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乱局

汉水北岸小镇瓦亭,一骑手持金丝红牌,快速的越过一道道的清军戒备,进入了镇上一处灯火通明的大营之中,在那里早有不少的清军将官们在等待了!

“报,大人。水师四营已潜往南岸,协统大人命小的前来报信,询问大人是否开始搭建浮桥!”

只见那手持通行令牌的骑兵入了大营立刻手脚利落的飞身下马,也顾不得去管自己的马匹,一手搭在腰间钢刀之上,快速往那标有帅旗的中军营帐跑去。

“哦?邹洪明都说了些什么?”

军帐之内尽是此次南阳集结的清军将官,那骑兵方才进来之前匆忙一眼扫过顿感背后冷汗连连,这一瞬间他竟看到了一位协统跟五位标统,当真可谓是将星璀璨,晃花他的眼睛。更对那坐于大帐之内手握一卷诗文、在这一群将官环绕之下静静看书的胡须洁白的老者不敢小瞧,老老实实的回答道。

“回大人,标统大人让小的跟大人说他已派遣了我河南一营水鬼先行过河摸水,这一处地区哪里适合搭建浮桥。并于两日前便已派人打探清楚,只不过这几日似乎是咱们的动静太大,引起了南边的注意,因此最近几个晚上都有水师巡防。不过大人请放下,协统大人已命水鬼全力清缴,不叫南岸乱党提前发现我大军南下的计划!”

“呵~~~”

帐内那坐于帅座之上的老者轻笑了一声,放下了手中的书卷,右手轻轻滤过美须,点了点头说道:“这邹洪明还是老样子,老夫都跟他知交多年了,还记得当年的那点小事。罢了…罢了,他既然不愿来见我,到底我二人相识一场,左右,为我拿来纸笔….”

“是,提督大人!”

左右有近侍应了一声,骇得那前来传令的骑兵更是不敢抬头,恭敬的跪在那里等他写完。

“拿去…给你家大人,叫他督管前线,子路、任城、柏坤,你三人立刻回去提兵,配合邹协统南下剿匪!”

“是,卑职等领命!”

在那老者开了尊口之后,便有三位身着标统军装的汉子齐行半跪礼,得了他的点头允许之后,近侍将他手上的书信递给了那骑兵,老者这才挥手示意几人出去。

“你且先行一步,老夫还要等等,随后便督大军起行!”

“是,提督大人!”

几人告退之后,那军帐之内便只剩下了少少的几人,方才听到那老者叹了一口气,吐出了一句话:“多事之秋,莫非正应了那句妖诗?他觉罗家的统治真该到了灭亡的时候了?”

他口中的妖诗正是那一首如今传遍全国的童谣“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三年半。今年猪吃羊、种田不纳粮!”

此妖诗不知何人所作,也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最先出现的。只知道是从宣统三年处(1911年)开始传播,初时因为朝廷将他认定为反诗,因此一旦被发现传播,就是抄家问责的大罪,这才止住了它的传播。

但是自从十月湖北闹起了革命之后,短短的不足一个月,便连天子脚下的紫禁城外都能天天听到有懵懂小儿哼唱这首童谣。

偏偏此时眼看根基已经不稳的朝廷未免引起民愤,还不敢再行之前的那般镇压手段,便是心中恐惧也只好忍着。

这句话便是他如此身份,也断不敢当着众人直面说出来,因此这几句旁人只能看到他在嘴动,却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还当他不过在那喃喃自语呢!

“大人,您看….”

“不必拘谨,你们几个都是跟我多年的老人了。那一套虚假的客套计算了吧!”

“是,提督大人!”

见帐内几人虽然应下来,不过口中礼数却是一点不差,那老者叹了口气,他才离开多久,以前的这些所谓老部下,还有多少心向与他就不好说了。

叹了口气,老人想起了方才接到的一份信阳那边传过来的消息,脸上愈发的阴沉了起来。

这老者不是别人,正是原甘肃提督---张怀芝!

说起这张怀芝,倒真是清末一奇人。他出身贫苦、幼时也仅仅只接受了几年的私塾教育,后来因家道没落辍学后曾讨饭、打工,白天在街上游荡,晚上则在庙里寄宿,却凭着打拼,一步一步的走上了高位。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袁世凯编练小站新军,他算是第一批的军官,虽然只是个最低的伍长,不过之后几年却连连高升。先是任山炮队领官、管带,后因庚子之乱中护驾有功升任北洋常备军左镇步队第四标标统,接着北洋常备军左镇步一协协统、山海关防营统领、陆军第二镇统制官。

宣统元年摄政王发力绊倒袁世凯后,为安抚北洋各镇将领,便先后许了他北洋常备军第一镇第一协统领、北洋第五镇统制官的位子。今年初摄政王眼见袁党已经基本投诚,其余都被他扫出了北洋六镇之后,便下令将他调往直隶任直隶混成协统统领。

直到今年九月眼见四川保路运动势大,省内渐有不支之势,方才将他调往甘肃任提督,命他指挥甘肃大军入川平息战事。

四川保路运动很快便被镇压了下去,只是,清廷没想到的是,一场更大规模的湖北起义又在这个时候爆发了,短短的半月便波及了几省,看起来比之保路运动还要势大的多。

虽说此时陕西祸乱未平,不过面对缺枪少弹还兴起了内斗的陕西局势,清廷更头痛的反而是有兵、有人又有枪炮的湖北,眼见这湖北十府如今大半落入了乱党手中之后,紫禁皇城的一帮觉罗家的宗贵们不得不选择了妥协。先是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连他也因四川剿匪有功,平级从尽是‘穷山僻壤刁民’的甘肃调到了号称天下粮仓之一的湖北任提督,却是接过了如今眼看就不成了的张彪,配合几镇北洋新军,从北路进攻湖北最近风头正盛的‘鄂中分军政府’。

可惜….就在他抵达河南的第二天也就是今天,从南下清军的调度站信阳,他的老朋友王士珍给他传来了一个很不好的情报。

就在今天的凌晨时分,山西新军第八十五标标统阎锡山借口即将开赴陕西战场、有军务不敢做主,希望同为同盟会会众之一的陆光熙(山西巡抚陆钟琪的儿子)为他引荐陆巡抚。暗中却命令手下重兵入城围困住了巡抚衙门,结果陆光熙找来了其父之后,突然发难控制了整个巡抚衙内,命令陆钟琪在他实现准备的山西军政府成立的契书上签字,并口称愿推举他为军政府大都督。在陆钟琪只是怒骂两人却不同意之后心中暗怒,把枪射死了陆钟琪,陆光熙大怒与他理论也被射杀,然后其以巡抚衙门为督军府,命令入城的山西新军第八十五标接管太原城防,并控制了城内几处要地,最终取得起义成功,将那紧挨着京畿重地的山西府纳入了革命的阵营之中。

有消息称,其在今日中午时分在省咨议局,威逼与会人员改票选为举手,阎锡山当选大都督,并令与会全体立宪派咨议员共同签名,宣布‘山西军政府’成立,彻底震惊了龙庭,引得紫禁皇城内的一般觉罗们感觉像是末日到来了一般惶恐不安,忙不迭的命令已经集中到南阳的直隶混成协、以及山东两标清军北上拱卫京畿之地,听说朝廷还有意将原北洋第六镇统制官---吴禄贞任命为新任山西巡抚,领军开赴山西剿匪。

可笑紫禁城内的一帮觉罗们当时是彻底慌了神,竟然分不清事情的先后轻重,只要湖北局势一定,这天下便算是平息了一半,倒是再行手段,最多半年便能抚平国殇。

这是张怀芝再同王士珍书信交流的时候,两人达成的共识。

可笑如今一帮皇族宗贵们自己慌了阵脚,就开始乱指挥,他如今只好走一步算一步,祈祷能够多拖延几天,好叫手上的一万多大军趟过豫鄂交界,拿下鄂中平息祸乱!

心中叹了口气,只是这短短的几天,他是否能够做到,自己心中也是没底!

第318章 目标汉阳第661章 拖第720章 递交战书第618章 第二次远东危机(3)第344章 交锋(1)第67章 低调第178章 全云南第516章 京汉陷落(下)第706章 要和平还是战争2第39章 控制工程八营(上)第292章 变(3)第465章 芜湖陷落第316章 大动作第656章 决战唐努乌梁海8第711章 不宣而战3第698章 矛盾激化5第322章 历史在这里稍稍走偏第121章 兵围杜家庄(上)第452章 大战(九)第74章 紫禁城内(上)第612章 一年(二)第196章 ‘中国之声’定刊第143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第106章 武昌之议(下)第290章 变第486章 孔昭绶案与国会第328章 四川变局第536章 以夷制夷第630章 攻陷库伦2第304章 荆楚新政(二)第553章 暂时结束第683章 军事会议上第635章 中俄之战3第744章 旅顺陷落2第197章 卡伦?比利斯?韦伯第401章 吞并甘肃(四)第436章 订婚第713章 不宣而战5第188章 血书残卷第484章 远东准盟友(中)第699章 矛盾激化6第48章 炮八标据守中和门第144章 酒宴(1)第231章 清军来了第88章 应城风云(1)第564章 重大事件第15章 刀疤第616章 第二次远东危机(1)第160章 马荣成疾走拿荆门第五百九十四章第302章 劝进(下)第580章 青岛之战(4)第582章 国土虽众,但无一寸多余第105章 武昌之议(上)第489章 扩兵与整军第317章 来自四川与北方的消息第125章 买命情报第646章 反攻1第548章 夜谈第363章 余波(下)第447章 大战(四)第150章 恶战一家岭(2)第181章 将回应城第578章 青岛之战(2)第5章 招待第706章 要和平还是战争2第96章 盐业(1)第662章 和谈第122章 兵围杜家庄(中)第210章 汤黎之谋(下)第745章 血染海疆1第211章 特别军务会议第7章 指点第684章 军事会议(中)第325章 棋局第640章 中俄之战6第六百章第357章 巨大的收获(下)第291章 变(2)第277章 谎言与合作第291章 变(2)第五百九十五章第660章 互相试探第六百七十三章第83章 击溃第八镇残兵第26章 此公---熊秉坤第389章 交底第699章 矛盾激化6第387章 湖南风起第320章 汉阳一夜第163章 宜昌密信第342章 1911年的最后一天第533章 危机与机遇第448章 大战(五)第40章 控制工程八营(中)第56章 全面进攻(下)第653章 决战唐努乌梁海5第355章 大变局前第545章 年轻的哈里曼(下)第500章 国外国内