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百年大计

巴根台在烈日下奔波了几日,收获很大,掌握了很多实际情况。要想把农业彻底搞上去,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第一步是合理的分配土地,开荒种田,提高耕地面积和耕种效率,这一步已经开始迈出了。第二步,就是改变粮食结构,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大规模种植高产作物,提高单产。

因为河朔地区水旱交征,所以种植的最多的还是粟、豆类、苎麻等旱地低产作物,这很难保证百姓的口粮,更不要说养活大量军队了。如果想短期内提高亩产,只有推行稻麦两熟农业体系,春种水稻,秋种小麦,形成稻麦两熟。中国南方之所以几百年土地肥力不减,跟这种先进的农业体制有很大的关系。

收割小麦之后,麦秆短茬经过一冬的腐烂,会成为很好的肥料,有利于第二年的春耕。我国古代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不过那时候冬季是种植苕草、紫云英、蚕豆等,这些很难作为口粮,种小麦即有效的利用了地力,又能保证肥田效果。

春季放水入田,种植水稻,这避免了种植小麦干旱造成的盐碱冗余,盐碱现象再不存在,开垦的土地几年就荒掉的情况再不会出现了。

推广稻麦两熟制可以把旱地亩产提高2倍以上,2、30亩地就可以养活5口之家。再加上大规模的开荒,粮荒问题将不复存在,还有余粮养活大量的军队。但是一切,还是取决于水利啊,必须要大兴水利,没有水利就没有水田,没有水田就没有一切。

巴根台下令数十万流民参与到水利工程项目中去,以工代赈。巴根台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加固堤坝,沿河地带数十里之内修建水渠,开垦水田。开荒多少,就分给流民多少。流民兴高采烈,拼命的干,早开出荒地,自己家里就早分到上好的水浇田啊,谁不卖命。

每条干渠都修建水闸,调节水量。在远离水源,无法修建沟渠的地方,巴根台的办法是打井,建造脚踏水车提水。他有强大的工匠队伍,这些都不是问题。河朔地区风力资 源丰富,巴根台修建了大量的风车,用来取水和磨面,大大节省了人力。

水利问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施肥技术的改善就容易的多。总体来说,河朔地区的土地是渐趋贫瘠,干旱造成大量的砂土、粘土和盐渍土,不改善土地肥力,想提高亩产是很困难的。在这个时代,农民已经懂得了肥料的熟化对地力的巨大帮助,主要是用人畜粪便和植物茎叶堆肥为主。但是这还在原始的阶段,跟现代堆肥技术不能相提并论,堆料配比不靠谱儿。堆后管理不善,遍生蛆虫,污水横流。水分掌握,通气程度,腐熟的标准都没有一定之规,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有限。

巴根台和几个老农在一起,天天在臭气熏天的屎尿中堆肥。他告诉农民们,在堆肥场上,一定要设置通气沟。在已平整夯实的场地上,开挖“十”字形或“井”字形沟,深宽各15—20厘米左右,在沟上纵横铺满硬坚的作物秸秆,作为堆肥底部的通气沟,并在两条小沟交叉处,与地面垂直安放木棍或捆扎成束的长条状粗硬秸杆,作为堆肥上下通气孔道。在堆肥处,还要挖掘排水沟,把肥料出的污水排走。

巴根台制作的基肥主要是函肥和草塘泥肥。草塘泥主要是用河泥材料,需要在冬春季节堆制,现在这个季节不合适。而函肥任何季节都可以堆制,巴根台和老农们制作的就是这种基肥。

主要配比是各种作物秸杆、杂草、落叶等1000斤左右,粪尿200—300斤,水100—200斤。每一层可以适当覆盖一层薄土,当然最好是用石灰和泥炭。为了加速腐熟,按道理应该加酵母菌。但是这个时代是不可能有这东西的,只好加入适量骡马粪或老堆肥、暗沟泥或者肥沃泥土,促进腐解。巴根台在现代野战部队也种过地,养过猪,当地的老农常说一句农谚:草无泥不烂,泥无草不肥。就是这个道理。

堆积场的通气沟和排水沟挖好之后,将已处理好的生料逐层堆积、踏实。并在各层上泼撒粪尿和水,再均匀的撒上羊马粪或者老堆肥或接种高温纤维分解细菌。每层需“吃饱、喝足、盖严”。直至高达4—6尺为止。堆好后及时用2寸厚的稀泥、细土和密实的苇席密封,有利保温、保水、保肥。

一般堆后3—5天,堆内温度缓慢上升,7—8天后堆内温度显著上升,可达60—70℃。高温容易造成堆内水分缺乏,所以在堆制期间,要经常检查堆内上、中、下各个部位的水份和温度变化的情况。检查方法,就是用一根长的铁棍插入堆中,停放5分钟后,拔出用手试之。手感觉发温约30℃,感觉发热约40—50℃,感觉发烫约60℃以上。检查水份可观察铁棍插入部分表面的干湿状况。如果成湿润状态,表示水分适量。如果呈干燥状态,表示水分过少,可在堆顶打洞加水。

如果堆内水分、通气适当,一般堆后头几天温度逐渐上升,一个星期左右可达到最高,维持高温阶段,不得少于3天,10天以后温度缓慢下降。在这种正常情况下,经20—25天内进行翻堆一次,把外层翻到中间,把中间翻到外边,根据需要加适量粪尿水重新堆积,促进腐熟。重新堆积后,再过20—30天,原材料已近黑、烂、臭的程度,表明已基本腐熟。就可以使用了,或压紧盖土保存备用。

巴根台每天臭烘烘的和老农民混在一起,玛蒂法被臭的实在受不了,大发雷霆,说他再这么在田间地头斯混就再不给他换药了。她的草原英雄,绝不能是臭农夫!巴根台笑了笑,说道:“那也不是不行。如果我不干,我就成立一个司农监,专管农田技术,你来当司农监长官如何?”

玛蒂法呸了一口,说道:“我才不干!让纳尔丁干吧!”

巴根台笑道:“纳尔丁不适合啊,他是天生的情报军官,冷静,敏锐,忠诚,他还有大用。史天赙大哥伤好的差不多了,这些臭烘烘的事情,还是让他来干吧。”两人疯狂的大笑起来,乐的前仰后合,好像是多么可笑的事情。

巴根台命令司农监和札八儿火者联系,从南宋采购来大量优质的占城稻种和棉花种子。在这个时代,棉花已经在闽粤一带大量种植,当时叫白叠子。这个时代的织物,主要是木棉和苎麻,棉花的产量大,棉布又要舒适的多,蒙古和金国每年都大量从宋国采购棉布。

不仅如此,棉花做的袍服被褥,保暖性、透气性、舒适性都要好的多。甚至可以用棉花直接制作棉甲,节省大量的皮料,虽然不如皮料防护性好,但是胜在价格低廉,加工方便。内衬丝绸的话,对弓箭的防御能力还会增强。显然,种植棉花的利益,远远强于麻和木棉。

在巴根台的计划里,不仅仅有稻麦两熟制,还要推广稻棉两熟制。他下决心种植棉花,并且制造纺车,织布机,染布坊,形成强大的棉布产业。不仅自用,还要换来他们急需的物资,盐、铁、硫磺、硝石、铜、马匹等等。他曾经想过植桑养蚕,但是那见效太慢了,至少要3年之后才能产桑叶。他实在是等不起,那只能是以后的事情。

司农监的官员,主要是当地一些擅长耕种的老农,巴根台在田间遇到的那位老丈也在其中。老汉姓张,也没有大号,巴根台就称他为张老丈。一番交流,他发现当地农夫对种植水稻和棉花太缺乏经验。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他决定花大价钱从南方宋国请来水田高手,进入司农监,指导当地农民耕种。

“如果人家不来怎么办?”史天赙为难的说。

“那就派特种兵去绑,我们的司农监里,一定要有擅长种水田的人!”

“是!”史天赙立正答道。

除了耕地分配,农业技术的改革和推广,兴修水利,巴根台还大力推广家畜养殖业。任何分到田地的农户,必须要建立猪圈,养猪蓄肥。每5户百姓,必须要公养牛一头。在每个县,司农监在各个县建立了大规模的养鸡场,为蒙古军民提供禽蛋肉类。

巴根台和史家军、萧家军一起,团结一致,拼命的建设家园,收容流民。这个时代河朔地区出现的大规模饥荒没有在蒙古统治区出现,这里成为了一片乱世中的乐土。没有豪门权贵的侵夺欺压,没有人因饥饿而死,每个人都在拼命的干,每个人都充满了希望。

一天,巴根台去看望贺老夫人,老太太问他:“孩子,你多久没有睡觉了?”巴根台说道:“大概有2天了吧,我没有时间睡觉,我的事情太多了。”

老夫人十分痛心,说道:“你这是图什么啊,你伤还没好,你会累死的。”

巴根台站起身来,看着堂下葱郁的树木,目光仿佛超越的时空,他缓缓说道:“老祖母大人,我给你老讲个故事吧。丁村之战的时候,当时敌众我寡,形势危急。有一辆战车当先冲锋,单车冲入敌军的千军万马,带动了我军全线进攻,终于打败了独吉思忠。那辆战车上的3个士兵全部阵亡,其中有一个士兵叫做王长福,是霸州文安人,年仅16岁。当时他身受重伤,拖到当晚才死,天倪兄长对我说,他临终最后的话是:前进!前进!

我们史家军,萧家军,为什么会奋勇作战,不顾生死伤残?是因为他们受尽了痛苦,而我们给了他们希望,他们坚信这里会变成一个人人有饭吃,人人有尊严的乐土,他们的亲人子孙再不会挨饿受冻,被人欺凌,他们就是为这个战斗到死。我们活着的人,有责任实现他们的愿望,我们不能让这里,让我们的家乡和其他地方一样,成为人间地狱。我们没有理由睡觉休息,没有理由不努力建设我们的家园。

我不忍看天下的战乱和饥饿,我不忍看穷苦的人遭受痛苦。就为了这个,什么好事恶事,我都会做,死都不怕,还怕累么?”

第七十四章 货币问题第二十七章 产业规划第十五章 铁树开花第八十八章 瓜未熟透第八十四章 股权政治第七十一章 英雄气概第二十九章 内忧外患第六十四章 黄雀在后第二十章 难于登天第四章 山东红袄第八十五章 强攻硬打第五十七章 穿插敌后第四十五章 虎视霸州第六十一章 荣誉之战第十五章 征途陷阱第三十一章 诡异暗杀第七十一章 坦露真相第二十四章 炮舰外交第七十八章 折冲樽俎第六十一章 奔向河口第二十五章 城下之盟第五十二章 一场对话第四十三章 一战立威第九十五章 一念之仁第十三章 青牛白马第一百零三章 心灵重创第六十二章 北线攻势第六十九章 中央局势第四十三章 卫州会战第十四章 朋友无价第十二章 请君入瓮第八十四章 股权政治第七十七章 轻装上阵第二章 战争准备第六章 幸福时光第八十章 绝处逢生第十六章 奴隶之死第十章 转战千里第六十三章 冰上屠戮第四十六章 征服北俄第二十九章 特战尖兵第三十七章 死有何惧第七十七章 内部分裂第六十九章 攻克钧州第八章 一往无前第七十五章 征程前夜第七十章 曲终不散第八十六章 新的征程第十九章 蓄势待发第十七章 金钱力量第七十三章 参拜之争第四十六章 摧毁河防第二十二章 西线形势第三章 剥茧抽丝第八十三章 小亚细亚第二十章 难于登天第六十三章 冰上屠戮第四十一章 狼群战略第五十六章 两线作战第七十九章 内修政治第七十九章 重归蒙古第三十章 命里无缘第五十九章 孤注一掷第二十二章 初露峥嵘第七十八章 巴特尔级第三十三章 基地岁月第四十八章 里加陷落第七十四章 口舌争雄第六十九章 一鼓作气第二十章 夏季牧场第五十四章 诸部大会第七十六章 先知坚忍第九章 天下无敌第九十七章 悬崖边缘第六十七章 铤而走险第四十五章 斗智斗勇第六十五章 局部出击第三十九章 血腥报复第七十八章 兵临城下第四十二章 再入沙场第五十七章 堤下蚁穴第六十一章 荣誉之战第七十四章 口舌争雄第五十一章 善待勇士第二十六章 心中有魔第六十六章 暗中较量第七十二章 空中突击第七十八章 折冲樽俎第一百零五章 路在何方第八十三章 草原扎撒第五十二章 一份大礼第七十二章 蒲察柳眉第四十七章 城市崛起第三章 生死归途第四十四章 林中激战第五十五章 工业控制第五十一章 金石为开第二十四章 炮舰外交第二十三章 关河争夺第七十九章 金帐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