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二章 艰难的开始

当然,蛟龙级潜艇的设计指标非常高,它的性能也是同时代最为出众的,不过潜艇本来就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海上武器平台,设计建造的复杂程度要远远超过之前的快速炮艇。同时,一艘潜艇的价值也是炮艇的十数倍,动辄就是上百万美元。

从设计的角度来说,潜艇和其他的舰艇一样,都是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之后进行折衷的结果。但是,在潜艇设计过程中,由于设计师必须满足各种相互矛盾的条件,兼顾各种因素进行折衷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潜艇的水下性能优秀,也要权衡潜艇的水面性能。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折衷就是潜艇的排水量、主要尺寸和潜艇的总体性能之间的平衡。比如说,排水量的增大,可以带来很多好处,武器携带量增加,燃油也增加了,作战持续能力提高,但是排水量的提高,必须要有足够的动力作为支撑,如果动力不足,潜艇的性能就会大幅度下降,甚至是得不偿失的。

在进行潜艇设计时,还必须要保证潜艇具有足够的浮力,使其能够从水下浮到水面上来。当潜艇处于水下状态时,潜艇水密部分的排水量必须等于潜艇的总重量。潜艇下潜之后,对潜艇进行控制的基本条件是使潜艇既不下沉又不向水面上浮,要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而水下航行期间所发生的微小上下起伏,都是靠水平舵和推进器来控制的,要做到这些是很不容易的。

潜艇的另外一个高难之处,就是潜艇是水下航行的船舶,所以它需要承受海水的巨大压力,下潜深度越大的潜艇。设计建造就越是困难。容积是潜艇设计的基本参数,潜艇设计的最开始,就是从预测需要的内部空间开始,而耐压艇体则有效地包复了这些容积。减少潜艇的重量并没有减少潜艇的排水量,这是因为实际上没有减少耐压艇体内的空间,潜艇可以下潜到很大深度。直到它的耐压艇体所受的载荷达到临界状态为止。

潜艇上的动力装置,是属于重量高密集型的,蓄电池通常占了很大的重量比例,还占据了大量的内部容积。所以在设计时就要尽可能使这些动力装置的重量和体积减小,保证潜艇具胡足够浮力,不会沉没。

所有的一切,对龙魂兵工联合体来说,都是全新的课题。在肖卫国的提议下,设计小组选择了雪茄型的艇体设计。这是一种非常超前的设计,本来应该在二战后才出现的,二战前的潜艇设计都是船型的。当然,从力学原理上说,理想的耐压艇体应该是球型结构,因为球形结构是最牢固的形状,但是它的内部容积有限,直径太大之后强度变得很低。所以并不适合排水量达到几百吨,上千吨的潜艇。

所以龙魂兵工联合体的雪茄形耐压艇体。就是一种折衷的方案。它的中部是圆柱形,艇首是半球形,艇尾是圆锥形。不管从力学原理上说,还是从水下流体力学上来说,它都是一种不错的外形。肖卫国之所以没有上最好的水滴形艇体,是因为这时候的材料和技术都达不到要求。

蛟龙级潜艇的设计潜深达到了150米。这是一个很高的指标。因为这个时候的潜艇,一般来说潜深都不超过100米。

从潜艇的总体布置方面来说,具有圆形横截面的潜艇耐压艇体所提供的内部空间,是一种很难进行有效处理的空间,把它充分利用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曾经有设计师采用椭圆形横截面潜艇耐压艇体。但是强度不足而失败。之后又有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建行的xxi型潜艇,采用了横截面为8字型,这样增加的容积用于装载更多的蓄电池,提高水下续航力和航速。不过这样的外形,显然在阻力上要付出很大代价,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所以肖卫国并没有采用这种设计。

在潜艇艇体结构的选择上,蛟龙级潜艇采用了双壳体结构。从三种艇体结构形式来看,双壳体结构有着明显的优势。单壳体结构的潜艇,其压载水舱全部布置在耐压艇体的内部,与其他两种结构相比,单壳体结构的特点是潜艇尺寸小,艇体表面积也小,因此水下航行时的阻力较小。但是由于单壳体的潜艇在耐压艇体内布置了压载水舱,所以艇内的有效容积就小了很多。

双壳体结构的潜艇设计是由法国的潜艇设计师马克西姆最行在1896年提出的。当时这种双壳体结构的潜艇被称为可潜舰,它大部分时间在水面航行,只有目标出现时才潜入水下。在双壳体结构的潜艇上,耐压艇体的外面还有一层轻型非耐压艇体,这层艇体通常被称作轻外壳。在轻外壳与耐压艇体之间的空间,就被用作压载水舱或是燃油舱,有时甚至用于装载武器,这样便可以为潜艇提供储备浮力、增加潜艇的续航力和战斗力。

此时的单壳体潜艇储备浮力只有百分之十左右,而双壳体潜艇的储备浮力却高达百分之三十。另外,双壳体潜艇还有优良的艇体外形,苏联的潜艇设计师们非常愿意采用双壳体结构,这是由于苏联潜艇经常在寒冷结冰的海域中航行,单壳体结构潜艇一旦与冰层相撞有可能发生艇体破损,而双壳体结构则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另外双壳体潜艇在遭到攻击时,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由于瑞典和苏联相邻,所以瑞典海军的潜艇活动区域和苏联潜艇倒是差不多,所以选择双壳潜艇也是一种出于使用条件的考虑,同时也有安全性的考虑。另外,肖卫国提出的蛟龙级潜艇方案,是借鉴了中国的明级潜艇设计,而中国的常规潜艇基本上学自苏联,都是采用双壳结构,从潜艇外面的那些排水孔就可以看到,中国和苏联潜艇都是双壳的。早期德国也是采用双壳结构,战后却改为单壳结构,当然那是随着潜艇上的设备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导致的。

所以现在蛟龙级潜艇选择双壳结构,应该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设计。

第二百二十九章 坦克竞标(三)第一百三十六章 皆大欢喜第二十八章 舆论大战第一百九十一章 未来岳父母第三百三十二章 国际飞行竞赛第二百零七章 因祸得福第一百六十章 重庆味道第四十二章 答记者问第三百六十八章 希特勒闪电战第五十章 告别博福斯第三十三章 防务展开幕第一百七十二章 谈判(下)第二百一十八章 德国战车计划第三百一十八章 特别的婚礼(四)第一百二十三章 我们要做一流兵工企业第二百三十八章 打靶归来第一百四十四章 跟元首聊聊天第三百四十九章 龙魂保安在西班牙第一百二十五章 员工大会(二)第一百七十八章 武学奇才第六十五章 废气涡轮增压器测试协调会第二百二十八章 坦克竞标(二)第三百七十一章 龙魂兵工的潜艇项目第三百八十二章 飞虎冲天第十二章 突击步枪诞生第二百二十八章 坦克竞标(二)第三百三十四章 惊艳亮相第一百七十九章 武林名宿毕至第一百五十二章 震撼的飞行表演(下)第二百四十四章 步兵战车第二百八十五章 别开生面的仪式第九十八章 准备竞标方案第二百五十六章 涡桨发动机首飞(三)第五十二章 工厂开工第三百六十二章 畅销的M40运输机第一百八十五章 选址第二百七十九章 A1攻击机第一百四十六章 相谈甚欢第一百二十六章 员工大会(三)第二百零五章 自寻死路第二百六十五章 震撼的首飞第八十三章 火神炮关键技术第二章 我叫菲利普第一百七十八章 武学奇才第一百二十章 诱人的前景第一百零五章 共同的敌人第九十八章 准备竞标方案第二百四十章 轻型坦克变形车第一百零四章 容克到访第三百二十九章 国防部长来了第三百五十五章 能自己跑的火箭炮第一百一十章 搅局者文森特第一百三十章 再赴罗马尼亚第一百六十六章 考察金陵兵工厂(上)第三百八十六章 海虎直升机第一百八十章 列入门墙第九十八章 准备竞标方案第一百零九章 震惊四座第三百一十四章 盛大的开铆仪式(下)第三百六十八章 希特勒闪电战第一百五十三章 克虏伯家族第三十四章 中华来客第二百一十二章 疲劳裂纹第五十四章 桨叶设计第九十一章 中国的局势第二百三十三章 风雷的飞行试验(一)第二百五十八章 霍顿兄弟第二十七章 媒体报道第九十五章 合作协议签订第四十五章 论坛激辩第二百三十三章 风雷的飞行试验(一)第六十二章 大型运输机研制计划第一百二十二章 兵工企业也要文化第二百零四章 含怒一击第一百四十五章 为希特勒相面第三百六十一章 威龙喷气战斗机第二十九章 纷纷入彀第三百三十五章 围观第二百三十二章 坦克竞标(六)第四十八章 与梅塞施密特的合作第三百七十六章 北平上空的鹰第四十一章 古氏防务周刊第二百四十三章 机械化作战理论第十章 投名状第二百五十二章 新型坦克研制协调会(六)第七十章 神秘的发动机第一百二十九章 强势的谈判策略第一百六十四章 斗酒第二百三十二章 坦克竞标(六)第十三章 新枪测试第一百六十一章 兵工署第三百六十七章 瑞典的危机第九十六章 拼酒第二百八十六章 再赴中国第三十章 火神机关炮第二十三章 防务展的推广计划(下)第一百四十三章 初见希特勒第十五章 小口径枪弹的威力第一百二十二章 兵工企业也要文化第二十六章 独家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