仿佛只是自心底发出的自言自语,并不期待别人的回答。她低了低头,手持的卷帛上还留有他的温度,暖入掌心,一如既往地让人沉沦。

轻舟回程逆风而行,比之去程,自然慢了许多。待船泊上岸时,细雨飘止,日分白云,已是晌午时分。留守岸边的侍卫忙牵了三人的坐骑过来,萧少卿跃身上马,拨转缰辔欲行时,又想起什么,身形一顿,唤道:“恪成。”

“在。”

“你领着他们留下。稍后别驾大人若出彭蠡,便跟随她身后保护,路上切不可大张旗鼓,泄了她的行踪。”

恪成微怔:“苏大人不是说不下山么?”

萧少卿并不解释缘由,只道:“若至戌时还未见她出彭蠡,你们便回江夏。”言罢,落下马鞭,黑骊踏奔似袭卷天边的墨云,溅起一路泥水,驰往幕阜山下的官道。

“等等我!”谢粲叫道,紫袍掠上马背,急鞭紧追,待与萧少卿只一肩之差时,忍不住问,“少卿大哥,我方才见那苏大人秀丽非常,连身姿也婀娜清瘦得似个女儿家,这――”

“她本就是个女子。”萧少卿淡淡道。

“女子?”纵是先前已经心存怀疑,谢粲还是惊了惊,半晌,方挤出话来,“如此,阿姐会更欢喜她的。”

萧少卿微笑不言,目光直视前方,素来冷毅的双眸此刻竟有了一丝恍惚的温柔。

谢粲只以为他正思念着夭绍,不禁心中偷乐,额角的灵凰在这般的喜悦下翩动欲出,剑眉粲眸映在初晴的阳光下,别样地明媚飞扬。

“阿姐。”他笑着低唤,心中却轻轻叹了口气。

一别半年了――想起邺都胜鼎门前送别时夭绍的叮咛,句句清晰如初。只可惜,背上玉狼剑虽然越来越感受不到它的重量,自己却还是不能运用自如这剑的神力。

“世上的神兵利器自有灵性,冥冥之中非有缘人不可得。这剑既然认定了你,必会有挥洒自如的一日。”萧少卿仿佛明白他在想什么,回眸看着他,略有所思,“据阮靳说,此剑的前一位主人是阿彦,等他回来后,你也可以去请教请教他。”

“彦哥哥?”谢粲唬了一跳,煞白了脸,抖呵着身子差点从马背上摔下来,“你说什么?彦哥哥――回来?”

萧少卿见他莫名其妙一副神魂出窍的落魄模样,拧紧眉:“你又发什么疯?”

谢粲长吸一口气,坐稳了身子,慢吞吞道:“你是说,彦哥哥还魂么?”

还魂?!萧少卿哭笑不得,这才想起先前避忌郗彦的身份为别人知晓,诸人言词间都是小心翼翼的,只是他见夭绍写了许多信给谢粲,原以为七郎早已得知此间密情,却不知夭绍竟是如此谨慎,连七郎也一道瞒着。于是叹了口气,轻道:“郗彦未死。”

“未死?”谢粲愕然,良久回不过神。

“你在邺都见过的云澜辰,正是你的彦哥哥。”萧少卿不愿多说,懒懒道,“这中间情由复杂,还是等你阿姐回来再告诉你。”

“憬哥哥是彦哥哥……”谢粲越听越糊涂,茫然道,“你的意思是,彦哥哥借了憬哥哥的身份活下来?那憬哥哥呢?”

萧少卿沉默片刻,低声笑了笑:“我听说,他却是早早地死了。”不等谢粲再问,双腿猛夹马腹,银袍似闪电般遽然射出,青山水堤,唯见黑骊绝尘,渺渺远去。

三月二十三日傍晚,两人飞骑驰入江夏城外的江州军营。自殷桓叛乱一来,江豫两州受萧子瑜、萧少卿的率领,曾一度淌过怒江与荆州军激战汉阳。不料年初却因战马突发瘫溃的缘故而败退江南,江州素与荆州隔水相望,其间湘江引怒江分流划治两州,荆州军欲挥师东进,必先过江、豫二州设在怒江的天险防线。殷桓治所在江陵,处在荆州北方,南方群山林立、水流肆急,绝无可以轻易过江的平原。因此聚兵于乌林、汉阳两地,日夜抢攻江夏城外的浅滩,妄图厮杀出一条血路,直奔邺都。

江夏以北为豫州军屯守之地,萧子瑜亲自坐镇,五万黑甲兵宛若铜墙铁壁,殷桓几度过江攻占重镇石阳,碍于萧子瑜横陈江岸、密集如云的箭楼,俱不得进。江夏以南,地势纵横,水域开阔,江州六万将士分两拨驻扎于夏口、赤水津,受荆州军日夜不停的滋扰抢攻,两军激战不休,时时短兵交接。尤以夏口战况最烈,萧少卿帅帐也驻扎于此,便宜行事。

两人到达军前时,遥望见远方烽烟暗红、战鼓擂动,厮杀呼喝声不绝于耳,心知前方正经历新一轮的攻夺战,于是在帐中匆匆喝了口茶,未等喘息平定,便换过铠甲,再度胯上坐骑,奔向浅滩战场。

一个下午的强渡已入尾声,江畔矮坡上刀箭如林,陈列在血染的夕日飞霞下,犹如凌空飞起、夺人心魄的水波剑芒,密麻麻闪着嗜血的残光。荆州军接应的船只等候在远处的水波上,有几艘已燃着火苗冒出黑烟,见到浅滩上荆州军败退的阵势,忙扬帆掉转。江边横尸数百,身着湛蓝铠甲的荆州军挥舞着铁盾,在江州军不断射去的箭雨中,连连退后。

“元帅,王爷在楼上。”一名浑身浴血的副将大步走来,指了指一旁临时搭筑的木楼,咧着嘴一笑,“元帅放心,那群狗崽子不知死活,又让我们打跑了。”

萧少卿未语,只抬头望着木楼上静伫不动的身影,下了马,飞身飘至那人身边,微笑道:“父王怎么来了?”

萧璋身负铁甲,巍峨的身姿如山端稳,举了手势让楼下挥舞着令旗的士兵发出止攻的命令,这才转过身看着萧少卿,笑道:“你不在营中,宋先生接到北朝一封急信,请我来商事,不料刚到营中,便听荆州军强渡的消息。你既不在,我为你指挥一场战事,也无不可。许多年未战了,此刻倒是觉得热血沸腾,看来为父虽是老了,心气还是在的。”

萧少卿轻笑着摇头:“父王并不老。”

“是,不老!”萧璋望着荆州军溃败的阵势,放声一笑,畅怀不已。又与萧少卿并肩步下高楼,问道:“大孤山的事办好了?”

“嗯。阿荻已经南下。”

萧璋叹道:“这丫头既聪明又倔犟,却难得从不忤你的意愿,倒是你身边不可多得的良伴。”

萧少卿笑了笑,没有应声。下了楼转眸四顾,却不见了谢粲的身影,正皱着眉觉得头疼,却听将士中突地爆发出一声喝彩,纷纷叫起来:“谢将军好箭法!”闻声望去,只见谢粲手持巨弓,踮足立在箭楼之上,江风拉扯他的衣袍猎猎飞扬,横臂挽弓,当云而射,黑色的铀光惊风飞逝,再一次劈裂一艘船上插着的荆州军旗。诸将士又是一阵轰然欢呼,但瞧江间船只上蓝光避闪慌乱,甲板上顷刻逃的不见一人的踪影。

“龟孙子!”谢粲冷笑不屑,悠然抚弄弓弦,趁船帆遥去之前,再扯出三支羽箭,连续射去。

最后一支,箭芒劲碎尾舟上拉帆的吊绳。眼见白帆哗啦啦落下,满舟甲兵唯恐后方敌人来袭,纷纷跳入水中,游向近处的战船。本就战败的士气因此愈发萎靡,数十舸舰迅疾隐入天际,空留日暮下苍茫壮阔的山河。

“确实好箭法!”萧璋也忍不住赞叹,又看见谢粲在丽霞下夺目张扬的目光,不禁轻声叹了口气,“可惜,太过年轻,锐气如刃,锋利而易折……”

萧少卿凛然一惊:“父王说什么?”

萧璋慢慢道:“先朝大将公孙欲、秦旷,少年为将,战功辉煌可吐风云,可哪一个不是英年而逝,不得长存?远的且不说,近的……峤之,玄度……”他吸了口气,抿起唇,黯沉了面庞,不再言语。

萧少卿却体会出其中深意,目色微暗,笑道:“七郎怎比独孤伯父和郗伯父?父王过于忧虑了。”

“但愿如此。”萧璋望着谢粲瑰丽灿烂的紫袍,略有出神。年轻气盛的小将,远不同于郗峤之少年时的持重沉稳,亦不比独孤玄度当年的温和历练。如此锋芒毕露的人物,在朝廷江山之间的洪浪逆潮中,又能安然存留多久?他缓缓移开目光,对萧少卿道:“除了行军阵法,其他的,你也要让他学一学。”

萧少卿颔首:“我明白。”

远处自营帐的方向飞骑而来一位亲兵,下马禀道:“王爷,元帅,汝南王到了中军行辕。”

“小叔叔也来了。”萧少卿沉稳气息,缓缓道。

“也是宋先生请来的,正与北朝那封急函有关。”萧璋挥了大氅掠上坐骑,看着西南方迭压的云层,一字一字道,“正如你先前预料,南蜀果真杀了东朝使臣,与殷桓达成了联盟。我们今后要面对的,除了殷桓二十五万雄兵外,更有南蜀百变莫测的夷军。”

中军行辕此刻篝火已升,帅帐内烛台高照,湘东王府主薄、军师宋渊身着粗布长袍,白面美髯,慢条斯理地挥着一顶羽扇,正静等萧子瑜阅罢北朝传来的飞信。

萧子瑜便服而来,纵是如此,一脸威容不减无双英华,双目盯着密函上的字迹,愈来愈冷,终于怒道:“勾连外贼,荼毒南方万千无辜的百姓,殷桓还真是无所不用其极!”言罢,他豁然起身,疾步走到帐侧悬挂的战图前,看着西南方向岷江的位置,问道:“襄陵如今有多少兵力驻守?”

“三千。”

“三千?”萧子瑜扭过头,盯着宋渊,“襄陵为边陲重镇,素来守兵不下五千,为何如今只有三千?”

“汝南王莫急,这中间却是有缘故的。”宋渊站起身,不慌不忙走到战图前,举着羽扇指点江山,“我家小王爷见前往南蜀的使臣久久不归,早已料到其中出了变故。因此在十日前,就已让襄陵太守自城中调出五千将士支援守卫孟津险关的两千人马。南蜀兵若要东渡我朝,岷江沿岸唯孟津有处浅滩,守住孟津,方能阻住南蜀进兵的势头。”

“区区七千人马便能守住孟津?”萧子瑜皱眉,“南蜀若出兵,不会下于十万之众。”

宋渊捏起颚下胡须,微笑:“汝南王所言甚是,不然宋某也不敢冒然请王爷来此一商。”

萧子瑜负着手转身,沉吟片刻,方道:“如此说,是要问我借兵?”

“小叔叔的五万铁甲要坚守石阳百里防线,少卿不敢妄动,只求借小叔叔骏马三千匹,随我连夜赶赴襄陵。”朗朗含笑的声音自帐外传来,萧子瑜扬眸,只见亲兵撩起帐帘,萧璋与萧少卿联袂而入。

“小叔叔。”萧少卿行礼道。

萧子瑜微微颔首,又对萧璋唤了声“大哥”,这才问萧少卿:“你准备带多少人马走?”

“五千骑兵。”

“五千?”萧子瑜道,“连同在孟津的七千守兵,才不过一万二的人马!”

“南蜀来势汹汹,我不过是要阻一阻它的兵势,并未想着血战到底。因此这一万人马,已是绰绰有余了。”萧少卿拿起案上的密信迅速一瞥,又道,“殷桓和南蜀联盟的事极为私密,想必目前还在筹备阶段,却不料被细作捅漏出来。依阿彦的猜测,细作的身份已暴露,殷桓该有了防备,南蜀兵动怕也是这两天的事。只是仓猝起兵,其中必有漏洞百出。有漏洞,于他们,便是后顾之忧,于我们,却有可乘之机。所以此战需取巧势,不可硬碰。若今日劳师动众率大队军马南下,一来步卒甚多,既不如骑兵之速,亦让士兵疲于奔命,反而没了战斗力;二来,怒江防线不可有一丝动乱,否则让殷桓乘机南下,将势如破竹,江山覆灭,也不够朝夕之间。”

萧子瑜还欲再语,萧璋却伸手拦住他,看着萧少卿:“你心中已有了计较?”

“是。”萧少卿点点头,转眸看着宋渊,“宋叔,前两天我从彭蠡给你传信嘱咐的事……”

“已备好了。”宋渊道,“两百辆车的绸缎,五百辆车的辎重,昨日一早已俱由江夏云阁筹备送往襄陵。”

“这又是做什么?”萧子瑜不明白,“襄陵城中粮饷不够?”

萧少卿笑而不语,宋渊长叹道:“此所谓饵敌之故。”

“饵敌?”萧子瑜微有恍悟,与萧璋对视一眼,不再言语。

萧少卿想了想,又道:“小叔叔,少卿还有一个不情之请。”

“但说无妨。”

“小叔叔帐下前锋颜谟去年曾与我共事殷桓帐下,在岷江联手退过蜀兵,此人对南蜀的地形、风俗了解十分深刻,这次襄陵之战,我想请他同走一趟。”

“此事又有何难?”萧子瑜一口应下,他自是个风雷性情,当下掉头出帐,“我这就回石阳为你调马遣将。行军贵在神速,切不可多存耽搁。”

“是。”萧少卿拱手道,“多谢小叔叔。”

萧子瑜摆摆手,领着亲随侍卫飞骑离去。萧璋与萧少卿驻足营外,眼见其身影消没夜色间,方再度回到帐中,坐下歇了口气。萧少卿连日奔走,面容很是憔悴,却仍坚持着与萧璋商定妥随行将领的名单,与令箭一道交给宋渊:“传令让诸人准备,骑兵整甲待命,待豫州战马到达,子时随我出发。另外,叮嘱下去,不可大肆张扬南蜀的事,以免乱了军心。”

“是。”宋渊执令出帐。

萧璋沉默着喝了一会茶,轻轻叹出口气:“此番远交近攻,殷桓取远古霸主之策,却是心存破釜沉舟的想法了。其实自从汉阳败走以来,纵是荆州军抢渡不了怒江,江豫两州士兵心中对于荆州军的忌惮却未曾因此减少一分。殷桓毕竟是东朝最负盛名的良将,荆州军也是东朝战斗力最强的军队,此前种种交锋,不过小试锋芒,荆州军若当真倾巢而出,投鞭于江,足以断流。如今又兼南蜀出兵,消息一旦散布开来,营中蜚语流长,军心怕是更加难稳。”

“所以与南蜀的初战须必胜,以此才能大慰军心。”萧少卿微阖双目,揉了揉额角,神色平静如常,“至于荆州军――父王莫非忘了,北府兵已在路上,不出五日便到江州。殷桓纵是狂妄,却也该知道北府兵是荆州军的鼻祖之师,这些年北府兵偏居徐州,从不轻易出动,因此威名稍殆。到时两军相对,却指不定谁的士气更恢弘。”

“北府兵?”萧璋涩然笑道,“我们这一辈的将军,哪一个不是北府兵出身?只不过如今的北府兵和九年前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多年不逢战事,新军初出茅庐,老兵甲剑生锈。何况……他们与为父渊源颇深,来了江州,是福,是祸,未必可知。”

“父王倒不必如此愁虑。”萧少卿睁眼看着案上的密函,微笑,“阿彦已回东朝了。父王的为人,纵然别人不知,他又怎会不知?”

郗彦――

想起邺都曾见的那位年轻人的冰姿玉容,萧璋手握茶盏,盯着面前的烛火,思绪一度陷入往事的轮回。直到宋渊回到帐中复命时,他才醒过神。宋渊行步匆匆,经过他面前,衣袍带风,拂动烛光遽然一花。明灭之间,萧璋猛然间觉悟,过往恩怨,到如今无非只是障目的云烟而已。

“小王爷,你去大孤山请动了阿荻,她那个妹妹,你是怎么安置的?”宋渊走到帅案前,笑着问道。

“阿妩?”萧少卿揣摩着他无奈笑容下的意味深长,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

宋渊叹息道:“小丫头如今找到江夏来了,正在军营外,与东阳侯……”他斟酌了半日,慢慢吐出最后两个字,“聊天。”

作者有话要说:

多事之秋一朝惊醒,不辨何人江山百花宴长袖善舞(上)月出曲流音江河无限清愁相逢却已难相识第二章.逃亡纵横之局第一章.事变夜曲问故人送别血溅华月天命难参惊马献策秋风尘染漫西州长别离血苍玉鏖战血溅华月华容问道子慕予纵横之局第二章.逃亡云箎易成,孤心难断惊马献策长河风浪风雨无常夜宴三变,君心难测归计恐迟暮岁已晏,空华予咫尺青梅何以解忧将初成第五章.浴血挟剑绝伦前尘难散,往事难尽月出曲流音夜曲问故人玉笛流音飞怒江风雨无常辗转儿女事计中计长袖善舞(下)百花宴幼无人怜,是以少孤男儿事长征北上云中前尘难散,往事难尽月出曲流音送别鏖战风雨无常长河风浪送别归计恐迟暮前尘难散,往事难尽相逢却已难相识忆往昔,故如初绝地逢生辗转儿女事夜曲问故人采衣捭阖局,凤雏凌云志莫测年少事孤月独照英魂(上)岁已晏,空华予长袖善舞(下)咫尺青梅长袖善舞(下)玉笛流音飞怒江行礼重重,探路重重怀瑾握瑜,岂能独善白云忆故人仁智得符曲外山河请君入瓮请君入瓮江河无限清愁男儿事长征序章.风起鏖战纵横之局恩怨之解归计恐迟暮百花宴岁已晏,空华予第五章.浴血前尘难散,往事难尽秋风尘染漫西州第二章.逃亡谁道非旧识岁已晏,空华予篇外.胡骑长歌寒夜思进退幼无人怜,是以少孤请君入瓮幼无人怜,是以少孤风雨无常夜曲问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