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三问(上)

只见曹植仰起小脸,盯着主位上须发皆白的郑玄,凝声问道:“先生贯通两派经学,乃三百年来第一人,那先生以为方今天下大乱,当如今文经学所言,通经致用,治乱世;还是当如古文经学所言,当闭门训诂治经而不问世事?”

曹植此问,一下子就点中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最为相异之处。

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战国时期的典籍大都被焚毁,因此汉初的时候,大汉朝廷着人寻找那些未死的老学究,让他们将儒家经典背诵出来,这就是今文经的由来。而古文经,则是西汉时期,从地下出土了避过了焚书坑儒,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典籍。由于所用文字记载的不同,因此便称为今文经和古文经。

由于出土经书跟现存的经书对照,发现不少相异之处,因此两派就互相攻击。古文经学派的就攻击今文经多错漏,而今文经学派则直接攻击出土的古文经是后人所造的伪书。这些本是学术之争,有争论无可口非,然而由于这时已经是独尊儒术,学术之争就掺杂了政治因素,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这里面又掺杂了政治主张。今文经学派注重讲经学中的大义,比较进取,因此主张通经致用。而古文经学派,则更注重考究学术内容,对于一言一词的考究极为严谨,而且以为古代社会比现在所处的社会更加圣明,常想恢复古制。信奉古文经学,曾经篡汉的王莽就试图恢复古制,可惜他失败了。

这两派经学,其实争执一直没有结束,从内容上的争执一直到形式主张上都相互攻击,范围也不仅仅限于经学。就如一千八百年后,史学派里面就有史观学派和史料学派之争,这跟经学今古文相争极为相似。

这经学之争,以曹植的眼光看来,可是够无聊的。无论今文经有没有错漏,但时至今日已经流传了四百年,怎么也算是经典了;而古文经无论是不是伪书,但也跟今文经一样,俱属于中华文化的瑰宝,根本没什么可争的。而且每个人所学不同,经历不同,也很难认定哪种才是对的,这根本就没有一个准则。

在曹植看来,这些研究儒家经典的人,大都是死脑筋,自己认定是好的就要千方百计去证明给天下人看都是好的,甚至要穷一生之力对一字一句进行考究。这简直是空费光阴,同时也没有领悟到孔子所言的中庸之道。历史也已经证明了,学术上百家争鸣时代的发展,远比一家独大的发展来得好,然而儒家却偏偏喜欢兼收并蓄而后实行一家独大。当然,曹植也觉得兼收并蓄并非坏事,但问题是凭儒家之力,难以将世间事理完全兼收。

两派经学发展至今,在郑玄手上已经渐趋于融合,而主导这次融合的乃是古文经学,这也使得古文经学主导中国学术很长的一段时间。其实这从两派的主张中就已经能看到结果,古文经学的人重考据,在学术上发展迅猛,而今文经学重通经致用,研究的是现实问题。因此一旦遇上学术争执,今文经学的根基就会逐点逐点被古文经学所占据,最终在郑玄手上完成小一统。

不过既然只是说小一统而非大一统,就证明两者之间并非完美融合。特别是在学术上可以融合,然而一旦遇到政治主张和问题,相异之处就很难融合了。而凭古文经学重考据的传统,遇到政治上的实际问题,也确实难以一一解决,毕竟时代是进步的,不可能事事都有典籍事例参考。

因此,古文经学派屡攻不破的一个堡垒,就是今文经学派通经致用这个政治主张。学术上古文经学尽占上风,但到了政治主张,他们却是完败,最经典的事例莫过于王莽篡政之事。

既然两派之争在这个点最为激烈,这就给了曹植攻破郑玄学术的机会了。

果然,郑玄听到之后,眉头紧皱,沉思了良久之后才答道:“古文经虽重训诂,然而并非是要一味闭门治经。避世非我儒家所为,而是黄老之术,而我儒家亦未必就无救世良方。”

郑玄此言,连消带打,将曹植刻意制造出来的矛盾归合到儒家这一整体里面去,破了曹植那针锋相对的尖锐问题。

不过曹植也不在意,淡然一笑道:“既然先生如此说,那小子第二问便是先生可有救世良方?”

曹植此言再出,那边已经睁开眼睛的郑玄眉头却是不自觉地皱了起来,他显然没有料到,曹植这么一个五岁小儿,连续问了这么两个高深问题。不过认真说起来,这两个问题也不算特别难想,第一个问题今古文之争,恐怕读书第一天先生就已经有教;而第二个问题就是天下大乱这个现实问题,恐怕任何一个有识之士都想找到解决的办法,读过书的自然也会想。

而说起来,曹植第二个问题也却是切中了郑玄的软肋。他一生皆沉醉于经学,并无出仕,理政经验可以说没有。

草庐周围的士子,都知道郑玄的情况,虽然佩服他的学问,但现在天下大乱,也没有哪个人敢放言有救天下之良方。因此都暗暗为郑玄担心,同时看向曹植的目光也不同了,能在如此年岁问出如此高深的问题,绝不可以用寻常孩童的目光去看待。

郭嘉在一边笑谓曹操道:“恭喜主公,四公子大孝。”

郭嘉董袭人心,已经知道曹植这些问题,不仅是问了问题,更是让一旁的曹操能听到郑玄的答案。郑玄虽然没有出仕,然而毕竟学究天人,对于天下大势,必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或许不一定正确和适合曹操施政所用,但毕竟也是一种意见,普通人更是连听的机会也没有。故此,郭嘉才说曹植大孝。

那边郑玄沉思了一会,才说道:“老夫以为,天下大乱之因由,当在人心散乱。救天下之道当在挽人心,只要人心归附,天下自然得救。而我儒家之学,正正是可挽天下人心之法!只要大兴儒学,用廉臣能吏以施清明之政,莫再让宦官、外戚此等小人当道,乱世自当能早日结束。”

第516章 投石砸骑兵四百第408章 吕布VS马超第247章 见陈家父子第187章 曹操败归第321章 书院辩论(下)第296章 虎豹骑换装第158章 辩荀彧(下)第136章 大汉风骨第179章 成平的反应(上)第59章 老夫无解第372章 甄宓回河北第405章 大兄?第199章 初临邺城第432章 决战!第361章 袁尚之谋第206章 许褚VS张合第196章 司马懿之谋第206章 许褚VS张合第104章 车阵战骑兵第412章 凉州智者杨阜第235章 曹植习武之刺客之道第95章 泰山第69章 白马银枪赵子龙第83章 交换(上)第234章 曹植习武之剑客王越第313章 入长安第463章 定计引徐庶第91章 伏击(二)第133章 冰释前嫌第395章 计划不如变化第6章 郭嘉之思第227章 新的家第349章 激战离狐滩上第55章 凭什么?第392章 孤身往渔阳第231章 高手老头第356章 张颌突现白马城下第269章 经济战第129章 血小麦第20章 女子第253章 天子侍读第212章 诗才第440章 占城稻第210章 司马孚的犹豫第433章 阵斩颜良文丑第366章 终得赵云第184章 一网成擒第132章 曹昂的困境第229章 均田制第105章 乐进VS张辽第154章 蝗虫(下)第468章 司马懿暗谋第418章 谈条件第209章 袁熙异动第480章 “阔”杨修之智第140章 火爆老头第347章 尽用地利第322章 陈登的选择第487章 青州核心,曹植的规划第317章 出兵徐州第49章 曹军退第355章 沮授出手第471章 父子交心第222章 自取其辱,一次还不够?第41章 还是选择中策第116章 兄弟分歧(下)第308章 经济战,开始(下)第32章 夜袭彭城·曹休第298章 庆功宴第297章 袁术覆亡第180章 成平的反应(下)第491章 返回淮南第269章 经济战第46章 事情有变第430章 分兵第174章 文稷效忠第356章 张颌突现白马城下第158章 内忧外患第434章 火烧乌巢第128章 尸横遍地第206章 许褚VS张合第27章 定计第264章 宛城之变第238章 祭酒人选第192章 闪击汝南和《心术篇》的影响第367章 赵云带来的军情第88章 让徐州(上)第427章 援军到第237章 曹植习武之剑术第383章 田豫的计较第375章 智取高邑第440章 占城稻第182章 包围第356章 张颌突现白马城下第472章 《二十孝》小人书第320章 书院辩论(上)第434章 火烧乌巢第317章 出兵徐州第473章 曹丕的打算第141章 劫粮渡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